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魯迅的"狂人日記"以及讀後報告
問題:
1.〈狂人日記〉中為何會以文言做為日記的「序」,而日記內容卻以白話為文?
2.〈狂人日記〉中的時間結構是由幾個時間向度組成?為何如此設計?有何意義?
3.小說以日記體為敘事形式,然而卻不標明年月日,為甚麼?
4.小說的敘述主體是誰?為何會以這樣的角色出現?
5.小說中共有十三段,魯迅以各種象徵符碼,如:月光、黑夜、趙家的狗、海乙那(狼的親屬)、兇狠的目光、吃人、大哥、孩子等等去講述一個國族性的故事,請解說這些象徵符碼在這小說中的含意。
7.請解說以下的句子:
a.「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b.「黑漆漆的,不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c.「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d.「沒以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8.請說出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換句話說,魯迅到底企圖通過這篇小說表達甚麼?)
參考文句:
1.「我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學的方法現在又有了怎樣的進步了,總之,那時
是用電影來顯示微生物的形狀的,因此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
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放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以用去這多
餘的光陰。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於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
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采。
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
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
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
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
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與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
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務,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
精神的事,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小說集《吶喊》的序言)
2.「說到為甚麼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為
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
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痛,引起療救的注意。」
(《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3.「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
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死的悲哀。現在你
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
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
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吶喊•自序〉,《魯迅全集》之一,416)
4.「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轂轂,他們就看了滑稽戲。」
(〈娜拉走後怎樣〉《魯迅全集》之一,163)
5.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
「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筳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筳宴的櫥房。」
「因為自己各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切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于是大小無數的人肉的筳宴,即從文明以來便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
(〈燈下漫筆〉《魯迅全集》之一,217)
在剛上大學的時候,想增進自己的閱讀能力,在那時就買了魯迅的狂人日記來看,在那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對整個社會還不是這麼理解,所以看了一遍還是不太懂其中的意義,但是過了三年後因為上課聽了老師解釋後又再翻了一次,了解到其中的奧妙,魯迅是在歷史變革中出生的人,在那時混亂的衰落的中國,充分的表現出了人心的險惡,在過去三千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以家天下的封建制度建立所權力階層,在民國初期的時候因為內憂外患的擔憂和西方的啟蒙主義的興起中國古老的兄弟君臣父子,瀕臨崩潰,在這混亂的時代,那些思想守舊迂腐的市井小民隨波逐流,使的中國的進步程度大打折扣,假如被困在舊思想中,只想著在自己的社會中爭權奪利,那使會使得中國被其他國家吃掉,魯迅寫這篇小說就是為了對這個時代敲響警鐘,魯迅寫這篇小說就是為了對這個時代敲響警鐘,提醒大家這是個新的時代,一個國家衰弱與否是從人民的素質所決定的,而不是權力中心來決定。
早在高中時,就知道有這篇小說,但卻一直沒有機會去閱讀,狂人日記,沒看他的內容真會覺得是甚麼很厲害的人,讀過這篇小說後,才知道他是形容一個神經病,看第一遍時,還不知道魯迅想要表達甚麼,再多看一遍時,就能發現到,魯迅所寫的吃人,其實是想暗喻封建制度。這篇小說寫成的時間是民國八年,中國才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沒幾年,政府從封建制度轉變為民主制度,卻因為舊時代的思維及觀念而顯得對它感到恐懼和害怕。「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這句話表現了中國被仁義道德所限制,一直被困在舊時代的思想下,不會進步,魯迅說的禮教吃人就是指這個吧!新的觀念進入中國,但人們被禮教禁錮了,這要怎麼讓中國進步?滿清時,政府自稱是天朝,要求外國人晉見皇上時要遵守各個大大小小的禮節,遭到回絕,後來遭到外國人入侵,賠了地,也賠了款,但卻沒有做到最根本的問題,進步。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後來國父孫中山建立民主社會,試圖讓中國脫離舊思維,直到五四運動,中國的人們才漸漸接受新的觀念。最後魯迅以「沒以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句子來呼籲中國要拋棄不好的舊思維,並接受好的新觀念,才能使中國更強盛。
文章開頭,就明顯的看出以文言文開頭,白話文為內容的題材,在此做出了如此鮮明地對比。世人眼中的「狂人」,從本書讀者角度看來,真正瘋狂的應該是他身旁那些外表貌似文明開化,但實際上內心卻歪斜扭曲的眾人,因此他以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來看待這個與他格格不入的世界,甚至對周遭的人提出了警告。
〈狂人日記〉中有段記述:「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
這段文字了表現出當時中國禮教吃人卻甚少人發覺的背景,沒有歷史的年代裡,或許暗示著這是中國從古至今以來的主流價值,因此無法標記註明。而「仁義道德」本來是備受稱讚的公民德性,然而卻被歪歪斜斜地寫著,道出了思想和價值在無形中的腐敗。而吃人則傳神地表現出這些傳統價值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吃人與禮教的關聯,是隨著讀者的翻閱﹐逐步將人一點一滴的啃食,連骨頭都不剩。中國人仰賴了數千年的仁義道德,到了中國正當改革進步的時候,卻成了另種阻礙前進的包袱,我想這是先賢古聖所始料未及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豐富的思想綿延不絕,傳統之於人民可說是延呈歷史命脈的所不可或缺的,但在五四運動年間,德先生、賽先生等新思想一一傳入,打擊著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而人民似乎也逐漸受到這股思潮影響而漸趨西化。然而在這西化的過程中,什麼是應汲取,什麼又應該適度捨棄,都必須依靠價值的判斷,作者在文中並沒有點出良莠,卻只是一昧的禮教吃人,我想有失客觀。
文末的救救孩子...認為孩子是下個世紀的主人翁﹐未來應該由他們掌控,但他們的思想卻已逐漸被那些吃人的禮教所侵蝕,這樣的情形是我們所不樂見的。未來在他們的手中將會變得如何?是更趨臻善,還是流於守舊,相信得由他們自己做決定。
老師,抱歉 我最近才知道這邊 所以這麼晚才交
看完了此篇文章之後,著實感觸良多。在文章中,魯迅以"吃人"來隱喻封建制度,並以"從來如此,應該吃的"及"知道不該吃,可是仍舊要吃"來比喻沒救及知錯不改的人。中華文化,幾千年來一直採用封建制度,限制了讀書人的發展阻撓了大中華的進步。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等行徑,自現代人眼裡看來,根本就是無稽之事,都是些屁。讀書人應有權選擇,而不是一味地遵命。歷史上寫滿了仁義道德,但仔細一看,易牙、桀紂、徐錫林...等,吃人之人,比比皆是;仔細一看,許多遭受貶謫的詩人,寫了許多作品來抒發情緒,除了被貶之難過外,他們所哭的就是替中國感到悲哀,替封建制度下傻傻過日子的老百性感到悲哀。反觀今日,科技進步、資訊發達,讀書人不管想取得任何資訊都十分便利,觀念也較國際化,和仍停留在傳統重男輕女的老一輩形成強烈對比,這也是因為教育資源不同而造成的。由此可知,封建制度或傳統觀念若根植人心,這些思想將使人變的麻木而愚昧,造成社會只能原地空轉,毫無進不。因此,我們必須時時充實自己,不斷學習以汰舊換新,拋棄壞的學習好的或學習好的來改進壞的,好似故事最後藉由「救救孩子們吧!」這句話來呼籲中國人拋棄傳統的觀念、思想,踏著較多元現代的步伐邁向全新的世代。
這篇文章大概國中的時候就有聽過,聽到時覺得"狂人"感覺應該會很酷,現在看有機會看到才發現狂人並不是我想像中的狂人,原來是在講一個神經病,這種神奇怪異的小說是我最愛看的類型,後來聽老師說這是在暗批判當時封建制度,就覺得魯迅很厲害可以用簡單的文筆寫出意義深重的東西,一般人認為狂人是瘋子但從狂人的角度卻看出一般的人只是盲目的被鎖在封建制度下的奴隸,以當時的環境來看,民國四年。當時滿清政府剛被推翻,所有的民眾其實還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情。對於民主(國父當時所提倡,以及當時所謂洋人所提倡的民主)他們因為不了解而害怕,套用回來這小說中狂人因為不了解一般人的想法,所以認為所有人都是要害他大眾因為不了解何謂民主,所以認為革命黨以及民主都是有害的,還有新制度也可以套用進去。但是民主真的有益,或者有害與否?其實我覺得事情不能武斷的去二分它,不過我想以魯迅的思想來想這篇文章他想表達的就是這樣吧,我想這篇文章雖然已經是90年前的文章了,但是值得省思的地方還挺多的
辛老師 真抱歉
我是上課那天回答說我還沒看書的那個小伙子
上上個禮拜因為腸胃炎幾乎一個禮拜沒上到課
我可能忽略了老師上課的東西
所以我覺得很抱歉 希望能得到老師的原諒
這樣我才能放心 !
