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9 13:00:17辛金順老師

第四組報告:周友朝電影《背起爸爸上學》




 

組長:政治一 張彤方

組員:政治一 李沂樺

   政治一 張筠婕

   政治一 黃鈺雅

   哲學一 林政澤

   機械一 葉宸瑋

   化工四 王昭閔   

            企管一 黃信翰

            物理        林奕豪

            地環一    黃德成

 

 

一、        導演年表及簡介

周友朝,中國電影導演。

 

1957年出生在河北一個軍人家庭。後在甘肅酒泉上小學。

 

1970年到西安,完成中學學業。高中畢業便到農村去。

 

1977年進入工廠當工人。

 

1978年考入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陝西省文化廳做行政工作,之後入西安電影製片廠任廠長秘書。

 

1986年後,他相繼在吳天明導演的《老井》和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中擔任場記。

 

1988年,他任副導演拍攝了《代號“美洲豹”》,次年,又拍攝了影片《菊豆》。1989年開始,他任導演與人合作完成了電視劇《西北射天狼》、《星斗太行》、《平定起義》。

 

1991年他獨立執導了影片《陝北大嫂》。此後又拍攝了《趙樹理》、《香葉》兩部電視劇。

 

1993年,他與別人聯合導演了《步入輝煌》一片。

 

1994年在影片《黃沙•青草•紅太陽》中擔任導演,翌年在《變臉》中任執行導演。

 

他從小就對電影很著迷,從文化廳轉到西影廠後,使他對電影藝術有了更多的接觸,更深入的了解。雖然他非“科班”出身,沒有系統地學習過電影理論,但他跟隨的幾位導演都是中國一流名導,可以說他的起點很高,在實踐中掌握了拍電影的知識。在他拍攝的影片和電視劇中偏愛“中國西部片”題材,這和他從小生活在那塊土地上是分不開的,而且他從影初期跟拍的影片也大都屬於西部片。他在拍片時,作風嚴謹,紀律性很強,不畏艱苦。對於導演創作,他認為導演不但要有深刻獨到的想法,而且對人物要有一種體察入微的體味,並且能把這種體味展現出來。在《黃沙•青草•紅太陽》一片中,他以獨特的視角為觀眾講述了一個女人與兩個男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影片在環境造型,光線處理及服裝設計上都頗具匠心,畫面優美、和諧,風格樸素。在細節處理上很巧妙,令人意想不到。

 

 

二、          劇情背景

 

這部電影是根據高自珍採寫的新聞稿《李勇,背著爸爸上學的師范生》改

編、拍攝的。電影中石娃的原形便是李勇。

 

李勇於19804月出生在甘肅省寧縣瓦斜鄉永吉村。就在1986年秋的一天,李勇的父親突然癱瘓了,李勇的大哥、大姐都已成家,二姐、三姐還在唸書,家裡的重擔自然落到了瘦弱的母親和7歲的李勇身上。給父親擦屎接尿,抱柴燒炕,拾草餵豬,給牛拌料,幫母親燒火做飯,便成了小李勇每天必做的家務活。

 

    李勇在小學期間,雖然辛苦,但他的書卻讀得很好。19927月,李勇以全鄉第二名的成績走進了寧縣瓦斜初中。距家遠了,李勇每次到校前總要安頓好家務才放心地離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95年農曆二月十八日,63歲的母親因患腦溢血突然離開了人世。

 

    19955月,李勇因榮獲全國初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甘肅賽區一等獎被推薦到慶陽師範學習。為了照顧父親,李勇毅然背起癱瘓的父親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住下來。在97日,慶陽師範新生開學這天,李勇用架子車拉著父親到了西峰。從此,走上了背父求學的路。但可惜的是,他的父親過沒多久就撒手人寰了。

 


 

 

人物資料

 

石娃(趙強):

個性堅毅、刻苦耐勞、努力進學、孝順敬悌、忠厚老實。因為為家中唯一獨子,母親又早辭世,父親冀以厚望。家境貧困,無法同時供給姊姊與他上學,卻因轉勺子而獲得上學機會,儘管起初並不諒解父親為了使他上學處處使母親般的姊姊犧牲。最後卻不負所望獲得多項獎項,且達到了兩全(孝順以及學業)

 

石大(江化霖):

外冷內熱、兼具嚴父慈父的角色,如傳統家長一般期許孩子成功,並且渴望供給他們最好的一切。可惜,家境貧寒,僅能提供石娃上學,甚至還必須靠犧牲姐姐還換取更多給予石娃的機會,以此愧對於姐姐。之後,因中風之故,不欲耽擱石娃,更想犧牲自己,幸好石娃最終背起的這個甜蜜的重擔,彼此攜手邁向光明未來。

