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6 07:51:16品瑜
時代走著
2008-12-09 14:38:49
一九四九年發生的事,在人類歷史中是空前的,而現在,隨著時代的腳步,也可以隨即被遺忘。將近兩百萬人從大陸飄洋過海遷移到台灣,這些人的故事、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奮鬥,如何記載,如何紀念,如何呈現?
_「再次入桃花源,總是暗戀」賴聲川
少,《暗戀桃花源》裡的【暗戀】,講述的是大時代的流離,上海外灘公園裡的匆匆一別,四十年過去了,但是,那一夜街燈、明月、空氣的清晰,甚至是愛戀的明白,卻靜止地像那凝凍透明的雕花蠟燭,燃不起任何的激情。
我恍然理解了,那時代的故事裡,不過是愛情的前行,至於我對你的暗戀,竟伏行在那飄流的年代裡,註定。
對於所謂「本省人」的我,對於一九四九年的那一段族群大遷移,無異是族群極體痛苦的回憶,彷彿我被選擇了的知覺與記憶,是而後所發生的二二八事變。
無可否認的,對於許多本省人而言,當年若不是這場國民黨撤退來台,或許,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恐怖屠殺與寒蟬禁聲,以及至今永無休止的族群對立。
我承認,我的出身與成長環境,制約了我對這項族群遷移的思考,總在另一種無可回復的揣想裡,想像那原先居住在大陸的兩百萬人不曾撤退來台,而在這一片土地上的人們,還有另一種可能,像跳格子般地輕鬆躍過二二八這段血的歷史,所有的傷痛都不曾發生。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就在如果裡,各自在遷移前,依然安土重遷地繼續生活著。
你,興許還是降生在嚴寒的東北,向著苦鹹的風裡鐵錚、默然,而我,依然出世於懷舊的南臺灣府城,在充滿著古蹟的街道上,踩著甜膩的碎布,幽怨。
我們是永無可能見面的。
沒有兩百萬人的渡遷來台,我們不僅無法轉角相遇,即便相識,或許我也聽不懂你的東北口音,卻只會說著河洛語。
少,觀看《暗戀桃花源》裡的【暗戀】,我終於看見了另一種看待歷史事件的可能,跳脫「本省人」的受害者情結,也能夠站在某一種制高點,來遠眺事件背後的各種可能意義。
我無意忽略那二二八事件裡,受難者與家屬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到我們這一代族群仍嚴重撕裂與對立的傷,只是,如果我們只是在意識裡把玩著「如果」的遊戲,並且逃避痛苦根源地假設那些遷移都不曾發生,我們就能夠從此安和樂利,那麼我們只不過是繼續玩著有你沒我的暴力遊戲,卻無法從此得到止息。
兩百萬人終究還是來了,也落地生根了。
族群交錯,有愛、恨、衝突與憐惜,種種的發生已然的事實,我們是不容將對方在這片土地存在的事實抹去,也無權要任何人離開這片土地。
「如果」的妄想把戲,是該停止了。
即便是記憶裡,也沒有如果。
歷史事件的發生,是無可逆的,而我們成長在這空間的人,永遠得背負著意義的追尋,那是在所有撕裂與情緒過後的冷寂,願意開放一種可能,交付未知。
少,我們是一九四九年族群遷移後,所降生的那一代。
一九四九年,有人因此流離,四十年分別相思,但,我們卻以此註定四十年後相遇。
他們的離,卻是我們合的前行。
歷史,自有鉅視的框架與解讀,而個體的交錯,也有微觀的理解與感受。
一九四九年,對於所謂「本省人」的我而言,已經不再只是歷史的未解,或一種族群的仇恨符碼而已,我想,暗戀你的那一段,以及於今看著這齣《暗戀桃花源》之後,我的確是在相隔遙遠的極體歷史記憶裡,增添了一點點個人的感懷與意義的追尋。
一件又一件的歷史事件裡,身處其中的人,不應只是複製著歷史解讀的僵硬思維,或者落入「如果」的你死我活假設裡,我們終究是活生生又極其不同的存在,我們是否願意在事件裡,還原自己的詮釋與解讀權力呢?
所有理論與爭辯都太過尖銳與剛硬了,或許落入人的柔軟觸受裡,我們會有另一層的想思。
也許,我們如果都能夠將這族群遷移的事件,重新在自己的生命裡追索意義,或許,那份柔軟可以化解種種的衝突與仇恨。
少,我無意將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種種不幸,與加諸在許多人的苦難裡,作為我自己遇見你的得。卻私心地以為,思維裡某一種切身柔軟的想,或許真能化解意識上的二元對立。
歷史事件是發生過了,再痛,我們也無法再相互指責與詛咒裡,得到一份安息,但卻是可以進行意義的治療,在存在的自我詮釋裡,找回最終的永恆。
就像我與你畢竟相遇了,再不堪,我也不能在怨懟與懷憂裡,真正擁抱氣舜平靜,但卻是可以在回顧裡,懂讀那些錯過的訊息,既而了然虛幻世界裡的真實。
你,終究沒走在陽關道上。
而我,還是未能過我的獨木橋。
我們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相遇、離別,卻仍在意義的追索裡,相信在最曠遠的生命所來之處,合一。
少,如果我能在暗戀的痛苦裡,懂得生命的慈悲,那麼我想這片土地上的族群仇恨,應該能夠緩減一些。
暗戀的最後,也許就是所有人的桃花源了。
一九四九年發生的事,在人類歷史中是空前的,而現在,隨著時代的腳步,也可以隨即被遺忘。將近兩百萬人從大陸飄洋過海遷移到台灣,這些人的故事、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奮鬥,如何記載,如何紀念,如何呈現?