閱讀這本小說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因為我明白了一個個句子。 ,也是我需要知道什麼小說。知道這個故事的內容。
我覺得很驚險。無法想像如果我的臉像這樣。
這本小說是非常有趣的,魯迅用白話文與文言文。他也善於表達物體進入一個特殊的句子,做出了有生命的東西,如光的月亮和人類的情感,也清楚說明。
他描述了事情發生在他周圍,使全體人民敵視他,甚至為孩子們很好。多麼可悲的討厭小孩。
和家人,他是,他的感覺是恐怖,悲傷,她的生活感受家庭之間誰勇敢地吃人。吃人的家庭,將以人誰吃。正如一句“: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一個真正誠實的表達。
雖然不明白所有的意思,但有些事情讓新奇有趣,一個新型的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小說中的開頭就很特別,一段文言文,而且後面都是白話文。還有多次在文中所出現的「吃人」一詞更讓我覺得驚訝,而我覺得文言文中的迫害狂,比較符合他「狂人」的一些行為,也因此被別人認為是瘋子,而想吃他。而這本叫狂人日記,卻不標名日期是因為他覺得那個時期,每天都有相同的事及遭遇的發生,因而不標明。
中間一些「吃人」的事更讓我想了很久,一開始看的驚心動魄,但等到老師講到禮教吃人及那時的中國,讓我理初一點頭緒,那時中國處於封建與現代社會的中間,因為人們受到禮教和封建制度的影響,有許多人受到封建及禮教的荼毒,甚至吞蝕掉他們的精神和生命,我覺得被吃得不是身體本身,而是精神層面,那時中國的一些知識份子看到西方國家的制度和思想,而回頭看到的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弊病,對於人們平常習以為常的事提出批判,但反而被當時保守社會視為異類,這樣類似狂人日記裡頭魯迅的遭遇。而當他在勸導時,每個人依然繼續想吃人,就不就很像當時知識分子的處境嗎?而在中間的「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讓我感覺到,雖然是自己的親人,依然無法改變他迂腐的想法。從把妹妹的肉混在飯裡,就可得知哥哥想把他們也一起拖進這「吃人的禮教」中,更讓他無法接受。
而在最後的「沒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可以看出「吃人」的陋習已經滲漏到下一代了,更激發他想要讓中國革除陋習,激發中國人對自己的認知及改變。在前頭的文言文象徵封建社會,而白話文象徵現代社會,魯迅希望人們可以快點跳脫那「吃人的禮教」,接收新的思想。
看完狂人日記的心得 嚴祥宏 運動競技系 499736025
我覺得在這裡面,魯迅先生用諷刺的方式把人們比喻的如此自私、勢利、冷漠、刻薄.簡直如人吃人般地殘忍
我覺得他想表達的吃人,是以<除了我以外>大家都會吃人!
無論是社會受益階層的趙貴翁,作為禮教和家長制化身的大哥,還是社會非受益階層的佃戶,給知縣打枷過的,給紳士掌過嘴的,
衙役佔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還是專業人員的醫生,包括自己的母親,無一例外。
在作者眼裡:“吃人”是一種普遍現象,是普遍存在於人性中的一個惡劣品質。那種絞盡腦汁,
無論鮮腐,都定要“吃”上幾口的渴望.
在確認了吃人的普遍性之后,作者表現出了對吃人深刻的憎惡與恐懼,強烈譴責了一切吃人的行為。
不僅吃死人或把人吃死是不能容忍的,就是僅僅吃一片肉也是完全不可以的,並認為這就是吃全人的開端。
但其中我不懂很多涵義,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 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他想表達的就是 我就是人吃人的弟弟 我不會吃人 但是我是他弟弟.
大概就這樣...
剛開始讀第一遍時還不清楚魯迅想表達的意思,不明白魯迅筆下"吃人"的用意,再讀第二遍時才發現了另一層意義。
〈狂人日記〉中有這樣記述:「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
全文中印像最深刻的就是這段文字了,表現出當時中國禮教吃人的嚴重程度,在這沒有歷史的年代裡,仁義道德在無形中地滲入,中國人不覺中被禁錮了自身的思想,沒有了思考的自主權,老師說什麼是對就做什麼,父母說什麼是錯就不做什麼,而最後便只懂得遵循,沒有了思考而導致思想停滯不前,這就是魯迅所說的"禮教吃人"吧, 角在故事裡看似與眾不同,卻給人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是一個在舊年代裡突出的角色,卻被眾人唾棄。
文中透過狂人眼中的生活現實,揭露了禮教吃人的事實。大量蘊藏在幻覺和「妄想」背後的象徵和暗示,更使作品有令人憂憤的感受。禮教本質從一個瘋子的嘴裡,毫無顧忌說出,更顯得深刻,喚醒了整個鐵屋子的人…
接上篇
8.我認為魯迅是想要推翻傳統封建思想,喚醒大眾一起推翻那些吃人的禮教,不再是麻木的中國人,也不再昏庸,能夠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思想,改變中國,也希望喚醒那些被傳統禮教束縛的人起來反抗,追求一個自由的社會,不在是科舉制度下為了功名利祿汲汲營營,卻沒有理想抱負,為了權勢沒了靈魂。
魯迅狂人日記報告
1.我認為狂人日記一開始以文言文做為開端是想要反應儒家以及古代的士大夫仍然遵循他們的禮教思想,還未懂得改變。面對時代巨變卻不懂得跟上世界的腳步,還被傳統的禮教思想所束縛,在列強侵入中國時,那些士大夫們卻還固守著他們舊有的那一套,看不見舊有禮教思想的缺點,看不見自己的盲目,不願意改變,而狂人日記中後段使用白話文是想要讓大眾都能接受,讓所有中國人民漸漸學習使用白話文,因為文言文是那些士大夫們所使用,為了對所有的中國人民進行教化,而使知識不再是一般大眾所無法接受到的,並且喚醒麻木的大眾。
2.書中以主人翁開始得病到痊癒,來暗諷四千年來禮教吃人,以及主人翁的好友過了三十年後拜訪他,得知他換了瘋病,而得了瘋病的主人翁才是所有人之中唯一清醒的人,.我認為魯迅是想要以犯了瘋病的主人翁來暗喻在那時候的時代力求革新的人有理想有抱負,卻被那些能遵循傳統禮教思想的人當成異己,也想喚醒大眾,一起救積弱不振的中國。
3不標明時間應該不是指特定的一個人,而是泛指中國各個地區所發生的相同事件。4.文章的主體是犯了瘋病的主人翁,認為所有人都想吃他,他以瘋子的角色出現,來暗諷不遵循禮教的人會遭人視為異類。5.大量蘊藏在幻覺和「妄想」背後的象徵和暗示,更使作品有令人憂憤的感受。黑夜代表迂腐的封建制度、禮教思想,月光代表廣大的夜空只有月亮高高掛在上,暗喻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懷,也代表著能有著希望,代表著漫漫絕望中的一個亮點,。趙家的狗、海乙那(狼的親屬)、兇狠的目光、吃人代表以傳統禮教對社會精神的摧殘,人民的麻木無知。大哥、孩子代表著做傳統社會的禮教,以及下一代該如何從吃人的禮教中逃脫。6.就是父權和傳統儒家的暴力,教條式的文化,父要子死子得從,妻必須從夫,反映文化逼死人,而狂人的哥哥代表著禮教權威,吃人的社會代表僵化的禮法,吃人的歷史儒家的思想對傳統懂社會的影響,7.(a)哥哥代表權威,有錢有勢,剝削底下的人民,所以說他吃人。(b).吃人的禮教只是那些有權勢的人鞏固他們地位的途徑,透過禮教來壓制平民老百姓,而那些有權勢的人都害怕改變,只能排擠與他們不同的人。(C)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都是古老的封建制度,強權剝削底下人民,而他們子子孫孫也都是這樣傳承下去,而那些可憐的下層階級卻永遠都只能被欺壓(d) 希望國家未來的棟樑那些孩子們沒有受到腐敗的封建制度影響,能夠一起使中國富強。
上篇沒打系級
《狂人日記》是作者以一名迫害狂患者為主軸,揭示封建傳統吃人的陋習,當然這裡狂人的精神也巧妙地代表著作者的看法。而所謂的吃人,除了肉體上的“吃人”,更是精神層面上的“吃人”。
狂人之所以為狂人,就是因為他患了迫害狂,而這病讓他以為週遭的人都想吃他。
其中,狂人的“大哥”象徵著家族制度,他並非有意戕害狂人,但是因為他尊奉禮教制度的觀念,因此決定了他要按照社會傳統的意志消滅狂人的叛逆意識。
趙貴翁,這個角色在我看來,或許他代表著村中的有錢人,也就是有名望的人。可能和村中較窮困的村民作對比,但是對比之中,也突顯了整個村莊,整個社會不管地位如何,都受到封健傳統的禁錮。
“大哥”吃人;趙貴翁吃人;下層群衆吃人;“醫生”也吃人。就這樣,魯迅揭發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
但是小孩子呢?
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這真教我怕,教我納罕而且傷心。
我明白了。這是他們娘老子教的!
這裡點出了封建社會的傳統思想,透過教育代代流傳了下來,而孩子對是與非的判斷能力早已被混淆。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看書卻看到滿本的“吃人”,這是到了惶恐的最高境界了!就是因為怕被人吃,所以腦袋瓜想著都是“吃人”,就連愜意的讀書時光也是。而仁義道德和吃人簡直成了最佳對比,藉此強烈控訴那封建社會的虛諉,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裡卻是吃人的因子。這是何等諷刺!
狂人日記大意
以患了被害妄想症的主角狂人以日記方式來自述,簡練表露魯迅對中國傳統的看法
個人看法見解
一個患了被害妄想症的主角從一開始,就覺得週遭的人好像都要害他。
都覺得大家都要吃他,因為聽了狼子村的佃戶說他們村裡的一個大惡人,被打死!
