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2 17:47:30李燦榮

擊破謬誤(十三)—港式英文名

身處於香港這個所謂的國際大都會,不少人也喜歡(或有必要)給自己起一個英文名字,因為這除了方便別人稱呼自己外,亦可以令自己的形象更加西化、專業、時髦。其實,英文名的使用的確十分普遍,就以在辦公室為例,同事間大都以英文名作稱呼,如果某同事沒有英文名,或只以其中文名作為對自己的稱呼,相信該同事定必會被人當作怪物般看待;而且,由於大家早已習慣以英文名互相稱呼,故亦不會對同事們的中文名多作深究,形成了不少認識多時且感情要好得甚至可以稱兄道弟或結義金蘭的同事,連對方身份證上的中文名字也不清楚知悉的尷尬現象。

除了那些出世時便已經被人起了英文名的少數人外,絕大多數人的英文名也是由自己起的,而當中大部份人的英文名便是為了應付學校的英文堂而起的;然而,中、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分析能力有限,除非班中有兩位或以上的學生要求起用相同的英文名,否則,就算學生們胡亂給自己起了一個不正宗、不適用、甚至太過誇張離譜的英文名,老師也不會主動干涉學生起用英文名的自由和權利。可惜,正是因為老師對學生們錯用的英文名字不加以提點以及社會各界忽略起用英文名的正確知識,令不少人長大後仍然繼續沿用其錯用的英文名字。這些似是而非、錯漏百出、毫不正宗的英文名字,在英語水平長期有待改善的香港社會裏,的確看不出有甚麼問題;但對於活在真正的英語世界裏的人們來說,此等有病的英文名字輕則可令人啼笑皆非,重則卻可成為對使用者的一種侮辱。記得某次見工時,接見我的那位年過半百的人事部主管的洋名竟然是Madonna,實在教理應保持正確見工儀容的我不禁忍俊失笑。

正所謂「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就算是英文名,大家也要小心起用啊!以下是十種部份本地人士起用英文名時所出現的荒謬情況:

一:以水果冠名

坊間不少女生為了令自己的形象活潑可愛,也會喜歡選用好些水果的英文詞語作為其英文名字,甚麼士多啤梨蘋果橙,芒果香蕉蕃石榴,活像油麻地果欄一樣,好不熱鬧;然而,在真正懂得使用英語的人士眼中,這些所謂的英文名字只會突出其使用者那膚淺的學識和幼稚的見解,而非甚麼活潑可愛的形象。

二:起用似是而非的英文名

在香港,相信不少人也會聽過Yoyo、Yammy、Monie、Coco等坊間常見的英文名;但對於大多數活在英語世界的老外們來說,上述名字絕對是聞所未聞,因為這些所謂的英文名並非正宗的英文名,而是本地人創作出來的。然而,英文名並不像中文名般,可以自由配搭和創造。雖則創意是不可以被抹煞的,但以這些浮誇且令人費解的名字作為自己的洋名,始終有點難登大雅之堂。

三:以自己的中文名字的英文譯音冠名

由於懶得為自己找個合適的英文名,故坊間也有不少人愛以其中文名字的英文譯音作為英文名(例如Ming、Kit、Man等)。然而,此等所謂的英文名其實並非正宗的英文名,只是本港入境處使用的英文譯音而已;以此等譯音名字冠名,跟沒有英文名根本毫無分別。

四:以日文名字的英文拼音冠名

在日本文化和潮流的影響下,近年不少年輕人也愛以日文名字的英文譯音作為自己的英文名,藝人鄭希怡(Yumiko)便是一例;但正如上例,日文名字的英文譯音並非正宗的英文名,改了等如無改。日文名始終是日文名,根本不可胡亂當作為英文名使用。這個情況充分反映出本地年輕人只會胡亂且盲目跟隨潮流及不會獨立思考和分析的通病。當下韓潮襲港,勢有取代日本潮流之虞,相信Yun-hee(恩熙)、Sung-joon(誠俊)等韓國名字的英文譯音,定必會成為生性熱愛跟風的本地年輕人的最潮英文名之選。

