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03 01:10:22藍色俄羅斯

0202羅浮宮謎情:畫中有畫

春節假期前看到《羅浮宮謎情》,覺得金豬年的觀影歷程能以這部作品作為壓軸驚歎,實在是美麗至極的句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62年,福建漳州人郭錫瑠興建完成了從新店大坪林鑿穿拳山,流經今日台北市新生南路及新生北路後入劍潭的瑠公圳,然後在1933年被日本人整治為「特一號排水溝」,1972年水被台北市政府改為水泥箱涵,從此加蓋埋在台北市地下,年輕人早已不知瑠公圳之名,更別想見瑠公圳貫穿台北的昔日風情了。

看不見,並不代表不存在;不知情,亦不意味著瑠公圳的水流就不再流過台北市,就像人有皮相和心相,外人看得見的是皮囊,猜不透的則是起伏在皮囊下的心思,皮相看似默然,內心卻可能澎湃洶湧,被皮相所惑,就未必能參透真實,法國導演羅宏.德.巴提拉(Laurent de Bartillat)自編自導的《羅浮宮謎情(Ce que mes yeux ont vu)》其實就像是瑠公圳的法國傳奇版。

《羅浮宮謎情》從頭到尾玩的就是皮相與心相的雙重岐異性格,不但畫中有畫,而且話中亦有話。

電影描寫女星希薇.泰絲特(Sylvie Testud)飾演的露西平常在影印店工作,卻也專心攻讀藝術史,專研十八世紀法國著名「雅宴畫家」華鐸(Jean-Antoine Watteau)的畫作,但是她的指導教授杜薩(由老牌影星尚皮耶.馬里勒 (Jean Pierre Marielle飾演)卻一直質疑也阻擾她的研究方向;同時,露西則被窗外廣場上的一位既聾又啞的街頭表演藝術家文森給迷住了,在文森的手勢動作引領下,露西赫然發現車水馬龍的馬路下方其實藏有一條十九世紀就興築的Bievre河道,當然,她也就在這樣的生命啟示錄中,透過掃瞄華鐸名畫的過程揭露了華鐸的創作與愛情私密。

《羅浮宮謎情》的噱頭是類似《達文西密碼》的名畫解碼工程,杜薩教授分析華鐸名畫「丑角吉爾」的細部圖解和分析解說,就是一門極有趣味的藝術賞析入門課,但是人生皆有外表和底層兩面的主題論述才是電影主題,也才是露西鍥而不捨,終能突破瓶頸的生命啟示錄。

表裡雙重性的象徵在電影中可以說是無所不在的,露西的父親死於山難,屍體被雪埋,一直無人尋獲,死了沒死?雪埋下藏了多少無人能解的秘密?母親是劇場紅伶,上戲冷酷,下戲熱情,對女兒淡漠,卻對情人火熱;文森上妝前總要灑上白粉,再用油彩遮住自己真實面目,他既聾又啞,無法與外界溝通,又象徵了凡人對藝術品的賞析理解總是隔了一大層,只能揣想,無法真正理解他的心意與創意;杜薩教授用嚴峻來挫折學生,用傲慢來掩飾自己不能跨越解決的謎團,不也就像華鐸把自己愛慕女伶的挫敗情思,淹沒進自己的畫作之中嗎?

雙重岐異的生命元素在《羅浮宮謎情》中一再浮現,就有如多種樂器同時在該釋著同一段樂譜,共鳴音頻或許高低起伏,樂器聲響或許粗雅不一,鳴奏時間或許參差不齊,卻能夠交響共振出一段精彩的主題共鳴,在華鐸畫作的油墨底層找出隱藏在畫筆下的畫家心靈與情思。

羅宏.德.巴提拉是藝術研究所畢業的美術愛好者,花了九年的時間才完成《羅浮宮謎情》劇本,一方面是因為他深諳古典畫作的趣味,懂得利用現代科技來完成名畫解碼的工程,另一方面則是他掌握住主題精髓,拍出了「畫中有畫」的畫壇傳奇。

多數人面對《羅浮宮謎情》中科技解開古畫謎團的場景時,必然會對羅宏.德.巴提拉虎虎生風,活靈活現的藝術解碼技巧歎為觀止,這也堪稱是他這位藝術史學生最精彩傲人的碩士論文了,但是他懂得套用人生的表裡雙元論創造「畫中有畫」的戲劇魅力,則是更高明的博士論文了。

有傳奇,有哲理,有愛情,還有偏執,《羅浮宮謎情》的多重岐異魅力,提供了一個與觀眾鬥智的理性與感性空間。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派大星* 2008-02-05 12:29:49

你可以去當廣告宣傳的= =


害我很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