大家都把惡人的心肝挖出來,煎來吃,這時主角變幻想自己也會有同樣的遭遇。
最扯的是,第四講到,陳老五送飯給主角,主角把魚也患想成要吃它的感覺,這時就能看出做的病的嚴重度。
第10就看得出,其實有問題的是他,而結尾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魯迅期望能讓還沒習慣於不合理的傳統觀念的下一代,擺脫傳統社會的餘毒。
在閱讀完狂人日記之後,我想到:當我面對現在所身處的社會時,週遭時常有著許多荒唐、不合理,但四周的人卻又習以為常的現象。當我面對這些現象時,我常常會習慣於眾人的習慣,而沒有對這些現象加以反省思考,最後忽視,甚至固執於這些現象。
我想,在不太了解五四運動那個背景的情形下,我所看到的不過就是一個狂人,整天都以為每個人都想要吃他,到了後來甚至所有的物品也都想要他死,好吃他的肉,然而這大概是魯迅想以此來表示,當時民國初年的人們在五四運動時,面對一個新觀念、新口號以及新時代的來臨時的一種困惑,每個人都會心想,到底以前的觀念是否都錯了,或者現在所接受的新的觀念到底是否是對的。
在文章的一開始,魯迅寫出了狂人一開始認為別人都憎恨他、討厭他,寫出了民眾在改變自己價值觀與適應新時代時的一個疑惑,有時在新觀念萌芽時,周圍的朋友、家人或許並無法跟上,因此出現的一種隔閡,而別人似乎也會認為我們是特別的、愛搞特立獨行的,這讓我們會對於接觸新的事物上產生恐懼以及害怕,畢竟傳統的中國,並非是有自我主見,就可以得到認同的社會,我想這是魯迅想批判的。
另外,當魯迅寫到了狂人在閱讀中國歷史時,狂人批判「仁義道德」不過都是吃人的禮教,狂人認為連書上這些歷史都想吃他,我想這代表了,魯迅想要批判中國深遠的歷史,是那種剝削人民的一種社會,一種吃人的禮教,而之前的中國不過就是用「仁義道德」來掩蓋這剝削的社會罷了。
後面有一段,狂人疑惑了是否醫生真的是醫生,而非吃人的人,這代表他對自己疑惑了,但是又馬上認同,我想這是表示他在接受新時代的過渡期吧。
之後的事,大致上都在敘說狂人的被害妄想症,來控訴他對於傳統社會的批判,狂人有說:「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我想他想表示的是民主是好的,好於舊中國那種剝削的社會,可能可以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然而後來狂人又感傷了自己也算是吃人的人,以及他懷疑是否有沒吃過人的孩子,代表的是舊觀念深入人心的情形,而他自己也曾經是舊時代的支持者,而且在大家還無法真正接受民主到來前,魯迅怕孩子仍然會在舊時代的迫害下進而無法融入新的時代內,而為孩子的未來擔憂著。
老師,抱歉我之前的報告沒打上學號
我是499520022
在高中時期,就曾讀過魯迅的作品,但總覺得在那樣的一個年代裡﹐若有人要像魯迅一般高呼改革與西化﹐必定會被社會視為異類﹐進而投以異樣的眼光﹐因此魯迅籍由狂人的筆﹐不著痕跡地藉著「古久先生」來諷刺當時的守舊派﹐同時也表達了自身對這種舊勢力的不滿與深惡痛絕。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多次以隱喻的手法暗加諷刺當時的社會與守舊思想的意識形態﹐充分顯示了民初時代舊社會的層層壓力﹐在一批食古不化的政治人物率領下﹐不斷打壓並試圖消滅一派新勢力,對於魯迅來講,只能感嘆生不逢時了!
「狂人」是與眾人不同的異類﹑是世人眼中的「狂人」,可是從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狂人」的角度看來﹐真正瘋狂的﹐應該是他身邊那些表面善良開化﹑腦子裡卻冥頑不靈的千萬眾人,因而狂人語重心長地對他身邊的人發出警告: 「你們要曉得將來是不容得吃人的人...」但會把他的話聽進耳中的是寥寥無幾阿!
看看狂人所被困著的地方﹐竟充滿了未開化的﹑吃人的人們!更加讓人震驚的是﹐到了最後﹐狂人居然發現﹐自己其實也「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因為生長在那樣的一個封閉社會中﹐人們是不可能被那種環境熏陶以致改變的。這「吃人」二字當然不是真的埋伏在文字中間的﹐但那些吃人的禮教是暗自藏於書中﹐隨讀者的翻閱﹐逐步將人消磨殆盡﹐連骨頭都不剩。原來這些中國人仰賴了數千年的仁義道德﹐到了中國應當改革進步的當口﹐竟然成了伺機將人生吞活剝的吃人怪物﹐和人們身上背負的沉重包袱。
魯迅筆下的狂人﹐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下被迫害以致四面楚歌﹐那不容於世人的狂人﹐因為不甘隨波逐流﹐不願成為舊社會的犧牲者﹐在守舊的社會中﹐拒絕被守舊派人士所同化 ﹐所以被視做不合時宜的怪人
。我們可從字裡行間看出魯迅隱藏的悲憤與對改革的有心無力,而狂人就如同他自己的影子,如同他的看法與思想被眾人認為是個愚蠢的異類,以及從自我中心去看這世界。
從我的角度去看,狂人實在是太過自我而愚昧至極,但或許,在狂人的眼裡,我們這些莘莘學子在教室裡背誦著四書五經、被聯考壓力逼得喘不過氣來的才是真正的狂人阿!
魯迅所要批評的﹐其實是那些早有千年之久﹑沉甸甸的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過時的舊思想,以及整個中國社會那無所不在的排外主義所導致的 困苦於落後。
對於這一點﹐不是中有一段超現實(surrealistic)的描寫:「我翻開歷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頁上 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仔細看到了半夜﹐才從字縫中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425)那些在字裡行間浮現出來的古老教條﹐字字吃人﹑句句駭人。這「吃人」兩字自然不是真的埋伏在文字中間的﹐但那些吃人的禮教是暗自躲在書中﹐隨著讀者的翻閱﹐逐步將人蠶食殆盡﹐連骨頭都不剩。原來這些中國人仰賴了數千年的仁義道德﹐到了中國應當改革進步的當口﹐竟然成了 伺機將人生吞活剝的吃人怪物﹐和人們應當拋開的沉重包袱。
除了在教課書本中暗藏殺機﹐那無所不在的吃人怪物﹐竟是存在於每個人的思想血液中﹑並在適當的時機向自己的后代傳乘下去的。狂人在日記中提到﹐鄰家的孩子總是以敵視兼之懼怕的神情望向他﹐而孩子會這麼做﹐全然是因為「這一定是他們娘老子教的。還怕已經教給他們兒子了...」這種代代相傳﹑堅不可摧的古老教條﹐是由每個人的父母祖先那兒接受下來的﹐所以要脫離它﹐是多麼的困難。於是我們看到了一群搖頭晃腦﹑滿口道德倫理﹑被洗腦過後隨時準備張牙舞爪 地吞人的小夫子﹑小老頭們。
這也難怪魯迅會在絕望之下發出一陣悲哀卻撼人心的吶喊:「救救孩子...」孩子是社會的希望﹑更是未來的主宰﹐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有無限可能﹐可能改變中在未來的命運﹐但孩子們被一條又一條吃人的禮教所掩埋﹐思想與性靈苦苦此被扭曲﹐未來在他們的手中﹐又能有多少希望?才是魯迅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一點。救救這些孩子﹐別讓他們在這破敗不堪的八股教條中成長﹐別讓他們再度成為那些吃人的舊時代思想的牲品; 救救孩子們﹐讓這落後絕望的社會的未來透出一絲曙光﹑一線希望!
在魯迅這麼迫切這麼誠摯的呼喊中﹐究竟有多少人被喚醒了?生活在那麼落後卻又充滿了改造性的時空背景﹐到底他們是幸亦或是不幸?而生活在今日的我們﹐在看到這過往﹐又是否想到要為這個社會作些什麼﹐但回首看看﹐今天的我們﹐在這麼一個看似進步的社會裡﹐實際上有太多是我們能做卻沒真正去做的。或許這個故事﹐套用在今日的我們身上﹐也無不可。
剛開始看魯迅先生的這部<<狂人日記>>,有點看不懂文中所表達的意義。經過反覆的咀嚼文字,不停的反思其文中之內容,令我有更深層的體會。
<<狂人日記>>乃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中令我深刻的語句有很多,這些語句亦令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才領悟到自己所能理解的意思。我個人認為看過魯迅先生的這部作品,能令自己不介意別人的眼光,不介意別人用何種目光來注視你,何種言語來評價你。
正如在文中所述,作者以一個"瘋子"的眼光,去審視當時中國的風氣,那種腐敗的禮教,讓所有人忘卻自己真正的想法,盲目地去追求所謂的真實,所謂的禮儀與教育。
這樣的『仁義道德』,也令我無法體會當時的人到底是如何抑制自己的思想。在這種年代下生存的所有人,是否都給"吃"掉呢?
在文中魯迅先生不斷重覆著"吃人"以及"被吃",讓我明白因為當時社會所有人都抱有一樣的思想,一樣的想法。反之,有異於他們想法的人,一律都被視為瘋子。為了逃避"瘋子"這二字,人們都努力的要成為"被吃"的人,然後再以同樣之方法去"吃人"。在這樣的封閉情況下,能有成功進步的一天嗎?
