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09 13:01:45藍色俄羅斯

0209麥可奈曼:永恆鋼琴師

美麗的人生花火,讓人片刻驚豔,就會永遠鮮活地留在記憶的腦頁中,剎那即永恆。

第十六屆台北國際書展將從2月13日起至18日舉行六天,今年的重點之一:「澳洲國家館」,強調「活力澳洲─狂歡文化節」,除了介紹擁澳洲的各種自然生態景觀之外,活潑時尚的藝術生活情貌也是重點主題,我應Muzik雜誌之邀在15日晚間要去介紹兩部特別的澳洲電影,因此又得回味曾經讓我動容的電影片段,其中最難忘的就屬在紐西蘭出生,如今定居澳洲的女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所執導的《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

1993年的五月是我採訪人生中很難忘的一段時光,那一年的坎城影展上,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和《鋼琴師和她的情人》並列金棕櫚獎得獎作品,我是早半年前就先看了《霸王別姬》,那年五月,坐在坎城影展節慶宮的大會堂最後一排觀賞《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其實是很難忘的觀影經驗,一方面是美麗動人的劇情,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作曲家麥可.奈曼(Michael Nyman)打造的動聽樂章。

珍.康萍的《鋼琴師和她的情人》描寫啞吧少婦追求情欲自主和人格獨立的滄桑艱辛,麥可.奈曼的音樂則彈奏出了女性與環境、命運和心靈肉體的三層對話的氣質空間,他一向很喜歡在音樂CD上發表專文談自己的創意,樂迷們只要熟讀《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的導聆手冊,就可以清楚他是如何歷經三個階段的煎熬與淬鍊,才找到了「一種可以穿透身軀的情緒,一種可以依附個人的音符」。

首先,在看過珍.康萍的劇本之後,麥可要求自己要先深入女主角的腦袋裡,找尋這樣一位生活在十九世紀的不知名女鋼琴彈奏家,她到底會彈奏什麼樣的樂曲?既然是百年前的故事,她的音樂氣質就要有十足古味,不能流露二十世紀的氣息。女主角艾達是從蘇格蘭移民紐西蘭,如果改從蘇格蘭民謠或十九世紀的流行歌曲上找靈感,或許就能掌握到她的血脈氣質。

其次,女主角固然號稱「鋼琴師」,鋼琴是她沈默一生中唯一可以對話相伴的伴侶,技法上畢竟還是業餘的愛好者,不像專業的鋼琴師可以輕易彈奏出技巧繁複的深奧作品,「中庸」級的流暢快意,應該就可以傳達出這位鋼琴愛好者的基本水平。

更重要的一點,女主角荷莉.杭特(Holly Hunt)扮演的艾達是個啞吧,所有說不出來的話,表達不清楚的情緒,完全得從她的手指尖流瀉出來。所以,電影中新移民家庭冒著狂風巨浪搬移鋼琴,但是丈夫完全不解風情,不明白鋼琴對她的意義,不知道鋼琴是她的魂魄所繫,反而是黥面的哈維.凱特(Harvey Keitel)從鋼琴裡掌握到她的心和她的欲望,琴音不但可以表現她的個性,更是她有口難言的情緒代言人,隨著劇情發展,麥可.奈曼寫下的每個音樂章節,就要讓電影主旋律能夠反應出她丈夫,以及情人之間的肉體和心靈互動層次。


麥可.奈曼經歷過這三層創作思惟的境界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師和她的情人》主題音樂,輕柔中有動聽的通俗樂音,激昂中旖妮浪漫又不失華麗,準確地貼合劇情,傳達女主角的心情對話,激化點燃觀眾觀影的情緒。

麥可的音樂可以分成「背景」和「心聲」兩個部分,「背景」音樂主要是指女主角艾達做為一位鋼琴師所彈奏出來的音樂,從她移民紐西蘭時所彈的「我的大秘密」、鋼琴搬遷時的單簧管音樂、她在情郎家裡練琴時所彈的樂章,以及她突然墜海時的旋律,都是屬於說明角色生活背景的音樂,反應的是女主角身處十八世紀中葉時所嫻熟的曲子,做為一位演奏家,她對鋼琴的狂戀,以及她在琴鍵上自然顯現的指法技藝,音樂充分說明了角色的外在環境與姿態。

至於「心聲」部分,則是從麥可.奈曼標題稱之為:「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心靈先求喜樂)的主題音樂,這段旋律電影一共出現了六次,但是有喜有悲,同樣的一段旋律卻能展現兩極化的情緒反應,音樂的縱深空間面對影像的詮釋配合時能夠呈現截然不同的情緒內涵。

