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2 21:01:15藍色俄羅斯

0501練習曲:台灣青春筆記

攝影師陳懷恩出任導演執導的第一部長片《練習曲》,運用了風景、歷史、地理、人文和音樂五項元素,組成了台灣人的原鄉夢。

看《練習曲》時,我的心中不時浮想起描寫CHE GAVARA青年時光的《摩托車日記》。

1952年,還是大學生的CHE GAVARA騎著摩托車橫貫了安地斯山,認識了南美洲各國的風土民情,同樣也見証了生活困苦的實況,立志要把一輩子的熱情奉獻給中南美洲土地上的人民;2007年的台灣電影《練習曲》則詮釋失聰青年東明相(同樣也是一位大學生)騎著單車從高雄出發,以七天時間環繞了台灣一圈,見証了台灣的美麗,民情、地理、歷史和親情…看完電影,歡喜和歎息是必然同時夾雜的情感。

《練習曲》是一部非常台灣的電影,也是一部試圖重新發現台灣的電影;《練習曲》是一部非常「詩情」、非常「人文」的電影,也是一部非常「政治」的電影;陳懷恩採取公路電影的模式,讓東明相七天環島之旅的開悟與成長,伴隨著美到讓人驚聲尖叫的台灣風景,以及一位接一位的旅人故事,書寫下一位台灣囡仔對這塊土地的歷史記憶與淳樸民風的感恩。

攝影師出身的陳懷恩首先交出了一張「我愛台灣」的影像成績單,從東台灣、北台灣到西台灣,他的選景及取鏡,反映著一位攝影師長期關注台灣的熱情與獨具隻眼,每一副如詩如夢的美麗山海,不但足以讓台灣人驚豔,更足以讓人油生「按影索驥」的遊歷之情,視覺上,陳懷恩提供了一次精彩飽滿的饗宴。

聽覺上,陳懷恩更有野心,自然采風的實地收音不在話下,更精彩的則是配樂和選樂雙線並進。配樂上,李欣芸用吉他打奏的主題樂章準確呼應了青春流浪與探險的電影主題,在既成音樂的選樂內容中,他搭配了吉普賽音樂、日文的「莎韻之歌」、美國人的「山腰上的家」和胡德夫的「太平洋的風」……等,穿插在各個故事橋段之中,親切,讓人立刻就能跟著哼唱,成了這些選樂的共同特質。不管是人聲清唱、三弦慢撥或者吉他快彈,《練習曲》的音樂處理真的達到了「風」的功能:讓情緒起飛,讓意興耑飛,顯然,熟悉廣告片操作模式的陳懷恩,成功移植了商業短片的情緒感染元素與手法,一切就像電影的廣告詞不停地論述著:「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這是一句簡潔有力的catch word,煽情,卻又簡單明白到讓人琅琅上口。

視覺和聽覺上的優異操作之後,《練習曲》面對的最大考驗是人。

《練習曲》的客串演員陣容其實相當堅強,從知名的鄧安寧、Saya、K One達倫、李永豐、許效舜、楊麗音、吳念真、洪流、高明偉、黃建和到胡德夫,到默默無名,卻有真實生活力道的離婚媽媽、立陶宛女郎、雕刻爺爺等,戲份多少不重要,恰如其分,自然就有味道,雖然難免因為多數人都因為演得太過用力,讓他們的對白太過鮮明地成為傳達導演創意的傳聲筒,但是人人有戲,個個有味,卻是不爭的事實,因而使得每一段旅程都有了醇厚的人間感情。

最重要的人物當然是聽障青年東明相。他的笑容、酒渦和體格,確實有偶像明星的架式與魅力,但是真實的聽障與他有些大舌頭,發音不夠標準的口條,無法以傳統的對話方式與周遭人士互動,卻也構成了本片最重要的論述:一個不一樣的人物,來看一個不一樣的台灣。