我看過魯迅先生的這一篇文章,我突然很喜歡他那種批判性的思考,也喜歡他那種尖銳的寫作手法。他的作品令我非常著迷,我很佩服他棄醫從文的決心,希望我能與他一樣,擁有一顆這樣的心,去分辨事實的一切。
狂人日記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即所謂的「狂人」。在當時的社會對於精神病患者多少有些歧視,難免會用鄙視的眼光打量患者。而故事裡的這位「狂人」見了大家的異樣眼光及鄰居交頭接耳議論著就覺得大家要密謀害他並吃了他;醫生給他診脈,他卻認為那人是劊子手假扮的,是來「揣一揣肥脊」,好分一杯羹;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著,他竟然也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之後他又想到歷史中也有些例子,例如 :「易子而食」、「食肉寢皮」、「易牙」、「徐錫林」這些建立在仁義道德上的吃人案例,使他更執迷不悟於他的荒謬想法─大家要吃他。最終他悲憤的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界上。」的吶喊。
狂人日記是作者以一名迫害狂患者為主軸,揭示封建傳統吃人的陋習,當然這裡狂人的精神也巧妙地代表著作者的看法。而所謂的吃人,除了肉體上的吃人,更是精神層面上的吃人。
狂人看書卻看到滿本的吃人,這是因為她感到惶恐!就是因為怕被人吃,所以腦袋瓜想著都是吃人,就連單純的讀書也是如此。而仁義道德和吃人簡直成了最佳對比,藉此強烈控訴那封建社會的虛諉,滿口仁義道德,腦子裡卻是吃人,真是諷刺!
雖然當時的中國廢除許多項制度,但封建思想已經根植人心,這些教條使人的思想麻木而愚昧,造成社會毫無進步。故事最後藉由「救救孩子們吧!」這句話展現出魯迅期待國人能拋棄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踏著較多元現代的步伐邁進。
我很慶幸的是當今社會不是如此,堅硬的法律、柔軟的道德良知還限制著社會的發展,看完這篇文章讓我開始珍惜這個世界的準則。
當我細讀這篇狂人日記時,本不了解故事中各式人物所代表的意涵,直到我細細的研究魯迅當時的時代背景後,才得以體會魯迅想表達的意思,和人物的象徵.然而如果說《狂人日記》中有一個亟為特殊的人物﹐那我想就一定會是是和狂人有過小誤會小過節﹑並且將狂人視為讎敵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古久先生」。「古久先生」該是一個將堅決遵守古世代教條理論的守舊派人士們(Conservatists) 濃縮後創造出來的代表性人物。故事中的狂人因踹了一腳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423) ﹐就此飽受騷擾和敵對。
魯迅以隱喻(metaphorism)的手法暗加諷刺當時的社會與守舊思想的意識形態﹐充分顯示了民初時代的舊社會的層層壓力﹐在一批食古不化的老冬烘的率領下﹐以一傳百地不斷打壓並試圖消滅一派新勢力(如魯迅等人)--西方/日班摩登派(Western/Japanese Modernists)--的掘起。在那樣的一個年代裡﹐若有人要像魯迅一般振臂高呼改革與西化﹐必會被社會視為異類﹐投之以異樣的眼光﹐因此魯迅籍由狂人的筆﹐不著痕跡地藉著「古久先生」諷刺了當時的守舊派﹐更表達了自身對這種舊勢力的不滿與深惡痛絕。
然而,這些古久派的人,卻是已經佔領著龐大中國數千年來的歷史,不但擁有掌管生死的權利,連人的思想,他們也握於手中‧而在之中只有少數的人,就像故事中的狂人,才能夠在受盡欺壓的政權中還能保有追求真理的意識‧
在魯迅這麼迫切這麼誠摯的呼喊中﹐究竟有多少人被喚醒了?生活在那麼落後卻又充滿了改造性的時空背景﹐能夠這麼以己之力與眾人抗衡的五四學者們﹐到底他們是幸亦或是不幸?而生活在今日的我們﹐在看到這過往﹐又是否想到要為這個社會作些什麼?提倡進步和維新的梁啟超曾說過:「不惜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但回首看看﹐今天的我們﹐在這麼一個看似進步的社會裡﹐實際上有太多是我們能做卻沒真正去做的。或許這個故事﹐套用在今日的我們身上﹐也無不可。
起初,乍聽狂、人、日、記這四個字,我的臉部表情由無神轉為微笑,心中感覺這是本瘋狂的書籍;
接著,乍看狂人日記,口中呢喃著兒帶點驚訝:「哇,序是由文言文寫的而內容是由白話文構成的!」掀起心中那股閱讀的悸動;
再來,文字引領著我的雙眸進入到了狂人的世界;同時,嘴巴微開,正對應的那「吃人」的一幕;
最後,闔上書,無聲無息,我,成為了狂人,細嚼慢嚥,咬文,嚼字,慢慢體會其義理。
《狂人日記》是作者魯迅在五四時期用藝術手法猛烈抨擊中國舊制度和舊禮教的作品,無論在思想上或是藝術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小說主要說明「仁義道德吃人」此一概念。雖然狂人日記篇幅少,但文章的精彩不在於頁數而是在於他那內斂於其中的道理以及意涵。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缝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這段文字通過狂人的獨特看法將「仁義道德」掩蓋下的「潔白又尖銳的牙齒」刻劃得淋漓盡致,描繪出吃人社會的特徵,那些食人者,巧立名目,編造著吃人的道理,以“仁義道德”掩蓋著幾千年的吃人史。
故事結尾是「救救孩子」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病態,極需要積極份子的拯救,也是魯迅感嘆當世的悲涼。
狂人日記心得 499330009 黃鈺雅
我覺得魯迅的文筆貼切生動,像是「唇邊抹著人油」、「用饅頭蘸血舐」,露骨而貼切。
魯迅要揭露的是這個社會當中有許多看似合理,眾人也趨之若鶩的事,其實並非表面上單純,其實這些事情是中國傳統社會缺漏、該令人感到害怕的面。細膩的刻畫、人物的表情感覺躍然紙上,但是魯迅的文筆卻又不泛空洞,紮紮實實的把每一字句的含意敲進讀者的腦海裡。
我們常常依循著既定的道路往前走,沒有提出問題,也沒有人想過為什麼我們要往這個方向前進。許多普通人不感到痛癢的事,卻往往是最荒唐不合理的。這令我感到懼怕,也許,我們正一步步的被吞噬掉,也許,我們正一步步的往荒誕的世界前進而不自知。
我不禁想問,魯迅到底是有了怎樣的啟發,才能想像出如此有原創性,諷刺性質極高的一篇小說。
然而,在東方社會當中,我們當中誰有這骨氣,能夠挺身而出,對抗傳統社會的包袱和中國社會的沈默螺旋?也許搔搔首,思考片刻後,我們默默依循,也許憤然挺身而出,而成為社會輿論的攻擊對象。但是,我想最不容易的並不是以上兩者,而是發覺到這個社會正在吃人的這個現象。慢火水煮青蛙,人人皆知,倘若今天我們繼續在這吃人的社會下,毫不自知的走下去,也許有一天我們,都會盤中是煮熟的青蛙。
我一直認為,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做了許多符合社會時疑的事,但是自己卻都沒有去思考為什麼,去思考自己的動機。但是這往往卻都是最重要的事。
看完魯迅的狂人日記後我有些畏懼,深怕自己在大學的這一剎那所學,也許是荒誕,也許是荒唐,我期許自己在大學四年的時間之內能夠理出不同的頭緒,並且忠於自己的判斷,並非跟隨著潮流盲目的默認,或是沒有勇氣去推翻不適宜、不具有合理性的事情。
雖然有點看不懂,但是以我的觀點來看,狂人日記以一個瘋子的眼光看清中國千年以來腐化的禮教,一種不適用於現世的禮教,透過一個"瘋子"表達出了過去有禮教以來的人們不曾有覺醒的瘋狂想法,就是掙脫出過於限制的社會規範,藉以諷喻那些箝制住人民自由的枷鎖,以"吃人"生動的的動作表達出不滿.
一開始魯迅用文言文作序,白話文作文,表達出一種"文言"重於"白話"的概念,對許多守舊派而言,這是一種奇怪的想法,就像龔自珍的病梅館記的文人的心態,「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導致「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而這句話暗喻那些"吃人"的思想家;「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句則是影射那些"被吃"的無知愚民,延續千年以來一切都不自然,不開放了.病梅館記和狂人日記不謀而合.
雖然說是日記,但卻沒有日期,雖然短短的,但隨著逐漸增加的刪節號給我一種時間延伸的感覺,而他反覆回憶那些懷疑感覺有人要吃他,則是一種反覆思考禮教的正當性.
故事是以「狂人」為敘事主體,表達出當時認為「狂」的自由思想已出,但仍然無法以一己之力改變時局,而往往也被這道洪流吞沒,月光再強也無法戰勝整片黑暗,周圍的人,物,充斥著被禮教侵蝕的想法,連親人都無一倖免,以「救救孩子」貫串全文,既然當時已經無法脫離束缚,那就拯救未來吧!
