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疫苗尚未被證明可以有效預防子宮頸癌
最近有關疫苗的新聞實在太多了,我們的新聞媒體對陳前總統的貪污案都能夠做精闢的評論,但是對於健康議題的分析仍然匱乏,這也間接證明民眾的健康知識普遍不足。
疫苗廠商可能想錢想瘋了,以HPV疫苗為例,不論是透過新聞表示施打疫苗的好處,再者利用衛生署購買疫苗來免費為民眾施打,甚至以捐贈疫苗(參考資料 1)的方式來達到強迫施打的目標。疫苗廠商確實非常需要更多的臨床資料來統計並證明疫苗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因此新的疫苗一推出就會伴隨多種的促銷方案。關於疫苗可能造成的副作用與危險性(參考資料 2),廠商則保持低調,無知的民眾則是被誇大的預防效力(參考資料 3,4)蒙蔽而忽略這重要的環節。
科學的精神在於求真,HPV疫苗尚需等待20~30年的臨床試驗才可能證明對子宮頸癌的預防有效(參考資料 5,6),然而現在以有效預防子宮頸癌來鼓吹少女施打HPV疫苗這不是一件好事,畢竟目前HPV疫苗尚未被證實能夠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的成因西醫學仍無定論,現在找到HPV感染可能引發癌前病變的線索,最終很有機會轉變成子宮頸癌,因此推論只要避免HPV感染,就能夠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參考資料 7 ~ 9)。這個論述看似合理,但是我們也可以如此解讀:因為子宮頸附近細胞組織生長環境的改變,使得細胞容易被HPV感染,受到感染的細胞本身染色體發生變化,使得細胞轉性引起癌前病變,最後變成子宮頸癌。假如現在使用HPV疫苗來避免HPV的感染,但是已改變的細胞組織生長環境仍然有機會提供其他細菌或病毒生存的有利條件,細胞可能轉性引起癌前病變。因此HPV疫苗最多對子宮頸癌僅有7成的保護力(參考資料 3),這是我們應有的認知。要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應該重要子宮頸附近細胞組織生長的環境,除了注意安全性行為外,如何保養子宮頸附近細胞組織也非常重要(參考資料 10)。
有關子宮頸癌一些駭人聽聞的新聞更應該注意(參考資料 11 ~ 14),並用你們的智慧去判斷。參考資料 10的最後一段非常重要,配合參考資料 15,應該可以有效避免子宮頸癌的發生。
參考資料:
1. 偏遠國中女生施打子宮頸癌疫苗
時報資訊 更新日期:2008/12/16 10:39 【中國時報 張翠芬/台北報導】
根據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全台子宮頸癌發生率最低的花蓮縣,子宮頸癌死亡率竟然高居第二!進一步分析發現,由於地理環境及資訊受限,多數病患被確診罹癌時都已到晚期。葛蘭素史克藥廠昨天捐贈六百劑子宮頸癌疫苗,花蓮縣將為家族中曾罹癌的子女及偏遠地區國中女生優先施打。
子宮頸癌已連續多年成為女性第二大癌症,每年平均有二千位婦女罹患子宮頸癌,八百多人死亡。在全國癌症地圖中,子宮頸癌全國平均死亡率是每十萬人五.八人,台東縣以十.二人居第一,每十萬人,花蓮縣以七.五人居次。
花蓮縣副縣長張志明表示,花蓮受限於醫療資訊不足,加上民情保守,女性接受抹片篩檢率偏低,診斷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多屬晚期。為加強癌症防治,將推廣「母抹片+女疫苗」的二合一防治,於藥廠捐贈的六百劑、二百人次約二百多萬元的子宮頸癌疫苗,將優先以曾罹患子宮頸癌家族的子女,偏遠地區的國中女生為施打對象。
2. 論子宮頸癌預防性疫苗的必要性--10到14歲的少女甚少有性行為, 加上有好的免疫力, 所以根本沒有必要提早透過疫苗產生抗體來造成身體免疫系統的負擔 http://tw.myblog.yahoo.com/sanfo-chen/article?mid=243&prev=261&next=225&l=f&fid=25
