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4 22:53:20辛金順老師

第三組報告: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



** 第三組同學請注意:
請在下周一晚上12:00之前(不要遲寄)
將電影和小說報告

"
統整"(不要單篇分散寄,各自為政)
"WORD"(不要寄ppt或開不起來的檔案
)
寄到老師信箱

sksen6912@yahoo.com.tw
,違者將扣總分20%!!!


第三組  組長:資管三 鄭世杰

歷史一 李佩怡   歷史一 梁家瑋   歷史一 黃勝美   歷史一 賴明學

企管二 鄭宇岑   防犯一黃子源    資管二 苗元康   化工一 王紹華

 

 

導演生平(資管三鄭世杰)

張藝謀(1951年11月14日~)

 陝西省西安人,中國電影導演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

l        1968  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後在陝西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

l        1978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l        1982  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

l        1985  西安電影製片廠工作,因拍攝影片《黃土地》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l        1988  因導演影片《紅高粱》,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三十八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

l        1989  第一次與香港電影人合作,偕同鞏俐主演電影《秦俑》,《秦俑》是大陸香港電影人第一次跨地區的空前合作,製作團隊龐大兩地精英盡出,由香港著 名媒體人甘國亮監製,動作指導程小東導演,著名小說家李碧華編劇,奧斯卡得主鮑德熹擔任攝影,香港電影金像獎得主麥子善擔任剪接,屢獲獎項的奚仲文擔任美術指導,大導演徐克和張藝謀擔任製作人,鞏俐和張藝謀主演。電影主題曲《焚心以火》由香港音樂鬼才黃霑顧嘉輝作曲作詞,葉蒨文演唱。這部電影的台前幕後雲集了香港大陸多 位電影精英,是史無前例的合作。

l        2002  榮獲福岡亞洲文化獎

l        2008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閉幕式總導演。

l        2009  導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焰火晚會

 

 1999年,張藝謀拍攝了這部被視為既有自傳性質又有對父母輩愛情回憶的影片《我的父親母親》,優美的攝影和感人的愛情,讓影片又獲得諸多電影節的獎項。《我的父親母親》獲得第50屆柏林影展銀熊獎。 

劇情大綱(資管二苗元康)

駱玉生父親去世,年老的母親招娣憶起淒美動人的初戀。這叫三合屯兒的黃土高原小村裡,來了第一位[先生]___教師駱長余,是村裡唯一一間教室的唯一一位老師。不識字的村姑田招娣,家中有個哭瞎了眼睛、卻什麼都聽得見的寡母。他們便是小村裡有史以來唯一的大學畢業生[生兒]的父親、母親和姥姥。年輕時招娣是遠近馳名的美人,暗戀著淳樸幽默的駱老師,她以家傳青花碗為記,為心上人送飯,終於打動了他的心。駱老師被莫名其妙的帶走。招娣拖著疲累的身軀遠行找尋,幾經辛苦,有情人終成眷屬,父親為了母親留在小村教書,一教40年。丈夫舉行葬禮,招娣看見兒子似是故人的影子,亦看見年輕的自己…母親最愛聽父親唸書的聲音,生兒回鄉奔喪時對他說:「聽了40年還聽不夠!」

 

 

 

電影賞析(歷史一李佩怡、黃勝美)

1.   時空及色彩的變化

(1)現在(黑白)® 過去(彩色)® 現在(黑白)®結局(黑白疊彩色)的時   間安排。黑白與彩色的畫面似乎是在表現過去與現今,然而大部分的電影都會  將過去用黑白呈現,在本片卻是相反的手法。代表著女主角招娣的心情,    深愛著的丈夫長死亡,對於母親而言,她的人生等於是變成黑白色了。而過  往時光,也就是父親和母親相識相愛的故事中它的場景卻是彩色的,母親愛戀  上父親那種戀愛的心情以及心動的喜悅,那段記憶是相當鮮明的,永遠存在於  母親和父親的記憶之中。