_「再次入桃花源,總是暗戀」賴聲川
少,《暗戀桃花源》裡的【暗戀】,講述的是大時代的流離,上海外灘公園裡的匆匆一別,四十年過去了,但是,那一夜街燈、明月、空氣的清晰,甚至是愛戀的明白,卻靜止地像那凝凍透明的雕花蠟燭,燃不起任何的激情。
我恍然理解了,那時代的故事裡,不過是愛情的前行,至於我對你的暗戀,竟伏行在那飄流的年代裡,註定。
對於所謂「本省人」的我,對於一九四九年的那一段族群大遷移,無異是族群極體痛苦的回憶,彷彿我被選擇了的知覺與記憶,是而後所發生的二二八事變。
無可否認的,對於許多本省人而言,當年若不是這場國民黨撤退來台,或許,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恐怖屠殺與寒蟬禁聲,以及至今永無休止的族群對立。
我承認,我的出身與成長環境,制約了我對這項族群遷移的思考,總在另一種無可回復的揣想裡,想像那原先居住在大陸的兩百萬人不曾撤退來台,而在這一片土地上的人們,還有另一種可能,像跳格子般地輕鬆躍過二二八這段血的歷史,所有的傷痛都不曾發生。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就在如果裡,各自在遷移前,依然安土重遷地繼續生活著。
你,興許還是降生在嚴寒的東北,向著苦鹹的風裡鐵錚、默然,而我,依然出世於懷舊的南臺灣府城,在充滿著古蹟的街道上,踩著甜膩的碎布,幽怨。
我們是永無可能見面的。
沒有兩百萬人的渡遷來台,我們不僅無法轉角相遇,即便相識,或許我也聽不懂你的東北口音,卻只會說著河洛語。
少,觀看《暗戀桃花源》裡的【暗戀】,我終於看見了另一種看待歷史事件的可能,跳脫「本省人」的受害者情結,也能夠站在某一種制高點,來遠眺事件背後的各種可能意義。
我無意忽略那二二八事件裡,受難者與家屬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到我們這一代族群仍嚴重撕裂與對立的傷,只是,如果我們只是在意識裡把玩著「如果」的遊戲,並且逃避痛苦根源地假設那些遷移都不曾發生,我們就能夠從此安和樂利,那麼我們只不過是繼續玩著有你沒我的暴力遊戲,卻無法從此得到止息。
兩百萬人終究還是來了,也落地生根了。
族群交錯,有愛、恨、衝突與憐惜,種種的發生已然的事實,我們是不容將對方在這片土地存在的事實抹去,也無權要任何人離開這片土地。
「如果」的妄想把戲,是該停止了。
即便是記憶裡,也沒有如果。
歷史事件的發生,是無可逆的,而我們成長在這空間的人,永遠得背負著意義的追尋,那是在所有撕裂與情緒過後的冷寂,願意開放一種可能,交付未知。
少,我們是一九四九年族群遷移後,所降生的那一代。
一九四九年,有人因此流離,四十年分別相思,但,我們卻以此註定四十年後相遇。
他們的離,卻是我們合的前行。
歷史,自有鉅視的框架與解讀,而個體的交錯,也有微觀的理解與感受。
一九四九年,對於所謂「本省人」的我而言,已經不再只是歷史的未解,或一種族群的仇恨符碼而已,我想,暗戀你的那一段,以及於今看著這齣《暗戀桃花源》之後,我的確是在相隔遙遠的極體歷史記憶裡,增添了一點點個人的感懷與意義的追尋。
一件又一件的歷史事件裡,身處其中的人,不應只是複製著歷史解讀的僵硬思維,或者落入「如果」的你死我活假設裡,我們終究是活生生又極其不同的存在,我們是否願意在事件裡,還原自己的詮釋與解讀權力呢?
所有理論與爭辯都太過尖銳與剛硬了,或許落入人的柔軟觸受裡,我們會有另一層的想思。
也許,我們如果都能夠將這族群遷移的事件,重新在自己的生命裡追索意義,或許,那份柔軟可以化解種種的衝突與仇恨。
少,我無意將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種種不幸,與加諸在許多人的苦難裡,作為我自己遇見你的得。卻私心地以為,思維裡某一種切身柔軟的想,或許真能化解意識上的二元對立。
歷史事件是發生過了,再痛,我們也無法再相互指責與詛咒裡,得到一份安息,但卻是可以進行意義的治療,在存在的自我詮釋裡,找回最終的永恆。
就像我與你畢竟相遇了,再不堪,我也不能在怨懟與懷憂裡,真正擁抱氣舜平靜,但卻是可以在回顧裡,懂讀那些錯過的訊息,既而了然虛幻世界裡的真實。
你,終究沒走在陽關道上。
而我,還是未能過我的獨木橋。
我們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相遇、離別,卻仍在意義的追索裡,相信在最曠遠的生命所來之處,合一。
少,如果我能在暗戀的痛苦裡,懂得生命的慈悲,那麼我想這片土地上的族群仇恨,應該能夠緩減一些。
暗戀的最後,也許就是所有人的桃花源了。
上一篇:真假之間
下一篇:每一秒都有不同的暗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