 

石姐(顏丹晨):

願為家庭奉獻犧牲、身兼母職、傳統依順的女兒。雖然於細微之處透露著上學的渴望,卻願意處處為弟弟犧牲,將夢想寄託於弟弟身上。雖然,最後放棄了自己的婚姻自主,沒有獲得想像中美滿的愛情,但並沒有因此怨懟,仍堅守自己於家庭中的角色,做個好女兒、好姊姊、好媽媽。

 

高老師(張小童):

熱心積極、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亦師亦友的好老師。發覺、肯定學生的能力,並盡力給予幫助,為石娃成功的重要推手。


 

 

劇情大綱

 

這部影片根據甘肅慶陽中學生李勇的真實事蹟改編,講述了一個山區孩子在逆境中刻苦求學的故事,無論是影片中,還是現實世界裡,主人公石娃用瘦弱的身軀背起的不僅僅是生病的父親,而是一個沉重而又充滿希望的未來。

 

活在貧困山村的石娃,母親早逝,跟爸爸和姐姐相依為命,生活十分困苦。石娃七歲那年,父親供不起兩個孩子上學,一把勺子決定了他們的命運,銅勺轉向了石娃,石娃上學,姐姐輟學,從此留在家中幫忙家務。

 

石娃每天上學都要過馬蓮河,連續大雨使馬蓮河漲起大水,石娃親眼目睹與他同桌的女同學被無情的河水捲走了,大受刺激而逃了一天學,結果被父親狠狠打了一頓。父親對他說:你是個男娃,做什麼事都要有個結果哩!” 從此石娃一直牢記父親的話。為了讓石娃繼續升學,姐姐只有違心出嫁。

 

秋收季節,父親在地裡幹活時摔倒,癱瘓了。初中畢業的石娃不負眾望得到了全國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甘肅區一等獎並且順利考取師範學院,可是父親有誰來照顧呢?父親為了不拖累全家,深夜跳進院子裡的水窖。石娃救出父親後,父子兩人相擁痛哭。石娃答應父親完成學業但是要父親一同前往城裡居住以便照料。

 

十六歲的石娃拒絕了村裡以五保戶養起父親的好意,毅然帶著簡單的行裝,背起父親告別了家鄉,走上了求學的艱辛道路。


 

 

電影分析

一、        隱喻分析

 

物品的隱喻:

 

勺子: 在新疆方言中「憨勺」代表傻的意思,在電影中意寓著父親掙扎於舊時代的農村思想,而以轉勺的方式決定誰應該上學是很傻的事。

 

:在電影中它存在的幾個意涵:

 

一是農民身分的禁錮:河既為農民賴以維生的重要資源,卻也隔閡了農民與外界的世界。

 

二是求學過程中的困難重重:特別是對於貧困、偏遠地區的孩子而言,求學對他們而言就好比是電影中的大河。

 

三是生離和死別:石娃先是親眼體驗人生中的死亡─女同學被滾滾洪流淹沒,再是親生體會到人生中的分別─姐姐犧牲自己出嫁。

 

四是親情的偉大:先是石娃被父親背著走過馬蓮河,在背上被父親訓誨著「河水有漲有落,學是要天天上的,男孩做啥事都要有個結果。」;再是石娃背著父親走過馬蓮河,背負著甜蜜而深沉的重擔。

 

包子:在電影中則有兩個溫情的象徵:

 

一是象徵姐姐對石娃的手足之情,費心的呵護照顧著石娃。

 

二是石姐回娘家時,弟弟親手奉上的包子象徵著悌敬回饋。

 

鞋子:在電影中是母性的象徵。因為石母早逝,所以姊姊在生活中時常扮演著母親的角色,為石娃縫製鞋子正是此一角色最佳詮釋。特別注意的是影片一開始石姐只縫製一雙,那時的石姐心境其實還不那麼的像母親,可是當石姐懷孕後縫製三雙,其實代表著石姐的心境已經轉趨母親了!

