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2 02:41:47水手賽勒

關於樂生社區學校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

羅大佑的〈童年〉,早已成為台灣社會的集體鄉愁,歌中的一景一物,俱已潛藏在記憶的深處,待某個事件觸發我們將之召喚出來,成為懷舊風潮底下的膜拜對象。

現在的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童年;我們回不到那個年代,也不需刻意讓孩子走向那個曾經如實存在,而今如神話般的世界,即使我們終究仍不免有些悵然......

樂生院,使得這一切開始變得不同!

樂生社區學校,是個特異的存在!原本在保留運動脈絡下發展出來的社區學校,慢慢取得自己獨特的呼吸節奏。原本夥伴們擔心社區這一塊不易推動,且在媒體上呈現出來的抗爭畫面,會不會使得社區居民充滿反感?對漢生病的不了解與長期以來隊樂生院的負面印象,會不會讓他們心生恐懼?......

這一切的擔心,並非無的放矢。然而,兩年多來,孩子們的天真笑聲、家長們的熱情回應,使我們儘管心情忐忑,卻也充滿信心,繼續往前走。

最大的關鍵因素,當然是樂生院和住在這邊的阿公阿嬤!

樂生院豐富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孩子們不同的生活體驗。在這裡,聽得到蟬鳴、聞得到花香、舉目所及都是蒼翠的大樹、更是隨時都可以觸摸到將近百年的古蹟,為極度缺乏公共空間的迴龍地區,提供了一個可貴的廣大綠地。

而阿公阿嬤的生活故事,本來就是樂生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孩子們來說,更是在學校中學不到的在地歷史文化教材。當孩子們以專注的眼神,仔細聆聽阿公阿嬤的故事,我們看到的是,無法輕易撼動的文化傳承!

家長們的主動參與、大學生們的熱情付出,都是支持樂生社區學校得以安然走過兩個年頭、邁向第三年的重要力量。

是的,社區學校已經兩歲半了!

這個剛學會跑跳、剛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卻仍然面臨許多挑戰。

對內而言,「教育」成為工作夥伴們共同關心的議題。經過之前「教育在痲瘋村」的集體討論,大家慢慢摸索出不同於正規教育的理念,儘管工作夥伴有所更迭,但是討論而得來的共同信念卻也互相傳遞而被珍貴地保留著。這學期,我們更調整了原本的上課模式,使老師與小朋友們能有更多自然的互動,目前看來,儘管學生人數略有減少,但整體來說,如此的調整是有正面效益的。

然而,工作人員的更迭,卻成為社區學校常態的困境。如何讓新志工在了解社區學校發展初衷、脈絡與理念的狀況下,順利銜接上原本的工作,成為每一屆社區學校首先遇到的難題。

對外而言,捷運工程的持續施工、使用空間遭到壓縮、交通路線被封阻,都對社區學校的活動造成極大影響。學期開始前,由於對交通路線的宣導不夠完整,使得部份家長打消了帶小朋友來上課的意願;施工期間產生的噪音,對各課程有著程度不一的影響;空間的壓縮,在在使得設計活動時,受到極大的限制。

緊接而來的,是對於樂生院的文化想像,不再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式的規劃或報告,而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議題。面對捷運工程完工後,文建會可能進場,未來的樂生院,是否會成僵化的官樣文章?面對文建會所謂的「人權文化園區」,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回應?做為以樂生院為場域的文化團體之一,社區學校有責任提出對未來的文化想像,同時面對公部門可能的規劃,我們應該要有意見。

我永遠記得第二屆暑期兒童營的時候,某個孩子許下的,讓我感動的心願:「希望六年之後,我上大學,可以回來做樂生兒童營的志工。」之所以感動是因為他如此簡單就回應了我們當時對於社區學校是否走得下去的焦慮,如同童話中,孩子的笑聲,如何不掩飾地洞穿了國王新衣的荒謬!

而今,樂生社區學校兩歲半了,我們衷心期望能和所有的阿公阿嬤、社區家長、小朋友們,一起度過社區學校三歲、五歲、十歲,以及更多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