3. 子宮頸癌疫苗 14歲前打效果最好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8/11/27 04:09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女性在越年輕時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產生的抗體濃度越高。研究顯示,女性在10至14歲間接種疫苗,會比15至25歲再打,所產生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抗體至少高2倍。醫師表示,抗體濃度比較高,理論上防癌效果更好。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子宮頸癌是由HPV引起,可以透過疫苗預防,目前台灣上市的兩種子宮頸癌疫苗,衛生署分別核准用於10到25歲女性與9至26歲,對於人類乳突病毒(HPV)第十六、十八型病毒引發的子宮頸癌癌前病變,都有至少5年的保護效果。
他表示,約有8成5的HPV是透過性行為傳染,疫苗最好在未發生性行為前施打,且越早施打疫苗,抗體濃度越高,如果是在10歲到14歲間施打的話,到了15歲時的抗體濃度,會比15歲時施打來得高。
鄭文芳表示,抗體濃度越高,保護力就越好,HPV若感染到細胞,只要一個半小時就能完全控制細胞,使細胞幫助病毒複製,速度相當快,所以擁有足夠的抗體濃度很重要。
鄭文芳不願評論哪家的疫苗比較好,他只表示,理想的子宮頸癌疫苗應該具有保護效果好、保護型別多、抗體能快速中和病毒、抗體能持久隨時應付所需4大條件。
他表示,全球有7成的子宮頸癌是第十六及十八型HPV引起,其餘是其他病毒型或原因引起,所以施打疫苗後,若有性行為者,目前建議還是每年要做抹片。
4. HPV疫苗/研究發現:疫苗抗體濃度愈高 保護期愈長
今日新聞 更新日期:2008/11/26 16:38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年紀愈輕施打子宮頸癌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濃度就愈高,尤其在完成子宮頸癌疫苗接種後,10至14歲少女的HPV抗體濃度高出15至25歲女性至少2倍以上,婦產科醫師表示,如果施打疫苗的抗體濃度愈高,衰退期則愈慢,相對地,保護期就更長。
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鄭文芳表示,目前台灣上市的兩種子宮頸癌疫苗「嘉喜」、「保蓓」對於人類乳突病毒(HPV)第16、18型所引起的子宮頸癌癌前病變,皆具有高達100%的防護效力,保護效力至少5年。目前衛生署核准「保蓓」可施打對象是10到25歲女性,「嘉喜」則是9至26歲。
不過最新研究,接種長效型的子宮頸癌疫苗,目前已追蹤至6.4年,保護力仍達100%,其中添加的獨特佐劑(AS04)能提高並維持免疫反應,疫苗所誘發的抗體濃度仍高於人體自然感染HPV第16、18型後所產生的抗體濃度11倍,亦對HPV31、45、52型有3至6成的交叉保護效果。
鄭文芳提到,子宮頸癌疫苗抗體濃度愈高,子宮頸分泌物的抗體也愈高,便能很快將病毒中和,也就是說,疫苗抗體濃度高衰退期愈慢,保護期相對愈長。
鄭文芳指出,只要有性行為就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因此醫界建議在尚未發生性行之前,先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得到的保護效力愈高,由於子宮頸癌疫苗有70%是由第16、18型HPV引起,其他30%來自別的型或別的原因,所以醫師建議施打疫苗後,若有性行為,每年仍需定期做抹片檢查,另外,若有計畫懷孕不建議施打,而接種疫苗後的半年內應避孕。
5. 德科學家:子宮頸癌疫苗不一定管用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8/12/08 15:35
德國科學家說,到目前為止,子宮頸癌疫苗還沒能證明有效。他們建議政府不要花大筆稅金給年輕女孩子施打了。
德國「畢勒福」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的十三個研究人員說,不一樣的研究對這種疫苗的藥效有相當不一致的結果。研究人員「鐸根」說,藥效的科學研究結果跟藥商發表的結果有相當的差別。他希望德國政府不要再讓十二到十七歲的女孩子接受子宮頸癌疫苗了。
他說,目前只有證據顯示,疫苗在子宮頸癌初期對十五到十七歲女孩罹患有效果。所以,沒有必要給十二到十四歲的女生施打。