 

:井是破冰的重要關鍵。當石父堅持不使石娃為他犧牲,而石娃堅持要盡孝道而放棄學業的兩難下,石父投井自盡,幸有忠狗的提醒,石父才被石娃救起,並且破冰而達成兩全的協議。

 

狗兒:在電影中狗兒嚎叫都出現在警急危險的情況之中,例如:石家失火以及石大溺水時。

 

 

畫面的隱喻:

 

渡河:片頭石娃興奮得自己度過河邊,象徵著石娃的求知慾以及對上學的熱切渴求;之後,石娃將書包丟進河裡,其實象徵著石娃對於求學的灰心和放棄;接著,父親著石娃渡河,象徵著非自願的上學;最後,石娃背著父親上學,象徵著對求學以及孝順的渴切,更如同「那山,那人,那狗」中一樣隱含著重擔交棒。

 

寒冬:姊姊出嫁前探望弟弟時,導演設定背景為冷冽的冬天,也反映了姊姊對於婚姻的心死。

 

 

情感分析:

 

父子之情:電影中很多部份表現出一個父親對於孩子的期許以及慈愛還有犧牲,尤其在村長伯要打石娃時,石父用力拍桌大吼:「要打打你娃,別打我娃!」,更顯現了石父隱藏在嚴父下的內斂情感;同時,也表達了兒子對父親的反哺之情。

 

手足之情:電影中描述了一位姊姊對於弟弟的犧牲和溫情,以及一位弟弟對於姊姊的悌敬回饋和手足之思,特別是當石娃把禮金一把扔在地上是更顯現了血脈的相連及不捨。

 

師生之情:電影中高老師不只是一位老師、一位知心朋友,更是一位生命中的貴人。

 

 

二、講師提問

 

一。電影中的空間敘述:

 

黃土荒地,耕稼遠郊。農作物以高粱為主。

運水都須以拉板車到河邊汲取。河在此是否有隱意?

從村落到學校須渡河:一種求學過程的儀式?

小孩第一次面對死亡,是一種怎樣的震撼?

 

回應:農民在耕稼石運水都許以拉板車到河邊汲取,其實是代表著資源的遙遠,當他們需要各項資源時都需要大費周章,正如同偏遠農村在求學需要穿過重山萬嶺一般。以此從村落到學校須渡河的確也象徵了一種求學儀式,同上解釋,片中渡河的畫面隱含了幾項隱喻:片頭石娃興奮得自己度過河邊,象徵著石娃的求知慾以及對上學的熱切渴求;之後,石娃將書包丟進河裡,其實象徵著石娃對於求學的灰心和放棄;接著,父親著石娃渡河,象徵著非自願的上學,同時石父也藉由「河水有漲有落,學是要天天上的,男孩做啥事都要有個結果。」一句話闡釋了學習的重要性;最後,石娃背著父親上學,象徵著對求學以及孝順的渴切,更如同「那山,那人,那狗」中一樣隱含著重擔交棒。而小孩第一次面對死亡,無疑是驚恐而震撼的,這也可以從畫面安排看出:石娃跑回家躲在陰暗角落正呼應著恐懼症吞食他的心。也因為親眼面對了死亡,才導致石娃對於渡河的恐懼。

 

二。性別在教育中的差異待遇:

 

女性被剝奪與被犧牲的社會現象:歷史文化的展示。

在社會主義中,女性的權益依舊無法平等,甚至曾經做為國家主人的農民階級也找不到出路?這是否一種諷刺?

 

回應:的確,在社會主義中,女性的權益依舊無法平等,期時就連女性也身陷於其傳統農業社會的思維中,這可由石姐說:「姐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有人跟我這樣說,其實那天就算勺子轉向我,我也會把機會讓給你。」這句話時看出,當時對女性仍存在著偏見,並且不少女性因未受過教育而仍深陷於舊時代的思維,認為犧牲是必然的! 但,於此,我卻不以為諷刺,因為在整個劇情中體現更多的是親情的展現。

 

三。這出電影乍看來是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啟示:

 

農民子弟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實際上卻是對農民,女性,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被拋棄和被遺忘的一種凸現。這電影敘述裡隱含著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反省與批判。

 

回應:沒錯,這的確凸顯出了對農民,女性,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被拋棄和被遺忘,可是我以為這並不完全是對中國色會主義的反省與批判,更多的是強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衝突,因為,當一個資本主義的心形制入一個社會主義的軀殼中,強勢的人才會憑仗著資本主義的思維藉著社會主義的制度遺棄那些弱勢的群體。可是,在片中雖然石娃受過教育但他卻不束縛於資本主義的觀念下,否則他大可以直接遵從父親選擇。

 

四。井:在電影裡是否有什麼隱意?