魯迅以生動的故事,表達出想改變社會風氣的決心,以小說,白話文,自由思想之名.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使用了很多的比喻來諷刺中國迂腐的禮教跟敗壞的人心,
很纖細並且直接的雕刻出了當時中國人的多疑、猜忌、狡猾。
其中以主角為例,不論在何時何地都在提防著、懷疑著他人,其中有一段
"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我怕得有理。 "
連別人家畜都在猜忌,深刻的描述了那時代的險惡。
又一段提到"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
以天色來判斷運氣,顯示了人們的迷信跟無知,也表達了當時社會文化低弱
的狀態。然後在第三段提到"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
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
足足顯示了當時當官的腐敗,跟已然蕩然無存的紀律。
其中最是經典的是第三段的結尾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
"几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
著兩個字是“吃人”! "
這段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段,因為他寫出了時代的悲哀!那個時候的中國
,還被過時的禮教所拘束,那些規矩妨礙了人民知識的進步,也妨礙了人心
的啟迪。
在第六段提到的
"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正好是中國人當時的情形,
有著像是獅子一樣的野心,卻跟兔子一般膽小,然後還比狐狸狡猾,
他很同情、也很哀傷自己身處於這樣的中國,卻又無力改變的事實。
其中又提到"他娘親教的"數次,是在諷刺遵循傳統的不知變通人們。
在最後以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作為結尾
期待著中國的未來可以進步,改變失敗的現狀。
在之前還沒接觸過這篇文章時,老是聽國文老師說起──狂人日記,描述著中國那封閉思想與傳統禮教的迂腐。閱讀完魯迅這篇「狂人日記」心中著實的有身為現代人的慶幸,那時的中國在新舊文化的衝擊下,漸漸出現所謂的文化地位混沌過渡期──一方是堅決傳統的禮俗;而另一方卻是批判與否定長久以來的思想。在了解如此的文化背景下,閱讀這篇小說就可以用不同的觀點與看法來作為比較。為何魯迅會認為禮教是吃人的呢?而禮教在文章裡所代表的是什麼?
「吃人的禮教」一語出自吳虞《吃人與禮教》一文:「孔二先生的禮教講到極點,就非殺人吃人不成功,這真是殘酷極了!一部歷史裡面,講道德、說仁義的人,時機一到,他就直接間接地都會吃起人肉來。就是現在的人,或者也有沒做過吃人的事,但他們想吃人,想咬你幾口出氣的心,總未必打掃得乾乾淨淨。……我們應該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講禮教的,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呀!」魯迅曾說過:「魏晉時代,崇尚禮教的看來似乎很不錯,而實在是毀壞禮教,不信禮教的。表面上毀壞禮教者,實則倒是承認禮教,太相信禮教。」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因此,我認為魯迅所言的禮教,並不是指傳統以來的「禮教」,而是指以權威,嚴厲束縛、禁錮人思想行為的「禮教」,並且是虛假的「禮教」。文章中的大哥,便是禮教權威的代表者,狂人認為「大哥」利用虛假的禮教,實則有吃人的事實,魯迅以「狂人」為敘述者,藉其口,說明傳統以來虛假的「禮教」對民族的箝制。
一遍又一遍的翻閱著,感觸也越來越深,一句話內蘊含了多少令人心痛的吶喊,字字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渴望,渴望著改變他生長的社會,祈求著能讓沉睡千年的祖國甦醒過來。他們的下一代,中國的下一時代能負載多少的希望?沒有結局的故事象徵不確定的未來,就算只有一丁點的朦朧,就算已經到聲嘶力竭的地步,作者還是以文字刻下他的淒喊。這種淒喊,能穿透時空,穿透人心,是警惕、是教訓、還是一種提醒?
在尚未了解魯迅的背景以及寫作動機以前,閱讀〈狂人日記〉這篇文章的確會讓人覺得書中的主人翁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瘋子,滿腦子子都是吃人吃人,就如第一段所寫,他大概是有被害妄想症了!但讀完魯迅的自序之後,也漸漸會讓人去思考文中的意涵。
自漢朝獨尊儒術以來,中國人開始奉「禮」為圭臬,一切必須合乎禮節,至宋代朱熹的加持過後,禮教似乎又更走向一個極端了,生活中有各種規範,但有些似乎變得不近人情,例如守寡守了幾十年才能得到貞節牌坊,這樣女子似乎才會受到尊敬,改嫁的或許就是另一種眼光了。無論如何,中國人所自豪的傳統根植人心,意識形態一代傳著一代,即使它漸漸地偏了方向,也難以抹滅,甚至發現。魯迅在自序中指出了鐵屋子裡的人的例子,但最後他說到:「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正是道出了他的心聲,因為他便是少數那起來的人。
然而中國人是何時開始昏寐不知的,在文中魯迅寫道這歷史沒有年代,有的全是仁義道德,仁義道德呀早已在無形之中滲入,導致國人只懂得遵循,卻禁錮了自身的思想,思想呀就是被仁義道德都給吃了!或許連魯迅自己也是,所以他「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所以他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所以他可能以前也吃了他妹妹的肉了!魯迅藉狂人來暗喻自己,藉狂人的日記來描寫他所看到的處境,並帶有批判的口吻,將中國傳統的弊端道破,雖然他也曾經疑惑過的說: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而最後他卻仍抱存著希望: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因此在末段納喊出心中的渴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魯迅運用的寫作手法相當獨特,包含各種似是而非的象徵法;而魯迅以小說形式描繪出當時的景況,非常具有故事性,也很容易地就能讓人體會到那股莫可奈何的心情,因此,他激昂的語氣和聳動的「吃人」的暗喻,相對地也更能讓人感覺出他內心那股想要救國圖強的熱血澎湃。
坦白說,我非常不喜歡魯迅的個性。更精確的來說,當他在針對一件事情,便會將自我的情緒,毫無保留地在文章中展現出來。《兩地書》中有提到,景宋說他:「性情太特別,一有所憎,即刻不能耐,坐立不安。」,而《狂人日記》即為魯迅性情風格的代表作。但是,深入探討魯迅為何會如此仇恨著中國的封建思想,這必是與他從鮮血淋漓中的現實慘劇所得到的經驗。小說中,寫下這篇日記的「我」,我認為是指這四千年封建制度中的中國;而「大哥」是指封建制度中,統治者們奴役中國平民百姓的工具-腐敗的中國道德倫理思想。以這樣的角色代入文中,便能了解到日記中根本不用標明年月日,因為這吃人的社會,不斷地在中國歷史中重演著,即使到了魯迅那時候的現代中國,這社會依然不變。而這個死去的「妹妹」就是指從革命後,打破封建王朝,成立民主制度的「中華民國」。初略了解民初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民國初年,仍然還是有著統治者吃人,用著「中國禮教」吃人,民國初年的中國,民主化並未十分貫徹,而後發生的一連串歷史事件,像是把那些革命先烈的鮮血,白白地送入這些吃人者的嘴中。魯迅在《狂人日記》裡,除了要表達對於這些吃人者的憎恨外,他也無法忍受中國人的奴性。魯迅的《燈下漫筆》有談到:「中國人向來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麼奴隸規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可惜的是往往暫時沒有誰能定。」《狂人日記》中的「月光」,便是指歷史上暫時的「太平盛世」,沒有月光的「黑夜」,但是不論如何,這個代表「中國」的「我」,依然還是被籠罩在黑夜之中。愚民們的奴性,使魯迅憤怒了,這篇《狂人日記》就是罵著這些吃人的禮教以及奴性堅強的中國人們。
心得報告 傳播系大一 李柏儒 499335010
魯迅本身就是一位革命小說家,在這篇狂人日記裡頭,開頭使用文言文作為敘事大綱,而後選擇使用不被當時接受的白話文來寫作,我覺得是魯訊故意使用,用來對比舊中國文化和新文學的差距。
書中描寫了一位精神有點失常的人,認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吃人,認為世界上所有人都想吃他,但周圍的人卻一點都不擔心害怕,似乎這個天大的秘密只有他知道而已、只有他有防備。我覺得這正是魯迅想要告訴我們的,在當時中國的孔孟思想,害了中國五千年,卻沒有一個人知道,沒有一個人有所提醒,中國的舊文化舊思想侵蝕著中國人,魯迅可能覺得自己就像那個狂人般,知道真相,肯說出來,卻沒人支持他。這是他第一篇白話小說,也難怪他一開始會這樣覺得,覺得很無助,卻沒想到這篇小說發表後造成了中國社會思想的動蕩。
雖然我個人認為仁義道德倫理倫常是很基本、每個人都該遵守擁有的,但在魯迅的觀念看來似乎不怎麼喜歡這些舊傳統……而把仁義道德的書看成一本寫滿吃人的冊子,也許是時代的變遷……對仁義道德的看法不一吧!
