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8 10:42:02藍色俄羅斯

0525畢業生:惡水大橋緣

老友相逢,總是開心,老歌重聞,亦有同樣功能。

在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因為付不出房租,這對父子流落街頭時,舉目無親,無人可以伸出援手的時候,空氣中傳來了一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音樂「惡水上的大橋(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歌詞緩緩唱著:

「When you’re weary, feeling small 當你憂愁,覺得卑微
When tears are in your eyes,    當眼淚已湧現
I will dry them all        我會抹乾它 
I’m on your side         我站在你身旁
When times get rough       一旦流年不利 
And friends just can’t be found   朋友避走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我願平躺而下
I will lay me down       做那惡水中的大橋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我願平躺而下
I will lay me down       做那惡水中的大橋

When you’re down and out   當你挫敗失利
When you’re on the street    當你流落街頭
When evening falls so hard   當黑夜快速降臨
I will comfort you       我會來安慰你
I’ll take your part       和你並肩作戰
When darkness comes     當黑夜來臨
And pain is all around     渾身是傷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我願平躺而下
I will lay me down       做那惡水中的大橋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我願平躺而下
I will lay me down       做那惡水中的大橋…」

緩慢的旋律唱出了風雨飄搖中孤單落寞的靈魂,但也說出了堅定的友情信念,從1969年問世以來,就是最著名的療傷情歌,用在《當幸福來敲門》做心情襯底歌曲,是太白話般的處理,但是很貼切地傳達出男主角父子渴望有人協助的心情。
多年不曾再聽見「惡水上的大橋」了,重逢,卻是在電影院中,自然就會想起演唱這首歌的「賽門和葛芬柯(Simon and Garfunkel)」,自然也忘不了他們和電影結緣的那段青春歲月。

「賽門和葛芬柯」二重唱是美國流行音樂史上的傳奇團體,關鍵人物就是在新澤西出生,在紐約長大的美國名歌手保羅.賽門(Paul Simon)。他從小就有唱歌天賦,父親為了獎勵他,特地花了二十五塊美金替他買了一把木吉他,可是保羅賽門愛聽的搖滾歌曲,卻被父親斥為是垃圾,他所創作的歌曲更被父親笑為浪費時間的作品,氣得保羅一度發誓不再唱歌給老爸聽。

熱愛音樂的保羅於是把自己關在浴室裡反複演唱自己心愛的歌曲,他最喜歡聽著聲音在貼滿瓷磚的牆上迴蕩的迴旋感覺,不需要燈光,不需要聽眾,只要他獨自一個人陪著心愛的吉他就夠了,於是他寫出了後來膾炙人口的「沈默之聲(Sound of Silence)」,青春落寞,無人能解的心情就像歌詞中所說的:「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 ‘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哈囉,黑暗啊,我的老朋友,我又來找你談天了……),完全寫出了一位失意的自閉青年,暗室獨對的青春獨白。

1957年,保羅.賽門和他同住在紐約的鄰居及中小學同學阿特.葛芬柯(Art Garfunkel)合組成了一個名叫「湯姆和傑利(Tom and Jerry)」唱了一些自己創作的歌曲,並沒有獲得太多注意,一度拆夥。1964年,兩人再度合作,組成了「賽門和葛芬柯」的二重唱團體,灌錄了第一張唱片「星期三凌晨三點(Wednesday Morning 3 a.m)」,雖然兩人都是會唱歌又會作曲的音樂才子,和聲又美,但是他們的曲風質樸,往往就是一把吉他,兩副嗓子對唱的素樸演唱,並沒有得到太多人的注意,保羅一度跑到英國去散心流浪,學到了許多民謠音樂的風情。

他們第一張唱片「星期三凌晨三點」的製作人Tom Wilson後來聽到了保羅所寫的這首「沈默之聲」,他認為該曲訴求的意境極美,應該可以打動不少大學生,因為美國境內的大學校園有不少大學生,負笈他鄉,心靈孤寂,對於描寫孤單心情的優美歌曲很有共鳴,他認為事有可為,於是就利用民歌手鮑布狄倫樂團的錄音空檔,重新拿著原曲母帶加錄了有電吉他和鼓聲等重新編曲版本。