6. 子宮頸疫苗不一定管用?醫師:疫苗強烈被證明有效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8/12/08 21:35
外電報導,德國科學家說,研究發現,截至目前子宮頸癌疫苗還沒能證明有效,建議政府不要花大筆錢給年輕女孩施打;對此,國內醫師表示,疫苗是否可以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的臨床證明,必須等到20~30年後才會出爐,但由於許多研究都發現,接種疫苗者,子宮頸癌「癌前病變」的患者數是下降的,將來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便會減少,因此,雖然發生率的直接證據還未出爐,但子宮頸癌疫苗,已被非常強烈的證實,可以預防子宮頸癌。(徐韻翔報導)
外電報導,德國科學家說,到目前為止,子宮頸癌疫苗還沒能證明有效,研究人員說,藥效的科學研究結果跟藥商發表的結果有相當的差別,目前只有證據顯示,疫苗在子宮頸癌初期對十五到十七歲女孩罹患有效果,他們希望德國政府不要再花錢讓年輕女孩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子宮頸癌疫苗到底管不管用?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基於醫學倫理考量,所有參與相關疫苗臨床實驗者,如果出現重度癌前病變就會中止實驗,讓患者接受治療,目前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疫苗可以預防子宮頸癌,直接證據必須要等到接種疫苗的年輕女性,二、三十年後,和上一代的媽媽輩相較,觀察子宮頸癌發生率是否大幅下降,屆時才能下定論,但如果現在不做大規模施打,永遠都不會有結果,而目前的臨床研究都強烈證實,接種子宮頸疫苗者,發生癌前病變機率降低,由此可研判,將來發生子宮頸癌的機會也會降低。
至於疫苗建議接種年齡,鄭文芳說,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女性還沒有性行為前、尚未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前打最佳,至於每個國家幾歲施打,依國情標準不一,國內專家共識則普遍認為,雖然衛生署核准的接種年齡是9歲就可打,但基於國情評估,台灣的女性建議是在國一,也就是12~13歲左右的女孩,可以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7. 全面預防子宮頸癌:疫苗+抹片
優活健康網 更新日期:2008/11/21 09:30 uho編輯部
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揭曉,將獎項頒給發現子宮頸癌元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或稱HPV病毒)的德國科學家哈拉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此為諾貝爾獎史上頭一回頒給婦產科領域疾病,意義非凡。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醫師魏志尚表示,豪森博士在1977年發現HPV病毒,一反當時學界傳統認知,指出子宮頸癌並非遺傳,而是病毒導致。這樣發現也讓人們深究HPV病毒致病機轉、最終促成子宮頸癌疫苗開發和問世,成為近代公衛史上卓越成就。
魏志尚說,全球約有50~80%的人終其一生曾被HPV病毒感染。該院區HPV病毒檢查結果中,有21%女性呈現HPV篩檢陽性。子宮頸癌疫苗問市是女性一大福音。豪森博士在發表諾貝爾獎得獎感言時表示,除了子宮頸癌,HPV病毒和更多癌症有關聯,如婦女陰道、外陰癌及肛門癌、陰莖癌、口咽癌等。
目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提供子宮頸癌疫苗預防接種服務,此疫苗涵蓋病毒型別為第16、18、6、11型HPV 病毒。不僅能預防子宮頸癌,對於陰道癌、外陰癌前病變也有良好預防效果;此外在疫苗施打下,也發現了針對第6、11型病毒所導致的生殖器疣有逹95%防治效益。