末句說:救救孩子,很明顯的是想要表達,我們這一輩被舊思想捆綁就算了,至少要讓下一代有擺脫舊撩銬的機會,能夠有新的啟發空間。
剛看完時真的有點看不太懂,白話文的用法感覺跟我們現在所用的方式也不太一樣,不過這篇警示意味濃厚的文章,正代表了當時人們對舊觀念舊思想的不滿。
一開始看日記之前我先看了魯迅一些生平紀事的概略,仔細一聞,才又一次的明白,魯迅如同從前那些具有滿腔熱血、胸中充滿豪情壯志的志士們一般,原本習醫的他在見到他心中中國人那愚昧與麻木的醜陋面時,毅然決然地終止習醫轉而投向文學,若非對現實社會的絕望到達一定程度的痛心,魯迅怎能如此下定決心。
在這次看小說之前,我不能否認,先前的我對魯迅真的只是懵懵懂懂,只知道他
有一部遠近馳名的小說正是「狂人日記」,但始終沒有詳讀,終於,現在有了這個機會,原來所謂的「狂人」是當代被認為精神異常的人,有著與眾不同的思想,
總是被人以異樣的眼光注視……而魯迅也因此命名「狂人」。
沒有直截了當的說出當時深植人心許久的封建制度的可怕,卻用了「吃人」代替,進而說出了根深蒂固不願改變的那種守舊風氣的悲哀,故步自封,是助紂為虐的要素,更是成就腐敗的重要關鍵。在當時一片的詭譎氣氛下,「禮教吃人」是魯迅唯一的信念,即便滿口的仁義道德,也只不過是表面功夫,談的也都只是一些癡心妄想,或許透過西方思想、西方教育能夠為這沉睡已久的中國帶來一些改變,日記中,從趙貴翁、狼子村的村民、陳老五、幫魯迅看診的老先生甚至是魯迅的親哥哥,所有的角色在魯迅眼中都像是要吃了自己的惡人,這些人的腦中以前充斥著永不可改的舊思想、舊觀念,現在亦然,將來想必至垂死的前一刻仍是如此。
搭配上「孔乙己」一文,兩段發表的作品皆是為中國唱出悲歌,揭露自己腐敗國家的瘡疤,為的也只是希望積弱不振的中國還能有富強的一日,所以文末,魯迅只能將最後的希望放在仍未遭中國守舊思想入侵的單純孩子們身上,為中國帶來一絲改革的曙光。
魯迅的作品之中,我只看過兩部,第一部是《孔乙己》。正因如此,我對魯迅的認識幾乎零。但是,在我閱讀完《狂人日記》這部小說以後,再綜合《孔乙己》的內容作比較,就可以看出魯迅文筆的特點--描寫國人的腐敗。
在《狂人日記》中,從「狂人」這個人物角度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大多是腐敗無能的。他們各懷鬼胎,滿腦子只有兩個字--吃人。雖然「狂人」這個人物在眾人眼中是一個不尋常的瘋子,但圍繞在這個瘋子身旁的,同是國人,卻互相嘲笑。充份表現出當時社會的腐敗風氣,從而出現「狂人」這種人。
儘管面對著一直向「狂人」嘲笑的人,面對著吃人的人,面對著猜不透的人,「狂人」的膽子卻比他們還壯,只因為「狂人」能認清社會的腐敗,並能勇敢面對殘酷的現實。在我的眼中,「狂人」才是最正常的一人,他能夠看清當時社會的現況,能並表明自己證在「被吃」的立場,反映出所謂「正常人」所站的立場就是「吃人」。
從「易子而食」、「食肉寢皮」、「懲罰惡人」等事可知「吃人」的歷史已達四千年之久,表達了國人的腐敗和吃人的心態已經四千年而沒有改進,人們一直沈於古舊的封建社會,而且這個時代只能把國人劃分為兩類--「吃人」和「被吃」。「狂人」處於被吃的立場,向著吃人的傢伙們說你們要改、立刻要改了,顯示出對當代的憤怒,無奈與絕望,想改變人們吃人的心態卻無能為力的悲痛。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們可以從這句看出吃人這種行動是沒有分階層的,滿口仁義道德的人,總歸也是吃人。
在小說的尾聲,「沒以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就能把無奈與絕望的情感按達出來,希望在未來的孩子們不要像當代的國人一樣,希望未來的孩子們不受吃人這種敗壞的風氣所影響。
魯迅下的筆都很獨特,《狂人日記》實在是一部諷刺社會的佳作。想改變中國,由國人著手;想改變國人,由思想著手。
第一次看狂人日記的時候心中有很多疑問,總是不明白為什麼書中圍繞著「吃人」這個話題,當看完第一次心中就產生了千萬個不明白,然後上網去搜尋一些關於魯迅的過去,狂人日記的中心思意,慢慢把心中的疑問一掃而空,然後再看第二次,開始明白到「吃人」只是魯迅在對封建的禮教作出猛烈批判,魯迅用狂人的口來說出當時中國社會的問題.
文中有一段深刻地表現出封建的家族制度和禮教之害.「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完全能表達出封建的二歷史,文中狂人給人的感覺是一個瘋子,但他卻是當時最清醒的一人,以瘋言瘋語來導出當時的社會問題,古語有云 : 【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個說話剛好可以套用在狂人身上,魯迅用「吃人」二字來痛斥當時中國種種弊病,醜陋的一面.而在文中最後「救救孩子」的呼喊,正好表現出向舊傳統挑戰的勇氣,也有濃厚的人道主義關懷.
但世界不停的在改變,已沒有人再提吃人的禮教,但我覺得「吃人」二字在今天人類社會中依然存在,只是形式不同但意義卻一樣,人類用不同的手法去蠶食人的心靈,貧富懸殊、軍備競賽、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等等,這樣和一個會吃人的世界有何分別?只是不為人知,卻又可以理直氣壯,明目張瞻的吃人.我相信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下看狂人日記應該會有不同的感受.「救救孩子」這句話在今天不只是救救國家而是救救整個地球,我相信總有一天,在某個地方會有另一個魯迅,寫出<<新狂人日記>>.
魯迅-狂人日記讀後感
496120019
歷史4A
邱于庭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這段文中,明白地揭出在那封建與現代思想激盪衝突的年代,禮教吃人的弊病;對於魯迅這個五四運動時代的健將,在吸收新知但又逃脫不出傳統禮教束縛的掙扎中,寫出了這篇反映當時普羅大眾的的悲吟。
寫此篇的動機,緣起於魯迅的表弟患有精神疾病,總是認為有人要吃他,而在表弟寫給家人的一封絕命書中,內容即便語無倫次,但卻讓魯迅逐漸悟起過去數千年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中國歷史三千年,封建精神的累積以及中國人特有的封閉心理,傳統對於中國人而言是延續千年的命脈及悠久古國的象徵,怎能說放就放?但在五四運動年間,新的思想、新的想法,再再衝擊著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似乎要將中國封建觀念全數推翻;而對於魯迅而言,將救中國、救民族,視為畢生職志,棄醫從文,就是要以最為人所接受的文學來拯救中國人;對於中國,魯迅是失望了,以一個被禮教逼瘋的人的觀點寫出這樣駭人的文章,狂人,究竟是主角狂,抑或是這世界狂呢?在幻想與妄想的背後,使人憂憤;而禮教的本質從一個狂人口中毫無顧忌地說出,更是諷刺。
狂人的無畏無懼,相較於那些狼子村的人的處心積慮,卻只擁有「兔子般怯弱」,更形正義;踹了古家的簿子,成為想要撕毀封建禮教吃人的歷史的狂人。但上一代卻不停地教導著下一代人吃人的封建社會,於是狂人發出吶喊,試圖著打敗這病態的社會觀。
但魯迅也並非完全地絕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家族制度與封建禮教的壓制下,舊時代的人們可謂桎梏在這窠臼裡了,但新生的一代是有希望的,他希望在及時的救贖下,可以使中國開啟不同的面貌與新視野。
狂人日記揭示了禮教吃人這般對封建的控訴,無非是想喚醒中國人的自覺,
除了表達對於封建禮教的深惡痛絕,更對於未來有著更崇遠的嚮往,提醒著人們不應遵循教條,思想上達到立志關愛,行為上做到創新求進,為中國譜下令一段光輝。
我還記得,高中的時候就看過魯迅的狂人日記.不過那時候,因為我都只把重心放在大考會考的,所以並沒有機會好好體會這篇鉅世之作.所以當我聽到我們將會以狂人日記當作這堂課的入門之作時,不禁感到欣喜萬分
因為不但有機會可以細細品味白話文學,更可以試著去了解魯迅在當時所體會的中國社會.
而在讀完這篇狂人日記後,不禁讓我想起一部以雙拳喚醒中國人意識的電影-葉問.雖然魯迅是想用文學喚醒中國人的自救意識,也希望後代的孩子,能夠學習西方的文化,藉以擺脫中國人數千年來腐化的思想.但是兩者對於激起中國人的愛國心,以及奮發向上使中國更加強大的這種目的,我想還是有雷同之處的.
也許,魯迅也是在嘲笑當時的庸俗之人.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原因很簡單,因為當那些庸俗之人看完這篇小說後,他們並不能體會魯迅在其中隱含之意,可能只會覺得,這狂人真是太誇張,太可笑了.而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笑得正是自己.
而且故事中的狂人,其實才是真正的正常人,就像當時的有志之士,雖然知道中國的弊病在哪,雖然知道要喚醒中國人的自救意識,不過卻徒勞無功.反而被人認為是一群離經叛道,不合乎禮教的人,講白一點,就是故事中的狂人.這也許在當代的我們,可能有點難以理解
為什麼當時有那麼多人還是願意去相信那早已腐敗的思想,以及擺在眼前的事實,我認為,這就是人性.人總是習慣依賴舊有的事物,畏懼新的事實,縱使是現代,不,應該說縱使是未來的未來,也決不會改變.
不過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將來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有一句話說得好,真理是不會被掩埋的,試想,如果情況真的那麼絕望,那我們為何把魯迅推崇為白話文學之父呢?
雖然以前在高中時曾讀過一次魯迅狂人日記,這次看也是第二遍了,但還是看不太懂他所要表達的意涵,但看完其他同學的讀後感我也終於了解他所要表達的!