首先是艾達要求黥面男人帶她重回海邊找到了被老公棄置在海邊的鋼琴時的喜悅,以及她終於在黥面男人家中重新彈琴時的喜悅,艾達不能言語,指間流瀉出的音樂卻準確傳達出了她的喜樂內心,艾達的女兒(由當時的可愛童星安娜.芭昆/Anna Paquin飾演)在海灘上聞樂翻滾的愉快身影,建構了影史上美麗動人的倩影,那是電影主題一次美麗的展現。

但是同樣主題在不同場合出現的變奏,卻也有了讓人意想不到的逆轉力量,這就是麥可.奈曼的創作妙思。

首先是艾達的先生(由山姆.奈爾/Sam Neill飾演)發現艾達有了私情,就在山林中強暴她,原本喜悅的標記,此時成了無奈的泣訴;接下來是先生一度把艾達禁足在家內,艾達於是請女兒把一只琴鍵送給黥面男人以示情緣已斷,恩情難忘,但是女兒卻把琴鍵送達先生手中,狂憤嫉妒的先生一時血氣衝頭,就踩著快板的主題樂章急奔下山,找到艾達,把她押往戶外的劈木場,高舉斧頭就朝艾達手指砍了下去,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原本甜美的主題瞬間轉化成快板亂彈,意味著飄零的小花小草只能任由暴風狂雨摧折,而且斷指濺血的剎那,讓人心亂的主題旋律嚘然無聲,艾達叫不出來,連音樂都得消聲退位,引導著大家以無法言喻的緘默與錯愕,面對這場無情至極的男性暴力,然後音樂再悄悄回轉成輕聲慢板,對應跌坐在爛泥裡的艾達,觀眾清楚接受到她噬心的痛楚。

但是這麼細緻精彩的音樂創作並不是得獎的靠山,1994年奧斯卡競賽,飾演母女的荷莉.杭特和安娜.芭昆都摘下了演技獎,僅管事前呼聲很高,但是.奈曼碰上了強勁對手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他的《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 》在演奏大師帕爾曼(Isaac Perlman)的小提琴獨奏,傳達出德國人在納粹淫威下,還有辛德勒這種人敢於向猶太人伸出援手,悲天憫人的襟懷配合淒惻纏綿史詩樂章,感人肺腑,落敗後的他只好自我安慰說:「我的CD賣得比約翰威廉斯的好。事實上,《鋼琴師和她的情人》音樂已經成為麥可.奈曼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不但是他演奏會上不可缺少的曲目,一直也是電影音樂研究領域 中最佳的解讀教材。

多數的電影音樂都會走「甜美」路線,主要是因為電樂音樂搭配劇情畫面,以激化情緒或突顯衝突為主要功能。「甜美」所以觀眾比較容易聽得懂,記得住,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產生認同感,在劇情畫面和個人想像力的相互激盪下,油生化學效應。《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的幾首鋼琴曲,即使單獨聆賞,也屬於是捉得住凡夫俗子耳朵的暢銷音樂,關鍵就在於麥可緊緊掌握住「中庸」和「通俗」的趣味,再從中滴加了個人才氣,從此就成為世人珍愛難忘的音樂瑰寶了。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Amy C 2008-02-11 06:04:10

This is a very touching movie, I saw it long time ago.
recently, I recalled it in my music article--> The water Is wide.
Love Story is never endless.......

Many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版主回應
寫文章,
其實都是先求自己快樂,
看文章,
能夠讓朋友開心,
又是另一層快樂,
多好。
有空請常來玩。
2008-02-11 13:18:16
Andy Chen 2008-02-10 04:49:28

拍攝《The Piano》的那個黑色沙灘就在離奧克蘭 40 分鐘車程的 Kerikeri,常年海風不斷,適合衝浪。 可因為設施不如鄰近另一個海灘的關係,雖然偶有衝浪者光臨,但是總為數不多,又長又深廣的沙灘,有時一個人也沒有,帶點蕭瑟與冷清。 但對《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的喜愛者來說,卻是進行一場感念巡禮的好去處。

學長,有空再來紐西蘭走走吧。 相較於為數眾多、泰半已商業化的「魔戒景點」,這是一個會給人另類心情的電影景點。 因為它正恰恰好符合《The Piano》的色調與氣氛。

版主回應
我去過一趟紐西蘭,
對奧克蘭有過美麗印像,
他年如有空,
自當舊地重遊,
兼及其他勝景了。
2008-02-10 13: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