魏志尚強調,其實生殖器疣臨床上相當常見,帶給女性困擾除了尷尬、可能不斷復發還有治療過程不適。生殖器疣並非只有所謂「壞女孩」才可能罹患,在臨床上發現患者也有一般家庭主婦、年輕女學生甚至單一性伴侶女性,所以菜花防治也是子宮頸癌疫苗研發下的正向附加效益。
他說,由公共衛生角度看來,接種疫苗來預防疾病是相當有效的,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呼籲以「疫苗+抹片」為預防子宮頸癌初級、次級防護。女性若能在尚未感染病毒前接種,能帶來更好保護效果。以中興院區為例,婦產科今年度也施打約500支疫苗。截至目前為止施打經驗也顯示疫苗安全性相當良好,臨床上不良反應、副作用也極少見。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326
8. 女性防癌新福音子宮頸癌疫苗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08/11/19 17:24 【文/郭石城】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發現人類乳突病毒(HPV)的德國科學家,說起這種病毒,一般人或許陌生,但講到它引發的疾病:子宮頸癌,國人應耳熟能詳,因為這是台灣婦女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新增病例近六千人,幸而隨著抹片篩檢的推廣及疫苗的研發成功,子宮頸癌已能早期診斷、早期預防、且治療成功。
目前已知的HPV超過200種,其中96種會感染人類。而感染生殖道的HPV又分兩大類型,高危險病毒與侵襲性子宮頸癌、外生殖器癌相關,常見的有16、18、31、33、35、45、52及58型,其中16與18型的盛行率在子宮頸癌病例中高達70%;另一種低危險病毒,如第6、11型,會導致生殖器疣及良性子宮頸病變,90%的生殖器疣(俗稱菜花)為其所引起。
HPV通常經由性行為傳染,少數經母嬰垂直感染。根據國健局資料,台灣女性的HPV感染盛行率約15%;估計有性行為者半數以上終其一生會遭HPV感染,50歲以下婦女更有80%曾感染,但僅約1%的感染者出現臨床症狀。
人體感染HPV後3-6個月會產生免疫反應,90%以上的感染者可在兩年內將病毒自然清除;但若身體未產生適當的免疫反應,HPV便可能引起生殖器疣及輕度的子宮頸癌前病變。持續的HPV感染,特別是感染高危險病毒型,數年後,可能發展成重度子宮頸癌前病變或侵襲性子宮頸癌。
衛生署目前已核准的HPV疫苗,主要可預防高危險的HPV-16、18及低危險的HPV-6、11,由於疫苗不含病毒基因,所以不具感染性,安全性高。根據臨床實驗,疫苗對於HPV-16、18引起的第二、三級子宮頸癌前病變、原位腺癌,預防效果幾達100%;對HPV-6、11、16、18所造成的生殖器病變及癌前病變,亦有將近100%的預防效果。
不過,要取得完整的保護效果,HPV疫苗應在六個月內接種三劑,也就是施打第一劑後的第2個月接種第二劑,第6個月打第三劑;若無法如期完成接種,也應於一年內接種完畢,所以花費並不便宜,大約要上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孕婦及已患子宮頸癌的婦女並不建議施打HPV疫苗,而且施打疫苗期間及之後一個月內不要懷孕;若接種期間懷孕了,並不需流產,但建議暫停施打疫苗,待生產後再繼續未完成的針劑。
此外,HPV疫苗的保護力非百分之百,估計在台灣,97%由HPV-16、18造成的感染,及90%由HPV-6、11引起的生殖器疣,都可藉此預防,但接種者仍可能感染其他HPV病毒型,進而引起子宮頸癌病變,所以疫苗只能減少六到七成的子宮頸癌風險,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仍有絕對的必要。(本文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1&id=3528
9. 研究發現人類乳突病毒可能導致肛門癌及口腔癌
路透社 更新日期:2008/11/04 10:46
(路透華盛頓3日電)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今天指出,人類乳突病毒(wart virus HPV)1998年至2003年之間在美國導致25000起癌症病例,其中不但有子宮頸癌,還包括肛門癌以及口腔癌。
