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7 19:05:18李燦榮

撃破謬誤(十五)—誰是一家人?

最近,公共巴士上的路訊通廣播系統,播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公民教育宣傳片,其中的一個單元講述一對父子在其居住的屋苑會所內打兵乓球時,認識了一名在旁觀看的新移民少年;該名由北京來港的少年由於語言不通,缺乏友儕,故只經常一個人在屋苑內遊蕩。那位飾演父親的中年男子,聽罷新移民少年的情況後,便著其兒子跟新移民少年多些交往,讓新移民少年能儘早適應本地的生活;而那個飾演兒子的呆滯少年亦隨即聽從了父親的話,跟那位新移民少年交了朋友。最後,全國人大代表暨香港基本法委員譚惠珠跟另一名貌似傳統「左派」人士的男子,做了一些手勢,說了兩句口號,呼籲市民要接納新來港的內地人士,因為大家也是一家人。

上一集的「撃破謬誤」曾探討過近年(尤其回歸後)政府宣導片的質素和成效;相比起文中所提及的十齣宣傳片,上述的那一齣宣傳片也不算是十分不濟,充其量也只可以用一個「悶」字來形容;唯一可以挑剔的是,片中的那兩位少年在成為朋友後態度過份親暱,兩人常常背靠背、甚至幾乎面貼面的一起閱讀和玩電腦,「斷背味」太濃,削弱了片子應有的政治正確意識。或者,李安和他的「斷背山」當下的風頭實在一時無兩,拍攝這齣宣傳片子的本地三流製作人也想在李氏的身上叨點光吧!

然而,如果片子中的新移民角色,改由一名非華裔演員擔綱演出,效果又會如何呢?

作為一個華洋共處的多元化城市,除了以各種不同渠道(如單程證、留學、專才計劃等)移居本地的大陸新移民外,香港亦會接收一眾來自世界各地的非華裔移民,當中又以來自南亞諸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的佔多數。對於這班非華裔的新移民來說,雖然香港好像是另一個世界,但他們依然積極設法投入本地的勞動市場,甚至寧願擔當一些薪金微薄、乏人問津的低下層粗活,甚少向政府申領各種福利援助;他們對於自力更生的堅持和執著,除為某些厭惡性工種彌補了長期不足的勞動力、藉以促進本地社會的經濟發展外,更令一眾存心來港倚賴社會福利援助為生的蛀米式移民以及好些好逸惡勞且不事生產的本地社會寄生蟲相形見拙。

可惜,對於這班為香港經濟不斷付出血汗的異族人,香港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也甚少予以認同或協助。在這批非華裔移民當中,很多人也會攜同其年幼的子女來港;然而,香港的教育當局卻沒有特別為這些不懂中文的非華裔學童提供任何針對性的學習支援服務,令這些學童一直也被排擠於主流教育之外,無法以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也得被迫像他們的父母一樣要以幹低下層的粗活來維持生計,長期承受著在職貧窮和隔代貧窮的痛苦。再者,本地的社區服務機構一直也忽視這班非華裔移民對社會服務的需要,無論是針對性或一般性的服務,非華裔移民一向也得不到適當的社區支援,令有需要的人士或家庭常常感到求助無門,最終亦使他們的問題愈趨惡化。

對於一眾非華裔移民來說,要適應本地以華人為主流的社會文化已經十分吃力;然而,很多本地人不但沒有協助他們融入本地社會,而且更常常對他們擺出一副不甚友善的態度,令這班異鄉人備受排斥,屢感弧立:當遇到份屬非華裔移民的鄰人時,有些本地居民會頓時向他們擺出一副極其厭惡的神情,甚至經常無故向他們作出投訴和謾罵;有業主因為非華裔移民的種族背景而拒絕讓非華裔移民租住其單位;有小商店拒絕讓非華裔移民進入店內購物,或者向他們收取更高的售價和收費;有僱主因為非華裔移民的種族背景而拒絕聘用非華裔移民;而就算肯錄用非華裔移民,部份僱主亦只會給予他們比本地工人較低的薪金,甚至還會將他們無理解僱。此外,不少坊間人士至今仍十分喜愛用「亞差」或「巴基X癱」等極具侮辱性的字句來形容某些非華裔移民,這除令一眾非華裔移民的尊嚴受到極其嚴重的傷害外,同時亦更反映出好些本地人的思維和修養實在極之蠻劣和不文明,簡直猶如野人,直接損害香港的國際城市形象。

其實,如果在一些高度文明且法制健全的國家裏公開說出上述那些包含種族歧視成份的字句,已經是一種違法行為;然而,由於當局一直也沒有向公眾灌輸有關種族歧視的教育,甚至至今仍未肯就全面禁止種族歧視而進行立法,令好些本地人依然洋洋得意且大言不慚的以一些包含種族歧視成份的字句向非華裔移民大肆侮辱,為本地社會增添不和諧的因素。

雖然非華裔移民佔全港人口比例不足百分之五,但如果當局還不肯正視和改善非華裔移民的生活條件和待遇,而社會人士又不願改變其對非華裔移民的漠視甚至歧視態度,非華裔移民對本地社會的怨氣和憤怒定必會隨日而增,類似早前在法國發生的新移民騷亂絕對會有機會在香港重演。

可惜,就如文章開始時所提及的片子一樣,有關當局只顧打著令人肉麻骨痺且狹窄牽強的民族情義旗號,要求本地民眾對內地人事多加接受、多作包容、甚至多加學習、多多服從,但對香港作為一個多元化國際性社會所應有的文化包容和種族和諧卻隻字不提,愛理不理,令香港社會的文明水準跟國際社會的標準日漸脫軌。當然,「北望神州」並沒有錯,但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卻更加重要;在這種荒旦反智的意識形態肆虐下,難怪此間竟然有本地「高材生」對其選擇入讀清華大學而放棄入讀耶魯大學的決定感到沾沾自喜。

為了增加香港市民對中國的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認受性和歸屬感,特區政府自回歸後一直致力向市民硬銷其「中式民族主義」;然而,在全球意識形態日漸國際化的今天,民族主義已經是一個不甚入流的名詞,特區政府在當下猛力硬銷其「中式民族主義」,可謂跟國際社會的潮流大開倒車。再者,一些惡名昭彰的政權如納粹德軍及日本戰前的皇軍等的崛起,也是因為其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過份膨脹所致;當中國有人喊著要聲討近年日漸囂張的日本右翼勢力之時,當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察覺得到他們本身那日益膨脹的民族主義思想,其實與他們的聲討對象也不相伯仲呢?

而在上述的宣傳片中,最有問題的是有關方面竟然邀請曾因大力支持特區政府就基本法第廿三條進行立法而弄得聲名狼藉的譚惠珠,在片尾時向公眾作出結論性的呼籲。老實說,譚氏當年以極其強橫的姿態公開支持廿三條立法,其賣力程度絕不亞於當時的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像譚氏此等為了討好北方主子而不惜出賣港人自由和利益的「港奸」鼠輩,根本就沒有資格向公眾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有關方面恃著譚氏的人大身份硬銷其空洞的民族主義,簡直是混淆視聽,黑白不分,妖言惑眾,荼毒青年!

在這個公義盡失、好醜不分、對錯失衡、歪理橫行的特區年代,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像無間道:做好人的往往都被當作成過街老鼠般看待,但那些神檯貓屎之輩卻偏偏被追捧成社會的道德典範。究竟,誰才是我的一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