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8 21:09:38Sally小貓

【文章分享】愛不該有條件


【本文摘錄自《生命教育電子報》2006/02】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最近有個孩子花錢買禮物送給同學,
換取同學對他的好感,結果錢花得太多,被父母發現鬧上了學校。

這則新聞看了心酸,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要用錢去買別人的愛呢?
我們做大人的應該要好好檢討一下。

在孩子人格成長的童年,很多大人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
功課好才愛你,因為功課好會光耀門楣,為學校爭光。
這難道不是功利主義嗎?

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不了解一個孩子的人品比他的功課重要太多?
且不說現在是多元智能的社會,智育沒有那麼重要,
父母第一就不應該用愛來制約孩子,
威脅他如果沒有考到一百分,父母就不愛他了。

從心理學的實驗得知,恐懼是最強而有力的動機驅力,
孩子都非常在意父母的愛,
所以用「不愛你」作威脅的確很有效,
但是這個代價是很慘重的,對孩子人格的傷害很大。

我以前有個美國同學被抽去越南當兵時,
他最放不下心的是他的貓,到處拜託別人幫他養。


我問他為什麼重貓輕人,他說只有貓給他的是無條件的愛,
貓不因他今天在學校表現不好就給他臉色看,
也不因為他沒有錢而不讓他抱。
他的話聽了令人非常難過,
原來他的父母兄姐都是醫生,
只有他功課不好沒有進醫學院,所以在家中他變成隱形人,
大家對他視而不見,只有貓給了他無條件的愛,
所以他一定要為這隻貓找個好家。

這個現象好像古今中外都一樣,
戰國時蘇秦也有同樣的遭遇,在他未佩六國相印之前,
回到家中,「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妻子在織布,不走下架,嫂子不燒飯給他吃,連親生父母都不理他;
但是成名後,父母郊迎三十里,嫂蛇行匍伏,妻側目不敢看他。

這種前倨而後恭,使他說出「貧窮則父母不子」這麼傷心的話來。

其實我們應該靜下來想一想,
對一個尚未有自衛能力的孩子來說,
撤去父母的保護是個非常大的恐懼,
實在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鞭策孩子上進。

很多成功的人最後會說感謝某人的侮辱,使他發憤圖強,最後成功了;
但是在這過程中,他心中一定很苦,
因為被輕視、被人看不起的痛苦比肉體的傷害還大。

美國最近有很多州讓孩子大聲念書給狗聽,
用狗來幫助閱讀障礙的孩子學習,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狗沒有勢利眼,對孩子一視同仁,
孩子不必擔心因念錯而被責罵,也不會因念得不流暢而緊張,
孩子從念書給狗聽中找回了在班級中失去的自信。
很奇怪的是,當孩子有自信時,他的成績就進步了。

真正的愛不應該有條件,被讚美是人的基本需求,
被讚美的人會更加努力去贏得讚美,
這是為什麼改正孩子短處最好的方法是放大他的長處。

人有了長處,頭就會抬起來了,有了自信,學習就容易了。

假如我們能像寵物一樣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時,
這孩子不會懷疑自己生存的價值,不會自卑,
自然就不必用錢去買友情與愛了。

我們周邊一定有很多渴望愛的孩子,
請大家拋棄世俗功利的眼光去看他的長處,幫助他找回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