另外一組進營類似調查的研員人員則指出,這項研究結果顯示,需要擴大範圍對男性與女性進行人類乳突病毒篩檢。
人類乳突病毒包括100種不同的病毒,是導致子宮頸癌的主因。這些病毒經由性行為或皮膚接觸所傳染,也可能導致肛門癌、陰莖癌以及口腔癌、喉癌等。中央社(翻譯)
10. 放輕鬆!女性避孕靠自己 嘿咻不怕中獎
優活健康網 更新日期:2008/11/26 09:35 uho編輯部
根據2008年公佈的「女性避孕自主調查」,台灣地區15-25歲年輕女性約有四成女性擁有性經驗,僅有7%女生懂得採取避孕措施,高達93%女生把避孕的主導權交在性伴侶的手上,甚至有六成女性慣性依賴對方準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楊東川醫師表示,經過多年的呼籲,台灣女性墮胎率仍居高不下,甚至比性觀念開放的西方國家,例如法國高出六倍之多。這足以顯示台灣地區對於避孕的常識教育的實踐,仍與西方國家存有相當大的落差。雖然年輕女性都知道在發生性行為時需要採取避孕行為,但在實際行為上卻明顯缺乏自主性甚至對於避孕方式具有錯誤認知。
避孕方式百百種,在避孕行為及認知上,保險套是大家誤認避孕效果最好的方式,而加上體外射精以及計算安全期等三種方式,則是最常被採用的避孕方式。楊醫師表示,其實若要達成滴水不露的避孕效果,光仰賴這三種方法其實是錯誤的行為。因為保險套容易因為使用不當以及保險套本身亦破損等原因而影響到避孕效果;體外射精以及安全期計算卻是眾多避孕方式中最不安全的選擇。如果要考量避孕的有效性、方便性以及安全性,醫師建議,口服避孕藥是健康女性十分適合的避孕選擇。
楊醫師進一步說明,口服避孕藥主要是透過抑制排卵、干擾受精卵著床以及讓精子不易進入女體內三重作用來發揮避孕效果,如果能遵守使用方式,可以達到超過99%的避孕的效果,較保險套的使用更方便及有效。在口服避孕藥的選擇上,主要以低劑量的口服避孕藥的接受度最高,因為目前新型的低劑量口服避孕藥,除了能降低副作用的發生,有些還含有抗雄性素的成分(如含有CPA 或DRSP成分),能幫助達成避免意外懷孕的目的外,尚有改善皮膚油脂分泌降低青春痘發生以及降低生理期水腫等狀況的「正面幫助」,有避孕需求的女生,可以在諮詢醫師意見後使用。
雖然使用低劑量口服避孕藥的優點很多,醫師還是要叮嚀女生,如果不確定另一半是否「安全」時,最好還是在發生性行為時,要求性伴侶使用保險套,並且避免多重性伴侶的行為,此舉能幫助避免性傳染疾病,例如HPV病毒(菜花、子宮頸癌)、HIV病毒(愛滋病)。總之只有女性真正掌握身體的自主權,才能放鬆身心享受美妙的嘿咻時光!!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357
11. 抹片正常HPV卻陽性 子宮頸癌病變高出34倍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8/12/02 15:35
長庚醫院針對一萬多名婦女追蹤發現,子宮頸抹片正常,不過人類乳突病毒HPV呈現陽性的人,相較於HPV陰性的人,三年內發生癌前病變的機率,高出了三十四倍。(陳奕華報導)
子宮頸抹片被認為是檢出子宮頸病變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果再加上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檢測,篩檢率可以達到97.2%,根據長庚醫院追蹤了一萬多名桃園縣三十歲以上婦女發現,HPV盛行率達一成,而針對抹片正常不過HPV呈現陽性的人,進行半年一次的三年追蹤,結果顯示一半的人會有自我清除的能力。
長庚醫院婦癌研究中心主任賴瓊慧說:「在三年內,幾乎百分之五十的人,原來的型別也不見了,而且也沒有感染新的,這樣的時候,她是在這段期間就沒有受到感染,然後原來也不見了。」
但是研究也發現,年紀大或是HPV病毒量高的人,比較不容易清除,此外病毒量的多寡也是發生子宮頸癌的關鍵,病毒量越多,發生癌前病變的機率越高,子宮頸癌癒後的情況也比較不好。