(2)季節的變化:三合屯往縣城路的道路配合四季春夏秋冬而有綠紅黃白不同的 顏色變化,代表著招娣的心情的變化。

   春天:老師剛來到三合屯時,是招娣開始戀愛的時期→秋天:後來老師被送回    城裡後,代表著招娣和心上人分離的苦痛心情→寒冬:丈夫長余已死,天空全   是漫漫的白雪,代表母親心中也如同下著雪一般,因為她失去了一生最愛的    人。

 

2.   物品及行動表達的意象

(1) 山路──在電影當中我們不難發現說通往三合屯的那條山路,一直出現的鏡頭當中。這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意念──綿綿無盡的山路不僅見證了彼此多年來的愛情(雖然最後劇中並未提及兩人結婚之後的情況,但我們可以猜測想像到),那看似沒有盡頭的山路也代表了招娣對長余綿綿無盡的愛意

(2)青花瓷碗─青花瓷碗代表的含意是招娣對長余滴水不漏的愛情,即使到後來碗破了,也是要把那破碎的愛情補起來。由碗的變化來分析:先是招娣對老師的一片苦心,盛滿了招娣的感情和真心;不久後,老師離開三合屯的時候,招娣因為追趕馬車而跌倒,青花瓷碗也摔破了,對於心愛的老師的離去,她的心如同那個碗一般,是破碎的;也象徵了兩人之間感情也一樣遇到了障礙;但是,原本告誡招娣要知道自己地位和老師不同,不要產生想和老師在一起念頭的姥姥,在看到招娣對於老師的離去那份殷切的思念之情後,僱人把碗補起來,表示了姥姥贊同兩人在一起了。;也兩人的感情象徵再度合而為一,暗喻最後招娣和老師最後結為夫妻的完美結局。

(3)服裝──在劇中,招娣主要穿的兩套棉襖。一套是紅色,另一套是粉紅色。   紅色的意象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少女的愛情就像鮮豔的紅色那樣的光彩  動人、積極熱情的,也以紅色象徵了招娣與長余的愛情。(對應劇情:招娣對於  從縣城來的老師有好感,之後積極的行動特意到老師下課送孩子回家會經過的  道路等待他,特地繞到前井打水為的是能路過學校看老師;還把原本已經打好   井水卻又倒回去;邀老師下午再到她家吃餃子等...去製造她和老師見面的機   會,再再顯示出女主角勇於主動去追求愛情的個性,也是父親對母親表達情意  的一項物品。);粉紅色則顯現出招娣的少女情懷情竇初開的少女情懷,為了   心上人打扮的心情。

(4)讀書聲──讀書聲在電影當中扮演了一種關鍵性的地位,不僅是招娣對丈夫   的懷念,更是兒子對母親的一片孝心。電影的最後,母親再次聽到父親(其實   是她兒子)帶領孩童唸書的聲音,她那追逐著聲音的身影,和當初年輕時追     尋丈夫讀書聲的影像重疊,顯示母親對父親那份愛的執著與追求依然沒變。最  後一幕是少女時期的母親奔向那條道路,代表著這段愛情永遠長存在父親母親  的回憶中,延續下去。

(5)髮夾­­——等於是老師給招娣的一個定情物,代表著他對招娣的心意。電影中   招娣沒有追上要被送回縣城的老師後,卻發現髮夾不見了,應該是表示老師的  離去以及他們愛情的連結暫時沒有了;雖然曾經一度失落,但是隨著招娣在家  附近找到髮夾,也象徵了老師總會回來到招娣身邊。

