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職棒的問題不在幾隊
中華職棒的問題不在幾隊
2008/11/13 08:35
「中華職棒的問題不在幾隊」(陳楷報導)
中華職棒前三年,聯盟只有四隊,過了十五年,米迪亞暴龍跟中信鯨隊相繼解散,聯盟又回到了四隊規模,職棒聯盟會長趙守博表示心情沈重,但他認為平均四隊實力也是一個機會,因為他接任會長兩年以來,一直有球團反應隊數太多。「我剛來的時候,有球團負責人從我們人口數,拿人口數跟美國日本來比,他認為台灣要正常營運,大概是四個球團最好。」
趙守博說,現在是「大破大立」的時候,「第一,加強各隊戰力,不要變成前段班、後段班這種情形。第二,我們要淨化隊伍。我想大家都知道淨化的意思。」換句話說,中華職棒面臨球隊垮台收攤,拿出來的辦法一個是祈求黑道不要沾染職棒,另一個就是拿解散球隊的球員分到各隊,平均實力,讓比賽變得更好看。趙守博表示,之前各隊就談過球隊合併,但是並不容易,現在少了兩隊,也是一個機會。「都是老問題,沒辦法解決,看看這次既然要大立大破,做一些比較可行的方案,這樣職棒才會有前途。」
然而破很簡單,立卻很難,姑且不管鯨迷跟暴龍球迷的傷心難過,這個將近二十年歷史的聯盟長期以來從資方立場出發,要求球員共體時艱,合約不定存續期間,球隊動輒減薪開除球員,而球員不能選擇球隊,自由球員制度遙遙無期,也沒有工會保障球員權益,職棒球員甚至不適用勞基法。職棒球團的經營者很少面對外界這些質疑,球迷只聽到聯盟會長不斷替老闆們喊冤,「這些年來球團絕大多數都是虧損的,一旦虧損,就不敢投資太多,不敢提高球員待遇,造成惡性循環。」
而要怎麼破除惡性循環呢?如果不給球員一個安心打球的環境,比賽就不會精彩。比賽不精彩,球迷就不會進場,道理其實很簡單,聯盟的最高權力機構常務理事會也不是沒有討論過,但是總是沒有結論。會長趙守博表示,「我們理事會很少表決,都是用協商的,努力去達成共識。也沒有人有否決權,幾乎沒有投票,都是共識,因為大家覺得這是共同的事業,要採取行動最好大家都支持才好,人也不多,多花一點時間協商而已。」
說起來一片和諧,但卻是聯盟故步自封的根本原因。趙守博也承認,人少不見得好談,「這裡面要追求共識,人少卻並不容易,因為有人說,他資本大,可以花大錢引進球員,我資本小,不是被吃掉了?」職業棒球原本就是長年投資長年報酬的資本密集事業,有投資才能有回收,即使大企業球隊不計成本投入,但是小資本球隊量入為出,不願意被合併也不願意接受入股增資,整個聯盟只好繼續內耗。
常務理事會的主席沒有裁定的權利,又不能用表決投票,研究了半天,只要有一票反對,事情就做不成。趙守博體會最深刻,「以前的六隊跟現在的四隊,各隊贊助的企業規模並不一致,對同一個問題,成本的考慮,金錢的支出,大家都有距離。我的體會是這樣。」自由球員制度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二軍有人要有人不要。一天拖過一天,再熱血的球迷也會對職棒失望。之後黑道介入,球員放水,球團搖身一變成了受害者,反過來指責政府不支持、球迷不進場,就是不檢討自己,聯盟近七年六度傳出球隊涉賭,管理階層不動如山。
中華職棒前六年,每場平均觀眾人數都超過五千人,之後兩聯盟惡鬥六年,票房大幅滑落,到了六年前兩聯盟合併,當時體委會也表示隊數太多,合併有助職棒發展,但四年來票房還是連續下滑。趙守博又要請政大企管教授寫報告,又要找王貞治當榮譽顧問,又要寫信找美國職棒大聯盟提供建議,但是問題的根本,還是在老闆自己。職業運動是一門生意經,如果經營者不想傾聽消費者的聲音,不能夠擴大視野跟規模,那麼面對黑道威脅、大聯盟搶進台灣,優勝劣敗,劣者被市場淘汰,原本就是商場上不變的定律。六隊如此,四隊也是一樣。
上一篇:超「台」渡邊 逗樂台灣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