2004-03-17 16:49:37湖上笠翁

閱讀《台灣京劇五十年》之一

王安祈老師一直是我最敬佩的老師之一

其實,這本書我還沒讀完
然而光看緒論就足已帶給我充分的閱讀滿足
鉅細靡遺的架構
客觀堅實的理論基礎
這本書不只是舖敘了國民政府遷台後
台灣京劇五十年的發展歷史
更有客觀的評價及研究
透過訪問以及有聲資料的比對
有許多不曾記載過的歷史片段及意義被揭示出來
加以排版設計的精美
這本書雖然貴
卻貴的很值得



這本書也讓我感受到一個無奈
一個作為學術研究
尤其是戲曲研究初入門者的無奈

時機這種東西有時候很難說的清楚
某種程度上
它似乎不是抓的住的
或者因為剛好
或者因為遠見
也或者因為生逢其時
這種種變數
或許就是時機上的無奈...

二三十年代崑曲傳字輩藝人有絕佳的藝術造詣
然而他們時機不對
崑曲早在清中後期開始衰敗
又碰上局面的動亂
使得這些身懷絕技的藝人受盡磨難
周傳瑛《舞台生活六十年》寫到的
據浙崑龔世葵所說
那種苦,大概只有百分之一...
他們沒有時機可以把握...
只能任由時代的風浪左右摧殘
而我呢..?

前一陣子閱讀童芷苓的傳記
對於民初那段時光的坤伶產生很大的興趣
或許這些坤伶可解釋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我認為這或許是值得研究的
可是...那時候的坤伶現在老的老死的死病的病
就算有人脈,真的能訪問到誰..?
又像我一個毛頭小子
又能看過幾個人的戲..?
光說童芷苓那麼赫赫有名
當初她崛起造成轟動的《大劈棺》、《紡棉花》我就沒見過
京劇藝術網站上有《紡棉花》唱段
除了一些民歌、說唱、流行歌曲
童芷苓一人唱《二進宮》連換銅槌老生青衣三種嗓子
唱的有模有樣
真令人忍不住大呼精采
可這也不過一小段不到十分鐘的唱段
而我八十多歲的京劇老師當初在上海就曾看見過
還不只見過一次
不曾在我身上出現的第一手時機
讓我根本沒有立場談當初的這些戲
從文獻或訪談得到的資訊已經是第二手的
那...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王安祈老師文字的說服力
正從她看過無數的戲而來
她1955年出生
顧正秋雖然隱退,以後的幾次義演王老師是有見到的
當然那些隨著顧劇團來台的名伶更不用說
我懂得看戲不過兩年多前
胡少安、周正榮等等我連看他們現場舞台演出的機會都沒有
更何況就算是看了
憑我兩年多的戲齡又能看的出什麼?

然而
我現在還有這些訪談的時機
再等過幾年,這些老一輩的戲迷掛了
我連訪談機會也都沒有了
只是就算在努力
也不可能有王安祈老師這本書的精采
想著想著,有點難過,又似乎有點慶幸
幾年前指導教授要一位學長作台灣亂台戲史的研究
也是衝著時機難得
只是...學長不願意做
到了現在
最後一個職業北管班隨著王金鳳老先生的過世而解散
時機已然去了一大半
再能做的...就算努力
比起前幾年畢竟還是少的多了
是遺憾嗎..?或許...

無奈中我似乎仍想掙扎著抓住些什麼
這或許是我們這代人研究已消退的前代主流文化的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