在那守舊思想的舊社會,民初新世代的改革一直被守舊思想打壓著,在守舊派人眼中新世代思想是愚昧的,他們只容許與他們一至要不然就是摧毀一切,也就是因為這樣,在舊時代人人都生存在這壓力之中社會才沒有進一步的增長,一切都和以往沒兩樣
書中魯迅設定了一位狂人角色,而為什麼他被稱為狂人,而狂人的定義意是什麼,答案也就只是有個獨特思想在他人眼中就是怪與瘋狂,而這種人不是同化別人就是被這時代淘汰,但換個角度來看在被稱為狂人眼中的狂人是在他人邊的那些人,那些表面善良開化﹑腦子裡卻冥頑不靈的千萬眾人
而其中有一段描寫仁義道德隨後又補了吃人兩個字,一開始真的無法理解吃人與仁義道德是如何扯上關係,後來了解吃人與禮教的關聯,是因為隨著讀者的翻閱﹐逐步將人一點一滴的啃食,連骨頭都不剩。中國人仰賴了數千年的仁義道德,到了中國應當改革進步的時候,竟然成了吃人怪物害人們無法拋開沉重包袱
而最後提到的救救孩子...應該是認為孩子是未來的主宰﹐但孩子們的思想卻已被那些吃人理教漸漸啃食,思想與性靈因此被扭曲,未來在他們的手中能有多少的改變?或著還是依舊守著過去
一直以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是在文學或歷史上都時常提到魯迅這個人,也知道這篇狂人日記是他第一次以這個筆名發表的文章,但卻不曾有機會拜讀這篇作品。
看完這篇文章後,貫穿全文的「吃人」讓我覺得有些納悶,這吃人到底真的是那字面上的意義或者是另有所指?但是考慮到這篇文章的時空背景後,我相信這兩者都是有的。從一開始的狼子村民吃惡人那一段開始,文中的主角似乎陷入了一種被害妄想症?開始懷疑周遭的人都對他心懷不軌,想趁機吃了他,到接下來的陸續發生的一些事件中,主角對其他人的話語、行為的解讀,看起來就好像整篇文章只是在敘述一個有「精神病」他自己在那裏疑神疑鬼,到這裡的確披露了「狂人」這個主題。
但是其中又有一些疑點,像是「吃人的事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弟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以及他問了一位青年「吃人的事,對嗎?」,這樣看來他才是真正「正常」的人,但是最後他卻又是眾人眼中的異類?仔細思考之後,我突然想到有關魯迅他在日本留學時候的遭遇,和以前在課本中看過的關於他一些介紹。他所寫的這些吃人的情境應該是在反映中國傳統封建禮教制度的禍害。所謂的「吃人」也就是舊時代的精神產物,我想這意味著,在那變遷的時代中,如果我們還秉持著像那樣「封建」的思想的話,那我們只會原地踏步甚至步向衰敗,這絕對不是當時的魯迅所願意看到的。
我覺得從文中的最後一段,還有這篇文章在《新青年》發表,可以看得出來魯迅他希望透過這樣的批判能夠喚醒一些擁有新時代意識的年輕人,能夠拯救在當時已經逐漸腐敗的中國。同樣的我也覺得這不僅僅只會發生在過去,當現在的我們也被既有的一些觀念給束縛的時候,或許也該有所警覺了。
當我第一次看完魯迅的狂人日記,便是對魯迅刻劃文中主人翁那種傳神的情緒、思想著迷不已;在瘋狂的視野裡,每個人都是嗜血的野獸,吃人的、嘴角溢著血絲,隔著窗外便是那些貪婪的目光;甚至是自小套著同一條褲子長大的親兄弟也慢慢的被血肉的味道引到迷途裡,那種徹心扉的徬徨、宛若大海扁舟那種無所依賴的孤獨,在細膩的文筆之下一覽無遺,一直到到最後一無所有之下不顧一切豁出去的心情轉變,更是將那種怪異的感覺給狠狠的挑了出來:明明主人翁才是正常中的不正常,在身若其境之下,竟然隱隱有種替主角打抱不平的心態,這種詭異的現實矛盾感真的讓人看得很過癮。
但是當我在迷網之下讀了第二次之後才恍然大悟:魯迅不正是在隱射自己嘛!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實,就在自家的門外,僅隔著一片土牆,便是深受著儒家千年影響的、無視於自己同胞被殺害的千萬行屍走肉們,像文中一般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般的孤獨感,正是魯迅活生生血淋淋的深刻體會!
不像第一次的閱讀那般,文中的一字一句都在吶喊著徹頭徹尾思想和精神上的改革,主角獨自一人在一片野獸之中那種被絕望漸漸侵蝕的感受,所有的東西不再只是一篇供人賞閱的小說,而是確確實實,作者所經歷到的過往,那種嘔心瀝血的盼望著那一片難以回頭的野獸改變,一次又一次的打到了我的心中。
直到文章的最後,作者依然緊緊的握住最後的一絲絲希望……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但即使是這樣,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受到文中主人翁的影響,我還是有一種魯迅對於中國已經絕望的感覺……,在那種連周遭的人們也漸漸長出獠牙、嘴角淌著鮮血的絕望之下,還是只是作者單純的一種表現方式?
看完狂人日記就讓我感到深深的沉痛。狂人日記就是在中國已經積弱不振的背景下產生的,無知的人一直被許多無意義的禮教束縛,聰明的人卻又有些是狼子野心的傢伙,對他們而言禮教不過是可以操控權術之一,在這些前提之下禮教對於當時已經看清局勢的有智之士而言,就像魯迅吶喊自序中所說的只是一間鐵屋子,這間鐵屋子將他們困死了在其中,這對於諸如魯迅等已經意識到的人無疑是最大的痛苦。
而狂人日記的序就是以一個還在禮教牢籠中昏睡的人的立場寫成,所以相較於本文中的白話文方式寫作,它是用老舊凝滯的代表「白話文」開場,以他們的角度恥笑清明的人為迫害狂,而它所代表的時間向度即為「現在」。緊接著才是「狂人日記」本身,而它的敘述主體即是狂人,那些代表著看明白禮教在當代中國不過是個無義意,甚至是的讓溺水者更加沉入水底的沉重枷鎖,它所代表的時間向度是「過去」,而其中狂人提及的那些歷史所代表的則是「過去的過去」,值得注意的是它缺少了「未來」。魯迅所要表達的或許是以中國當時的狀況是沒有未來的。
其中又是這樣如狂人的悲哀致使魯迅寫出「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轂轂,他們就看了滑稽戲。」甚至是「因為自己各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切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是阿!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這就是中國人,或者說是人性最讓人感到悲傷的地方,而更悲傷的是那些群眾的盲目和愚蠢。以此最後一段中才書到:「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以此大聲疾呼中國的清明和覺醒是很重要的,這種吃人傳統是應該被終止、推翻的,以拯救中國的未來。
在我的觀點,狂人日記中很多的意涵其實不只適用於當時的中國,也適合現代國、高中生愚蠢、無知的排擠效應,只是不同的是值得深思的地方不在是吃人禮教,而是盲目群眾。
閱讀完此篇,見證了五四年間的新思想,有些震撼,有些省悟,於是我開始反芻。四千年的古今中國思維是是人口中的博大精深,是我們這代學子心中所存的圭臬--仁義道德,在此刻,不由得有了懷疑和批判的起念。
「仁義道德」是精神準則,在歷史意留有不少的事蹟,有其良窳,我們應是將其思考批判,而非一味咀嚼。所以《狂人日記》的存在正是一個批判的起端,一個導火線,探究赤裸的仁義道德。
以一味狂人眼界窺探的世界中,狂人的自我想像正正地諷刺了當代思想,那是被包裹著糖衣的思想,但那思想抑或許過了期又生了蛆。「吃人」的一個動作被「仁義道德」所推崇,「易子而食」和「食肉寢皮」正是如此,身為莘莘學子,當我們從講台上的老師口中得知了這些事情,總是褒大於貶,所以四年年來的歷史歲月裡,這類的事蹟一直被冠上合理化的頭銜,而未其讚揚但助紂的聲浪或許還有我們在其中,所以我們也應該適時的抽離並且沈思,不願再盲從。
這篇文章負載著魯迅的使命和期盼,他是一股清流,是一股想沖刷被扭曲的社會的清流。在那個年代,舊觀念的衰敗,新知識的湧現,《狂人日記》的推進,在西力東漸的社會中,或多或少人民在此覺醒。
作者魯迅殷殷期盼,文末「救救孩子」更是一句點明他寫次篇文章的來由,使他的使命目的顯明。
在大陸,我們從小就讀魯迅的文章,幾乎每個學期,語文本裡都會有魯迅的文章。最早讀《狂人日記》那時很不理解,感覺文章就是一個瘋人在說瘋語。後來到了高中又學習了這篇文章,以及由於逐步學習中對魯迅生平和寫作風格認識的加深,才逐步體會到中國小說史上,這開篇之作的精妙所在。
今天再次翻讀這些熟悉的文字的時候,感覺異常沉重。正如文章從序的文言文描寫,筆鋒一轉,開始用白話文講故事時一樣,中國社會理應從腐朽和人性墮落的封建社會中,轉向新的世界。而魯迅,從來都是這樣一位把筆當做槍的“戰士”!呐喊著,講人們從一個破敗不堪的舊時代帶入新的時代。
我覺得文章中的“我”,不過是封建社會下無數犧牲品的一個小小代表而已,封建社會的殘酷、冷漠、人與人之間的無情,不知抹殺了多少生命,把一個個可以完整的人格磨損成為“瘋人”。 文中的“我”用自己瘋了的視角向人們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麻木的國民思想,和封建思想對人們思想的禁錮,文中的“我”是作者借的痛斥社會黑暗的重要工具。而麻木的國人的代表,是那些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著“我”這塊肥肉,要“育肥我”,然後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的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魯迅的作品中,一直有一類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看客”,它象徵著那些麻木不仁的國民,他們想明哲保生,但卻沒有意識到,國家淪落了,那他們也僅僅是“亡國奴”而已。我覺得《狂人日記》中的這群吃人的人就是這類旁觀者的縮寫,這在魯迅後來的作品中,就更加凸顯出來了。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的本質! 作者將自己的先進思想化為鋥亮的釰刀,直接插入封建傳統思想的心臟,那些封建禮教中所謂的的“仁義道德”,不過是用來禁錮人們思想,腐蝕靈魂的教條罷了。
文章一次次提到“月光”,我總覺得,月亮出來了,那麼離黎明也就不遠了,太陽的光輝總有照遍大地的時刻。但是,文章到結束也沒有出現象徵著光明的陽光。因為魯迅不知道,這個離開了黑暗,重現光明的日子還要多久才能來到。我只有慶倖,因為我終久看到了光明,在次只想默默說聲,先生,您可好好安心了!
