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8 12:10:57辛金順老師

閱讀魯迅小說"狂人日記"及寫讀後感

請將800字以內的讀後感於3月23日之前貼在回應欄上.

讀後感不必要依據老師所列的閱讀題示做答,相關題示主要是做為閱讀小說的參考而已.




問題:

1.〈狂人日記〉中為何會以文言做為日記的「序」,而日記內容卻以白話為文?

2.〈狂人日記〉中的時間結構是由幾個時間向度組成?為何如此設計?有何意義?

3.小說以日記體為敘事形式,然而卻不標明年月日,為甚麼?

4.小說的敘述主體是誰?為何會以這樣的角色出現?

5.小說中共有十三段,魯迅以各種象徵符碼,如:月光、黑夜、趙家的狗、海乙那(狼的親屬)、兇狠的目光、吃人、大哥、孩子等等去講述一個國族性的故事,請解說這些象徵符碼在這小說中的含意。

 
6.何謂吃人?(吃人的社會,吃人的歷史,吃人的禮教);何謂禮教?

7.請解說以下的句子:
a.「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b.「黑漆漆的,不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c.「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d.「沒以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8.請說出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換句話說,魯迅到底企圖通過這篇小說表達甚麼?)


參考文句:
1.「我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學的方法現在又有了怎樣的進步了,總之,那時
是用電影來顯示微生物的形狀的,因此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
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放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以用去這多
餘的光陰。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於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
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采。
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
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
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
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
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與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
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務,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
精神的事,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小說集《吶喊》的序言)

2.「說到為甚麼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為
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
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痛,引起療救的注意。」
(《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3.「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
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死的悲哀。現在你
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
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
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吶喊•自序〉,《魯迅全集》之一,416)

4.「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轂轂,他們就看了滑稽戲。」
(〈娜拉走後怎樣〉《魯迅全集》之一,163)

5.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
「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筳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筳宴的櫥房。」
「因為自己各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切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于是大小無數的人肉的筳宴,即從文明以來便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
(〈燈下漫筆〉《魯迅全集》之一,217)

ksmbt 2013-05-20 16:09:56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

財金二 498515063 雷政坤 2011-04-15 23:21:19

一開始魯迅強調的是新舊時代的對比,藉由序的文言文跟文內容的白話來強調時代的不同。

"吃人"是舊時代社會大眾生存條件,在上者吃下者、強者吃弱者、弱者則在吃比他弱的人,如此這樣的"餓"性循環。

而魯迅所描寫的"主角"之所以被稱為"狂人",是因為他不吃人,因為他發現舊世界的醜陋,可是在這醜陋的世界中,不吃人等於被人吃,這種作為跟自殺無異,跟瘋子無分別,"狂人"就如此誕生。

最後,魯迅以未受過教育的孩子,做為新時代的希望種子,因為他們未受中國四書五經、禮教...等傳統教育的荼毒,他們是純白的紙,不要接受到傳統的汙染,中國就還有希望。

通訊一 499430026 施力文 2011-04-15 21:44:59

<讀後心得>

在全篇文章中,魯迅以患了被害妄想症的主角狂人以日記方式來自述,簡練的表達出對中國傳統禮教的看法。

在中國傳統當中,古代君王大多是將各種忠君、愛國的思想,以仁義道德的名義,將他包裹於其中,使自己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經過了數千年的時光流逝、改朝換代之後,君主制度漸漸式微,但仁義道德的思想,卻深深的烙印在人們的心中,代代傳承下去。而有權有勢的高階卻能利用仁義這層糖粉,將剝削人民的思想隱藏於其中。

在本書中,便有許多內容可以看出例如:“我翻開歷史一看,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紙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講的就是各個史學家,是如何將奪權爭利的行為合理化。而經過仔細檢閱之後,才從其中發現了滿滿的吃人二字。

「這是一個多數決的世界,卻不是個合理的世界。」這是魯迅所想表達的。書中的狂人的想法是直接的、清楚的,卻因為生活在仁義道德的社會束縛中,而成為了狂人。然而社會大眾吃人,他不吃人,在如此的狀況下又有誰能說他是狂的呢?

文章的最後以「沒以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代表著魯迅認為小孩子還未遭受到仁義禮教的束縛,應盡早將中國的現狀突破,使下一代能有個開放的未來,如此一來,社會便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