(6) 紅布及白布——代表了招娣一生對幸福的追求還有她對丈夫的愛也一針一    線的織就在其中。紅:象徵招娣對老師的感情,而同樣織出這塊紅的織布機,   也織出了丈夫的蓋棺布和新學校的紅,從紅開始,由白結束。
(7)勞動、手工——
片中處處表現了鄉村裡勞動跟手工,彷彿是導演故意在表現   過去跟現今還有今昔對比的一種表現手法,勞動的部分裡提到了蓋房子女人不  能靠近,表現了中國人的性別意識。手工的部分(由紡織機織紅布及最後的白   布)則處處可見招娣對老師表達愛情的巧思。

(8)校前新井和校後老井 ——新舊之井形成對比,招娣不去舊井而改到前井去打水,是因為招娣才能路過學校,有更多機會多看到老師;但也有另一層意思,電影中有說到,招娣為三河屯開了自由戀愛的風氣,她不受舊有的觀念所約束,勇於去追求自己的愛情。

(9)撕去的日曆——日期為1958年年1月26日,農曆為12月7日,也就是臘月初七,因老師答應最晚臘月初八回到三合屯,所以撕掉日曆是代表招娣總算 盼到臘月初八的到來。

(10)母親整理小教室——表現了招娣的一片深情,全部的窗紙都換過重貼,甚至加上了裝飾,再來則是黑板,其他部分幹乾淨淨,卻細心地將丈夫寫字的地 方略過。

(11)兒子態度的轉變——剛開始主角對著自己母親語氣平淡地表示不希望麻煩到村子裡的人來抬棺,以及不能明白年邁的母親執意為父親做蓋官布的舉動可以看出他其實對於父親母親之間如此深刻的感情是沒有知覺的。(還有其他部分也可看出:例如~兒子很久才回來一次三河屯,對這村子的記憶和感情相對比較淡薄;到了適婚年齡仍未娶,他還尚未體會過夫妻之間的感情。)

    最後,主角的態度有了轉變,例如:為了替父親抬棺花大錢雇人,以順母親 的心意;為了母親的思念,不曾有過教書打算的他,也為母親領著孩童們朗誦了父親以前教的課文),可能也是因為父親母親的故事藉著村長轉達,他能明白父親和母親之間永恆不變的堅貞愛情了吧!

 

3.   電影當時的政治背景

文化大革命時期(年代:西元1966~1977),初期為志願青年下鄉(劇情敘述~父親自願受徵下鄉教書),到後來知識份子恐會被批鬥為右派所形成的白色恐怖。(此為,父親兩次往返很大的原因之一)

 

4.   傳統社會VS現代社會

·        從織布機的使用到織布機的久不使用而損壞(現在人則是直接買新的布料)

·        抬棺方式從以前的用人抬到現在直接用車子運送(片中兒子說要用車子直接運送,母親卻要堅持用人抬回來)

·        用布包裝東西(現在大部分的人則用塑膠袋)

·        廚房必須要用柴生火(現在則用瓦斯爐)

·        鋦碗的技術(現在人則是直接買新的碗,從鋦碗的技術當中,深刻的體會到老祖宗對器物非得用到不能用、補到不能在補才要丟棄的堅持)

·        窗戶用紙黏(現在的窗戶幾乎為玻璃)

·    觀念的轉變(現代婦女自由戀愛和以前指腹為婚或提親的思想)

 

Q&A: (歷史一梁家瑋)

1.    影片中的招娣處於一個較傳統的中國傳統農村社會的體系中,對於這樣一位勇於追求自我情感歸屬的少女與在這樣受傳統社會觀念束縛的生長環境背景之下的強烈對比,展現出了她不流於一般大眾,勇敢追求愛情的女性主義思潮。假設今天故事的主角換成是你(妳),當同樣的故事又再一次重演的時候,那麼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或者採取什麼樣的做法?

 

2.    導演在影片的末尾只採用了第三人稱(生子)敘事的手法來簡略帶過父親和母親相聚之後的後續發展,你認為這是為什麼呢?

 

3.    影片裡頭採用了多種拍攝的藝術手法和豐富多元的意象,就你個人而言,最喜歡或者印象最深的部分在哪裡?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