果然,這首重新編曲整理之後的「沈默之聲」一鳴驚人,當時,保羅賽門正在英國流浪,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舊作換穿新衣之後,已經登上了告示牌排行榜,而且在短短的三個星期之內,就登上了冠軍寶座,號稱是當年最愛歡迎的校園民歌。

1967年,正在籌拍《畢業生(The Graduate)》的麥克.尼柯斯(Mike Nichols),渴望能找到一種音樂來表達大學生的迷惘和失落感,一聽到「沈默之聲」時,當下就決定要請「賽門和葛芬柯」創作電影音樂。

保羅.賽門那時根本不懂電影音樂是怎麼回事,也沒有細談創作重點,很快就簽約,但是「賽門和葛芬柯」很紅,各地的邀約演唱不斷,他和亞特.葛芬科每天都巡迴全美各地演唱,根本沒機會來細想電影音樂的細節,等到電影都已經拍完,進入後製剪輯時,導演手上有的音樂還是只有「沈默之聲」和「史卡波羅博覽會」等幾首保羅.賽門早期寫就的歌曲,雖然清冷孤寂的音樂調性,適合電影中男主角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飾演的畢業生班傑明種茫然心境,可以穿插在不少影像空間中,但是做為整部電影仰賴的電影音樂而言,只靠兩首歌的素材還是太薄弱了,於是麥克下了最後通碟,要求「賽門和葛芬柯」履約,交出電影需要的新音樂。

保羅.賽門臨時趕出來的音樂,都被麥克打了回票,大家情緒都很不好,就在一籌莫展之際,亞特.葛芬科突然說:「我們還有一首『羅賓遜太太』,要不要試試看?」「什麼?還有一首『羅賓遜太太』?為什麼我都不知道?」麥克好像被閃電擊中一般,急得跳了起來。

《畢業生》中那位引誘朋友兒子上床的急色女人就叫做羅賓遜太太,麥可本來要找素以良家婦女形象著稱的桃樂絲.黛(Doris Day)擔綱,但是桃樂絲.黛不肯,只好另找安妮.班克勞馥(Anne Bancroft )接棒。麥克正在煩惱該怎麼突出這位前衛的色欲女士角色時,一聽有一首『羅賓遜太太』,當然備感興奮,當場要保羅.賽門和亞特.葛芬科唱給他聽。


保羅和亞特並不是故意暗槓這首『羅賓遜太太』,而是保羅試圖在歌詞裡把美國人曾經最愛的棒球偶像狄馬喬,退休後就備受泠落的境況寫進歌詞時,以探討美國人的生活價值觀一直在變化的文化情貌,歌名原本叫做「羅斯福太太」,但是羅斯福的發音比較嘶啞,而且舌頭捲動得比較多,不像羅賓遜那樣響亮順口,於是亞特就建議把「羅斯福」改成「羅賓遜」,但是歌名才改好,曲詞都還沒有最後定案,所以才遲遲沒有秀給導演聽。

由於『羅賓遜太太』實在太巧合了,加上電影公映在即,根本不可能另外發展音樂,於是請編曲家大衛.葛魯辛(David Grushin)參酌「賽門和葛芬柯」的歌曲音符寫下一些背景音樂,其他就以「賽門和葛芬柯」的「沈默之聲」、「史卡波羅博覽會」和「羅賓遜太太」等歌穿插在電影中。

或許就是因為麥克.尼柯斯早聽爛了「賽門和葛芬柯」的音樂,電影節奏與音樂搭配得天衣無縫,甚至原本是保羅.賽門自己關在浴室裡的獨白心聲轉化到銀幕上時,都變成了男主角達斯汀.霍夫曼的青春獨語,共鳴迴響非常大,不但電影高居賣座榜首,連原聲帶也連續霸佔了流行榜冠軍九個星期,締造了六0年代電影與音樂「聯姻」的轟動紀錄。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