文章最末更是極力呼喊“救救孩子”!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是新時代的開創者!如果再讓他們跌落封建腐朽禮教中,那中國必將亡國不可!所以,救救孩子,也就是救救中國!我相信,這是來自魯迅內心最沉重的,也是最真誠的呐喊! 而也正是這樣的呐喊,讓文明之光終照中國大地……
第一次讀《狂人日記》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它被放在我們的初中語文課本里,那個時候我還并不知道俄羅斯有個叫果戈理的人也寫了一篇叫做《狂人日記》的文章。
那個時候的十三四歲自己,怕是很難真正讀懂《狂人日記》裏面眾多的象徵表意,只當是一部驚悚小說,真的有人企圖吃主人公的肉。現在想想不免覺得好笑,但不可不提的是,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強大恐懼感,即使是現在再看這篇文章,仍不曾改變。
魯迅先生想表述的,或許便是這樣一個舊時代,他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禮教這些所謂的“仁義道德”就是“吃人”,這些封建禮教幾千年來就一直蒙蔽著人們的眼睛與心靈,而廣大民眾亦已早就習慣了這樣的禮教制度并奉若神明。而一個企圖破除這種腐朽的舊思想舊制度,敢於站出來反抗傳統世俗社會的人則被當初“狂人”,當成瘋子。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在《狂人日记》的主题中表现出来。当初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其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感到十分碎心,而仔细观察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一致表达了启蒙主义思想。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篇小說,象徵這一手法在這裡被運用得出神入化。魯迅通過自己年輕時學醫的知識,將狂人這一精神病癥描寫得惟妙惟肖,而狂人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含有象徵意義,更何況他這個人物本是便是整篇文章中最具有象徵意義的。
《狂人日記》的日記體的小說寫作格式也是一大亮點。它以一個“迫害狂”的日記形式,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從迫害狂的視眼來看待這個“人吃人”的事件。
而在文章的最後那一句“救救孩子!”同樣是魯迅借狂人之口發出的時代強音。只有這樣,以後的社會才會不再有吃人的人,這是魯迅對當時時代人民的呼吁,亦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情怀。
我不禁该庆幸,当时那个时代已经渐渐远去,现在的社会正在一代又一代文人志士的推动下迈向一个新纪元。然而毫无疑问,社会仍旧需要许多像鲁迅一样的公共知识分子,来点醒人类的每一段迷途。
第一次看「狂人日記」是在國中當時對魯迅的背景一竅不通,只享受在看故事的歡愉裡,看到笑得肚子疼,覺得狂人狂得太誇張、好笑、神經兮兮的。如果我是日記裡那些「吃人者」,那我也的確感受到了,對一個正常人來說,這狂人的吶喊、懷疑、和無助如此愚昧而可笑。
而高中,了解魯迅的背景之後,再看一次小說,我完全不會想笑,只是一直被狂人的言語吸引著:「他在指什麼,暗喻什麼,為什麼那麼的痛苦絕望?」,然後漸漸看出,在狂人眼裡,那些麻木的中國人如此愚昧可笑,而自己身為中國人,又如此悲哀難耐。
讀者的知識對閱讀角度甚至文本解讀的影響甚大,上了大學,很快的又來一個轉折:我前一陣子讀了許多有關美國校園暴力的資料以及一本小說,我很難有同理心去理解,因為我發現東亞,更正確來說是華人社會,很少這類的事情發生,中國的五千年禮教如此根深蒂固,尊師重道、兄友弟恭之類的道理,雖然不再被拿來耳提面命,卻還是隱隱規約著大家,一種沿用了五千年的社會倫常,就算已成薄絲,也有其影響;頭一次,我發現中國的禮教也有值得稱許的地方,曾經,文仁智士憤切打掉的封建禮教,許多年後的今天(或許更多年以後回來看也會不同)回頭看,好似不那麼可恨。如果魯迅知道了,會怎麼說?
以上是從閱讀中得到的一些想法,而回到文本,我對其中一段甚是激賞:
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首先,「這歷史沒有年代」寫得令人玩味,是不是「仁義道德」的起源太久遠,老得沒有寄載年代?亦或是沒有紀年代的必要,因為「仁義道德」一直存在?
再者,「仁義道德」本是方正的君子之德,卻被「歪歪斜斜」地寫著,這「歪歪斜斜」把價值和思想的扭曲寫得具體而傳神。
最後,「吃人」真是個犀利無比的批判!「思想被禁錮」是最難被發現的,思想被禁錮的中國人毫無知覺,那種麻木,那種淒涼,魯迅用「吃人」來道出這種悲劇。
狂人日記是作者以一名迫害狂患者為主軸,揭示封建傳統吃人的陋習,當然這裡狂人的精神也巧妙地代表著作者的看法。而所謂的吃人,除了肉體上的吃人,更是精神層面上的吃人。
狂人看書卻看到滿本的吃人,這是因為她感到惶恐!就是因為怕被人吃,所以腦袋瓜想著都是吃人,就連單純的讀書也是如此。而仁義道德和吃人簡直成了最佳對比,藉此強烈控訴那封建社會的虛諉,滿口仁義道德,腦子裡卻是吃人,真是諷刺!
雖然當時的中國廢除許多項制度,但封建思想已經根植人心,這些教條使人的思想麻木而愚昧,造成社會毫無進步。故事最後藉由「救救孩子們吧!」這句話展現出魯迅期待國人能拋棄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踏著較多元現代的步伐邁進。
看完魯迅的狂人日記後,心中一直在揣摩著為何魯迅要取這名字?反覆看過文章慢慢瞭解到何謂的"狂人"何謂的"吃人"....
在文章中被認為有精神疾病者的人即稱為"狂人",在當時的社會難免不被輕蔑、鄙視,藉由狂人眼裡的角度來敘述當時"吃人"的社會。從文章中大家異樣的眼光;狼子村吃惡人;醫生來替他診脈等過程中,都清楚透漏著這"吃人的禮教"。文中又藉由一些歷史例子::「易子而食」、「食肉寢皮」、「易牙」、這些建立在仁義道德上的吃人案例,使他更執迷不悟於他的荒謬想法─大家要吃他。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都敘述著世上的兩種人:一種是一直以為應該要吃;一種是知道不該吃依舊"吃人"的人。前兩句成了巨大的對比,那些吃人的人的懦弱。相較之下狂人卻鼓起了勇氣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界上。」的吶喊。
故事中的"吃人禮教"毫不外乎就是魯迅想傳達的:歷史庸久的封建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此思想深根人心
,只要有異端的想法當然就會被稱為"狂人",當然就會被打壓、被社會異眼相看。當時的社會若能不惹上麻煩,當然就跟著同流合污了,自由的思想當然也就被箝制住,最後靈魂也因束縛過緊而窒息而死,就如同被吃掉般。
要在一個舊世代中灌輸一個新念頭固然困難,但唯有像魯迅一樣;像狂人一樣勇敢踏出來,這社會才會進步,我想這正是魯迅所想傳達的....
看完一遍狂人日記的瞬間,我完全沒有頭緒,根本就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只知道他應該是在隱喻著什麼。當我看了第二遍,稍微思考過一遍,再套回去小說裡頭看時,才逐漸參透作者想表達的意境。
文章一開頭,就可以明顯看出以文言文當頭、白話文當體,如此鮮明地對比。在這充滿四經五書的時代,魯迅發表了這篇白話小說開啟了中國現代小說史,而在這邊小說裡,他以吃人為本篇的創意,來發展這整篇故事,吃人與不吃人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似乎是很少見的社會問題,甚至說應該是不會出現的。
文中魯迅藉著一個狂人的自述,點醒了社會用仁義道德遮掩起來的中國歷史的真面目,且加深了對封建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憎恨。把中國幾千年剝削社會的歷史,深刻地歸結為“吃人”的歷史。一翻開歷史課本,就可得知封建禮教觀念在中國歷史上已成為根深蒂固遵從的內化思想,但外層卻早已包裹著封閉、仁義道德合理化的侵蝕,文人的思考模式趨向於一致化,沒有創新及心血的注入,國家的腐敗關鍵在於世人的故步自封及不知變通,在清末民初,西力東漸帶來理性主義和科學思想,魯迅認為這是讓中國遵循舊道的百年弊病根除的大好機會,但在上位者及社會百姓卻始終無法擺脫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認為東西方在思想上的矛盾,只會使中國帶來亂象,而非一番新氣象,故作者只好借用狂人的眼光看裹足不前卻自以為禮教合宜的中國社會,但他自己卻被別人視為極端改革的「瘋人」抑或是「狂人」。
但在本文中,作者並不完全悲觀,他依然充滿希望與憧憬。小說結尾是這樣兩段文字: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殷切的希望,未來的孩子不會受到禮教和家族制度的束縛與迫害....能夠改革創新,不要拘泥於古人,自己開拓出國家的新未來!
我覺得一個學校、社會、甚至是一個國家,進步是必須的,是需要有人帶頭大破大立,才會有所長進,但如何在新舊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因為一旦失衡,都可能造成偏向任何一邊的極端效應。
只要po上心得就好.上面的問提純是閱讀這篇小說要思考的問題.
老師:請問 只要po上心得就好?還是說也要回答以上列出的問題內容?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