12. 每天近400女性死於子宮頸癌!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08/11/28 14:39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全世界每年有493,243位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平均每兩分鐘就有一位婦女因子宮頸癌而喪生。在亞太地區,子宮頸癌僅次於乳癌,是第二大女性癌症,估計每天有 391 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
根據研究顯示,女性越年輕時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產生的抗體濃度越高,女性在10至14歲間接種疫苗,會比15至25歲再施打,所產生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抗體至少高2倍。
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病毒)引起的,面對這個威脅全球女性的疾病,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特別加入亞太抗子宮頸癌聯盟,共同參與「亞太抗子宮頸癌聯盟─盡我所能」宣示活動,與全世界一起發聲,呼籲女性朋友重視子宮頸癌的防治,多愛自己,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秘書長王任賢醫師表示,即使政府及醫療團體皆振力呼籲子宮頸抹片檢查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女性對於婦科內診與抹片檢查仍持害羞、不便等保守態度,使得防疫效果始終不彰,子宮頸癌依舊名列婦女癌症好發比率的一二位。
王任賢醫師表示,造成子宮頸癌的主要感染是人類乳突病毒(HPV),絕大多數是經性行為傳染,每 4 個 HPV 新增感染案例中,就有 3 個發生在 15 到 24 歲的女性身上;而每10 個女性中就有 8 個在一生中感染到 HPV 病毒。大部分感染到 HPV 病毒的女性都不知道自己已被感染,因為被感染時未必會有任何病徵。其實大多數靠本身的免疫系統就能對抗HPV,讓感染自動消失,不過如果女孩或年輕女性感染了 HPV而自己的身體無法抵抗病毒,或因性行為而反覆感染,長期下來就可能演變成子宮頸癌及外生殖器病變。
「想要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的威脅,教育是首要工作!」王任賢醫師說,這次會參與「亞太抗子宮頸癌聯盟─盡我所能」宣示活動,就是希望藉由網路傳播功能,提供正確的子宮頸癌防治資訊,除了年輕女性應「盡我所能」多吸取正確的疾病防治知識外,身為家長也能「盡我所能」一起重視女兒的健康,如果有需要,最好尋求專業醫師的諮詢。
「亞太抗子宮頸癌聯盟─盡我所能」宣示活動,結合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及澳洲等四個國家多個非營利專業醫學組織,共同推動子宮頸癌教育及防治推廣工作,官方網址為http://www.idoeverythingican.org,進入該網址後,選擇所在地,就可以免費下載子宮頸癌和其他HPV病毒相關疾病的衛教手冊,向HPV病毒說不!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1&id=3700
13. 菜花就診竟是子宮頸癌!年輕女性險失子宮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08/12/16 10:55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近年由於青少年性觀念開放,加上年輕氣盛,性伴侶較不固定,因此造成疾病交互傳染的機率大增,而且往往等到下腹疼痛、陰道異常出血、莫名腫塊或分泌物異常等症狀已持續一段時間後,才到青少年特別門診求診;門診也發現,有越來越多年輕患者,經由內診檢查才發現自己得了菜花,醫師也提醒,不要以為只是感染菜花,有可能子宮頸處已有病變,必需詳細檢查。
台中市一名22歲張小姐今年7月間洗澡時發現陰部出現若干突起,在母親陪同下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青少女親善特別門診就診,經主治醫師林靜儀醫師內診後證實突起物為生殖器疣(俗稱菜花),且子宮頸處已有病變,由於菜花已佈滿陰道內,林靜儀醫師在以電燒手術除去外陰部及陰道內菜花的同時,也為患者進行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抹片報告顯示張小姐已罹患子宮頸癌第一期。
