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07 15:38:17工作狂

「布雪、我的狗」幕後花絮

一些所謂的文藝青年,在江郎才盡的時候,就會開始寫一些無關痛癢的幕後花絮或是寫作秘辛什麼的。像是某某創作是怎麼樣被完成的,或者是某某創作是在說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又某某某故事後面有什麼辛酸,等等等。這樣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騙騙稿費,一方面也可以順便提醒讀者,不要忘了作者的存在,雖然已經很久沒有新作品,但是還尚在人世間苟活。是的,文藝青年不死,只是逐漸凋零。今天要來說的,就是「布雪、我的狗」,這篇英文小品的幕後花絮。

我很喜歡這篇英文小品,寫完之後意猶未盡,之後又陸續寫了幾篇,原本想要形成一整個系列,最後卻不了了之。雖然最初這篇英文小品,是用一種很奇特的、不同於所謂正確的英文寫成。但是它有一種味道,一種特殊的味道,一種難以形容的特殊味道。我曾經試著用中文重寫,但是寫不出那種感覺,寫不出主角那種無奈、困惑、卻又無能為力,自我嘲解又不顧一切想要相信一件難以相信的事的複雜感覺。很奇怪,照理說我的中文表達能力應該來得比英文要好上許多,卻一直沒有辦法將這個故事改寫成中文。事隔五年物換星移,只能用稍稍進步的英文再重寫一次,就更不要提改寫後續的英文小品:「說話的電視機」、「影子先生」和「瘋狂醫生」了,這幾篇依然維持著當初奇特的英文風格。好了,不廢話。因為這邊沒有稿費可以騙,我們還是趕緊切入正題。

從大學時代開始,有時候我就會無厘頭的假裝叫一隻狗的名字,然後用手在空氣中撫動,假裝在摸它的頭,好像這隻想像的狗真的存在一樣。或者是假裝有一隻貓,臥在自己的膝上,我則用手指輕輕的逗弄著它的下巴,臉上露出詭異的滿足微笑。這大概是布雪最初的原型,一個不存在、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虛構影像。在寫這篇英文小品的時候,當時我人在桃園一個工地當乙方監造,工地裡面常常有許多野狗跑來跑去,因為工人們會將吃剩的便當,餵給這些流浪狗。也是在那個時候,我的情緒陷入極端的低潮,使得這些原本片段不相連的元素,突然之間連接起來,塑造了布雪這個角色。這個角色是要突顯主角的孤單心境,以及在被告知分手後所陷入不肯承認(in denial)的情緒。

為了突顯這種情緒,之後在寫作的當中,又加入了上司以及心理醫生這兩個角色。心理醫生的出現很突然,主要是為了讓讀者釐清所謂的「真實」。原本之前對於布雪和主角之間的互動關係,想要再做更多的鋪陳,讓讀者從根本相信布雪是一隻真的狗,讓讀者的心境和主角同步。之後再猛然的帶出心理醫生,讓讀者陷入和主角相同的困惑之中,然後才漸漸明白,布雪其實根本不存在。但是當時寫作的時候一氣呵成,想到後來的發展之後,就直往前的繼續寫下去,沒有多做鋪陳。至於上司,則是為了要給這個小品一個收尾。一方面隱射主角在工作上面的不順利,另一方面也說明主角並不相信心理醫生的話,反而經由這個事件,更加相信布雪的存在。這一段用得是有一點戲謔的描述方法,有點像馬烈維奇的風格,因為當時看了一本馬烈維奇的小說,有點受影響。總之就是讓人覺得好笑,卻又不敢笑,因為同時又感覺到可悲,大致上就是如此。

馬烈維奇的小品還有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故事好像還沒結束,其實還可以繼續。這篇到最後也是一樣,這也大概就是為什麼後來,會興起了「乾脆繼續寫一個系列好了」的念頭,這完全是在計畫外的。「布雪、我的狗」只是個引子,還有很多片段的元素仍在腦中打轉,沒有集結起來,甚至都還沒有集結成怪異的英文風格。有一天吧! 或許有一天。我會把它寫完。「布雪、我的狗」是個開始,這或許是為什麼我特別喜愛這篇小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