五:以中文名字的字面解釋的英文直譯詞語冠名

正如上文所述,英文名字實在不能像中文名字般,可以自由創作及配搭;但不少香港人也不諳此理,堅持以其中文名字的創作及配搭方法,為自己起一個中英對照的英文名。早前閱報時,看到一位名叫「阿聰」的男子,把自己的英文名改作Wisdom(其實,wisdom只解作智慧,並非聰明,看來阿聰需要的並非wisdom,而是正確的英語詞彙知識)。在英語世界裏,沒有人會以詞彙作為名字,像阿聰此等中英共融的改名方式,實在是有違常理,而其名字本身亦只會招人笑柄。如果阿聰的改名方式真的成立的話,難道本人的英文名應改為“Glittering Prosperity”(燦榮)?

六:以自己的花名作為英文名

曾在某場合中認識一位洋名叫Dee的人兄,細問之下,方知道原來此君的乳名叫細Dee,故便索性以Dee作為英文名。此間不少人也愛以其外號或花名作為英文名使用,但此等名字始終玩味太濃,難登大雅之堂;而像Dee兄那樣把此等洋名印在自己的名片上,實屬藝高人膽大。

七:以所謂名人的姓氏冠名

很多香港人也喜歡以自己所祟拜的名人或偶像的姓氏作為英文名。某友人的鄰居是一位忠實且死硬派的曼聯球迷,此君的妻子數年前誕下了一對孿生兒子,故這位新任父親便索性將兒子的英文名改成Beckham(碧咸)與Giggs(傑斯)。在西方社會裏,就算真的要以名人的姓名冠名,充其量也只會使用該名人的名字而非姓氏,在這個例子裏,該對攣生孩子的英文名理應為David和Ryan,因為以人家的姓氏冠名,就好像賣身了給人家一樣。可憐這位盲目的曼聯狂迷父親,就這樣胡裡胡塗地把一對兒子拱手相讓給這對前度曼聯快翼。

八:以某些牌子名稱冠名

除了名人的姓氏,此間亦有不少人喜歡以自己所鍾情的品牌名字作為英文名,以甚麼Dior、Gucci等作為自己的英文名,相信大家也屢見不鮮;然而,只有貨物才以牌子名稱冠名來吸引顧客,但以牌子名稱來作為自己的英文名,那就等如將自己跟貨物相比。這個情況,充分反映出香港人胡亂追捧名牌的心態已經進入了病入膏肓的程度(本人懷疑會否有人以“LV”作為英文名呢?)。

九:以自己的英文名字加上son作為兒子的英文名字

很多人為自己的兒子起英文名時,也會直接以自己的英文名後加上son,以表達這是自己的孩子,例如洋名為Ben的人會稱自己的兒子為Benson。然而,在西方社會裏,父親不會採用上述的方式為自己的孩子改名,充其量也只會將兒子冠以自己的名字,然後在名字後加上Jr.(junior),例如John Smith的兒子可以以John Smith, Jr.(即John Smith一世)冠名。本地部份人的這種改名方式,充分反映了本地人士只顧學習語文文法,忽略學習文化知識的通病。

十:不懂自己的英文名字的正確讀音

本人有一位名叫Matthew的醫生朋友,總是喜歡將自己的洋名讀成Mattfew。讀th音時,必須要將舌頭置於上下兩排牙齒之間,但很多香港人也會像Mattfew一樣,誤把此音讀成f。每個人也有為自己改英文名的自由,但如果連自己的英文名也讀錯,甚至連學習名字的正確發音也懶得深究,這個名字最終也只會為自己惹人笑柄。

其實,以上例子證明了此間很多香港人對於英文這種所謂本地「第二母語」的認識和態度,仍跟真正的英語世界保持著一段相當遙遠的距離。身處於這個所謂的亞洲國際都會,香港人所需要的並非單單聽從歌手陳慧琳在政府宣傳片中的呼籲,報讀甚麼職業英語課程(這個課程的命名也很有問題,所謂的職業英語難道只能在工作範圍中應用,一下班便不中用嗎?),而是切切實實的改變我們對英語運用的既有概念和態度。而有需要改英文名的朋友,拿起「牛津當代英語字典」作為參考,總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