 

回應:同上分析解釋:井是破冰的重要關鍵。當石父堅持不使石娃為他犧牲,而石娃堅持要盡孝道而放棄學業的兩難下,石父投井自盡,幸有忠狗的提醒,石父才被石娃救起,並且破冰而達成兩全的協議。

 

 

心得感想

  看著石娃背著父親度過了河水,我的眼淚不禁緩緩的落下來。當我們擁有如豐厚的資源時,為何我們學到的只是那些空泛的知識,在心靈上卻沒有所成長?當這個年紀石娃就背負著父親這個甜蜜的重擔,我們卻把父母親當作是提款機一樣,僅僅只是享受著物質的生活而不知道回饋,甚至不時還做些讓父母傷心失望的事情,這究竟是為什麼?難道當真要寫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詩句的時候才悔不當初嗎?可是,正如同所謂的「死後空奠千杯酒,何曾一滴到九泉。」悔不當初又能彌補甚麼呢!看著許多人在成功時,卻不曾回首父母親的犧牲,只當自己的成功是應得的報償,再看看石娃為了成全兩難時的心態,難道不應該愧疚嗎?難道我們不應該愧疚嗎?

 

持久液 2020-01-12 09:10:27

挺好~!


http://www.yyj.tw/

電機一 林稚超 2011-01-05 01:35:37

故事在爸爸背著石娃上小學開始,在石娃背著爸爸上地區師範結束。
上學,一名現代台灣小孩都應該經歷的路程,不上學甚至違法,對石娃來說居然是這麼的困難,石娃的就學來自於姊姊的失學,而主導這一切的人-父親則一直默默的為孩子付出。石娃的父親,一個典型的中國大男人,卻也是個情感內斂的男人,不擅長對子女表達善意,但是嚴厲的一舉一動卻都是發自父愛──縱使一再的被孩子誤解。
當石娃參加奧林匹亞化學競賽得到甘肅賽區第一名,在校內作簡單演講時,石娃提到了:「我的讀書機會是用匙子轉出來的。」可以看的出來石娃對他能夠就學,其實是無比的珍惜,也對於因為他而失學的姊姊充滿了歉疚。相較於現在一天到晚想翹課的學生,石娃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上了大學,看見身旁的人因睡過頭而翹了這堂課,但是卻不以為意,這在現代大學已經是相當普遍的陋習。這次看了這部電影,對於親情的認識想必是更上層樓,今天我們有機會用心去體驗,用口去答謝,用行動去回饋的時候,千萬不要浪費了機會!這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吧!在台灣還有很多人因家裡經濟困難而必須半工半讀,也有不少的新聞報導,有時候我們該想想,讀書為何而讀、為誰而讀,如果讀書的態度能夠像石娃一樣,那台灣早就成為全球強國之一了。

電機一林奕尊 2010-12-30 03:13:20

石娃生活在鄉村,每天上學都必須橫過一條河。但是有一天大雨滂沱,讓石娃親眼看見自己的同學被河水溺斃了。從此他便對上學路產生了陰影,生怕自己也會被河水捲走了,因此便開始逃學。爸爸知道後便大發雷霆,狠狠地把他打了一頓,因為能夠上學對當時的他們來說,是件非常珍貴的事。第二天,爸爸陪著石娃一起上學。石娃走到河中心,卻始終沒勇氣走過去......
這時爸爸走過來,背起石娃,一步一步,慢慢的走。那時候,爸爸說了一句話,令我印象很深刻。他說:「河水,會有漲的時候,會有退的時候。學,要天天上,一點都不能夠含糊。」。
後來石娃考上了師範,但爸爸卻不幸中風了,不良於行。石娃為了照顧父親,只好放棄學業;爸爸為了兒子繼續學業,寧可投井自盡,也不願成了兒子的牽絆......最後,石娃決定和爸爸一起搬進城裡,照顧爸爸,每天背著爸爸上學去。戲中的最後一幕,便是父子二人來到河邊,石娃背起爸爸,爸爸放下手中的枴杖,攬著石娃,一步一步向著金光燦爛的前方邁進。
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實在太幸福,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且不用像石娃般長途跋涉地去上課,但可惜許多人並不懂得珍惜,不單沒有好好上課,反而「〝背〞著爸爸逃學去」,活脫脫的「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們未必須要像石娃般背著爸爸上學去,但我們肩上都在背著爸爸的願望上學去!在我們上學的時候,我們的父母總希望我們在學校能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的。我們年少時是父母為我們解決困難,待雙親年紀老邁後便要靠我們照顧了!
那時候,你父母能安心的放棄手中的枴杖,依靠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