通常一般醫師會建議患者進行全子宮切除手術,但考量到張小姐才20餘歲,未來仍可能有生育計畫,所以醫師僅使用錐狀切除部份子宮頸,以控制癌細胞繼續向內增生,目前患者術後恢復良好,且每月定期回診追蹤。
林靜儀表示,近來有越來越多年輕患者,經由內診檢查才發現自己得了菜花,由於約90%的菜花感染是因性器官親密接觸,造成人類乳突病毒(HPV)傳染所致,故這類患者其實也有罹患外陰癌、陰道癌及子宮頸癌前病變等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病變的風險,民眾絕對不可輕忽。
父母對於子女的性教育仍多依賴學校教育,但其中並沒有著重教導青少年在性行為中如何有效保護自己遠離疾病威脅。HPV的帶原者在男性未必會出現症狀,而女性器官因環境潮濕與粘膜相對較為脆弱,容易在性行為時造成輕微的表皮損傷,使得各種疾病的感染機率大增,由於HPV疫苗已問世,父母親與其消極地閃躲與孩子談論性方面的話題,不如利用HPV疫苗的接種計劃開始兩性話題的討論,教導孩子該如何避免不安全的性活動,了解可能的約會暴力甚至意外懷孕,學會保護自己,以避免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感染HPV,甚至導致非常年輕的子宮頸癌發生。
提早與孩子討論並接種HPV疫苗,不但可以保護她遠離子宮頸癌的威脅,還可以預防菜花及外陰、陰道等癌前病變,林靜儀醫師補充,透過正面地與孩子討論兩性的話題,更可以提升孩子在兩性交往時的自我保護意識。HPV疫苗的接種加上定期抹片檢查,可幫助女性有效保護自身健康並降低子宮頸癌、菜花及生殖器癌前病變的發生率,讓女性健康得到較好的保護,親子都應該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抹片加疫苗雙管齊下,才能為女性帶來更完整的保障。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4,26&id=3925
14. 調查:花蓮婦女子宮頸癌發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8/12/15 15:05
調查發現,全台子宮頸癌發生率最低的花蓮縣,卻是子宮頸癌死亡率第二高的地區,大多數病患被確診罹癌時,都已經是晚期;醫師表示,這與交通不便、抹片篩檢率低等因素有關,呼籲女性,從有性行為開始,就可能感染病毒,務必要定期接受抹片檢查,適時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增加保護力。(徐韻翔報導)
根據調查,2008年國健局所公布的94年癌登資料和96年各縣市死亡資料統計分析顯示,全台子宮頸癌發生率最低的花蓮縣,卻是子宮頸癌死亡率較高的地區。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屠乃方分析,包括醫療資訊普及率低,教育資源不足與交通不便、抹片篩檢率低、自我健康保護率低等有關,尤其觀察台灣癌症地圖中,山地鄉地區都呈現較高的子宮頸癌死亡率。
依據花蓮地區婦產科醫師觀察,許多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都是因為血尿、下體出現異味、疼痛,才到醫院接查,結果檢出已經是三、四期;醫師呼籲,子宮頸癌與發生性行為時,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很大關聯,一般在十幾二十年後,可能產生癌變,只要曾經有過性行為的女性,就應該定期接受抹片篩檢,以利及早檢出治療,此外,也可適時接種子宮頸癌疫苗,達到雙重保護效果。
有鑑於花蓮子宮頸癌問題,有藥廠捐贈了600劑(200人次)子宮頸癌疫苗給花蓮年輕女性,希望藉此喚醒當地女性疼愛、關心自己子宮頸癌健康的意識。
15. 子宮頸癌起因: http://www.hantang.com/chinese/ch_Articles/cancer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