《練習曲》中每位出現在東明相身旁的人物,都以不同的視野與記憶訴說著台灣的歷史、生態與人文,有懷舊(例如莎韻之鐘)、有歎息(例如採集海風聲浪的老師,卻要壯年退休)、有批判(例如消波塊的台灣粽子)、有感恩(例如臥拜媽祖神轎求家人平安)、有豪情(騎單車登高山征世界)、亦有期許(例如「天地一沙鷗」的課文),具體實踐了陳懷恩跨越族群、超越地域的創作態度,但是也因為他在抒情的影像風格外,採取了夾議夾敘的論述風格,而使得全片的政治意向更加明白(這裡所謂的「政治」無關政黨,亦無關意識形態),「政治」是眾人之事,台灣政客早已污染了政治與人心,《練習曲》試圖還原的是台灣眾生對於台灣土地的認同與呼喊。

有機會,就讓我們隨著《練習曲》的足跡重新認識台灣吧,很多人看完《練習曲》都有這樣的祈願,從感動到行動,這也是陳懷恩透過《練習曲》回報台灣母親的一次美麗書寫。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Deep 2007-05-24 16:38:05

當然「練習曲」勉強可算是國片的佳作了,但,我並非先入為主地認定舞台劇演員在練習曲該有什麼樣的表現,因為去電影院看這部片之前就知道有這些演員了,我只是很實際去體驗整體劇情的結構。你發現了嗎?楊麗音在學校錄海風蟲鳴的橋段是很假的,因為主角是聽障者,聽障者睡覺會戴著助聽器入眠而聽到窗外的異狀嗎?當然還有其他的橋段也顯得很不相容,所以我才會覺得整部片有太多的矯揉,當然,或許陳懷恩初次執導,太想一次表達太多道理在裡面,我覺得這是國片的通病,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該支持國片,並唾棄打著愛台灣卻吸乾台灣的政客的,我也很謝謝你的觀點,畢竟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及過去的經驗都會影響觀影的感想及感動的。

版主回應
哇,你的觀察真細緻,
我都沒有察覺學校戲這一點呢,佩服。
2007-05-29 23:00:59
木迪 2007-05-22 15:56:00

我看完《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竟然沒什麼感覺,因為對南美洲的歷史不熟悉,所以完全無法感動我,也說不上它到底是不是一部好電影,這大概與我看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有得拼了。
至於《練習曲》就是一部最貼近台灣土地的劇碼,其中鄧安寧的部份,我確實覺得有些造作,不過舞台劇演員很over的表演方式,這我倒看不出來,也許Deep覺得他們都是一群戲精,所以先入為主覺得他們很over,不過我這個平凡的影迷看完,倒是很感動,我覺得應該讓政客們看看陳懷恩怎樣利用影片來愛台灣。

版主回應
《練習曲》的確有讓台灣人感動的橋段與力量,但是也有誇張失控的地方。
就戲論戲是評論的精義,
感動則是感受的層次,
可以並存的。
2007-05-29 22:59:46
Deep 2007-05-22 11:24:34

我也是因為廣告的一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而去看「練習曲─單車環島日誌」的,但我的觀影感想與你有些落差,說實在我覺得挺失望的,比照切.格瓦那的「摩托車日記」以及國外的諸多公路電影,台灣的「練習曲
」有太多刻意的匠氣在裡面,失去公路電影應該有的原味。以前看這類型的電影,內容多半是主角為了尋找自我所作的逃離,旅程本身即是目的
,沿途所遭遇的人事物都是意外與驚奇。但,「
練習曲」太想將一些哲理放在裡面,失去公路電影該有的自由與奔放…還有職業演員(尤其是舞台劇演員太over的表演方式)與非職業演員的落差,使得整部電影除了影像之美外,盡是一些矯揉造作的橋段…

版主回應
我在愛樂電台做介紹時,也是用《摩托車日記》的音樂來搭配。 2007-05-29 22: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