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5 21:17:46藍色俄羅斯
20061115:人生如殘局
古龍的小說「天涯明月刀」中,描寫男主角傅紅雪去挑戰對手公子羽時,要連闖書、畫、琴、棋、劍五關,這五關拍成電影就是莫大噱頭,楚原導演拍成《天涯明月刀》最讓我好奇的,也最失望的就是這棋陣。
象棋中的棋子無非就是車馬炮仕相卒,一切都以保帥奪將為爭勝目的,《天涯明月刀》的棋陣就是要將我殺手當成棋子,有人只能像步兵直攻,有人卻能像砲兵空擊,還有重裝甲的車與馬高速衝前來厮殺,讀小說時,這等場面何等壯觀,拍成電影是不是有一樣的震撼呢?
答案是沒有。楚原導演在他的回憶錄中特別提到當年他把棋陣的構想說給長官聽時,邵氏公司的製片主管卻嫌不是每個人都懂象棋,把車馬炮轉換成武打場面的設計太複雜了,最後只同意楚原在地上用石灰畫出一個大棋盤,狄龍飾演的傅紅雪必需走進棋陣打敗車馬炮,才能過關。因為場面寒酸,攻效就不彰,小說的想像世界全都毀在點到為止的影像設計上,只能以可惜來形容,如今,有了電腦動畫的能力,如果有人重拍棋陣,也許會是另外一種立體奇觀了。
同樣是象棋的電影,徐克的《棋王》把最後的大陸「棋王」王一生(梁家輝飾演)的一對多的棋王大賽拍成了武俠電影「華山論劍」的奇觀,屬於江湖奇俠決戰群雄的英雄傳奇,但是棋王的棋路到底有多厲害,鍾阿城的小說沒寫,電影自然也沒拍,只要擺出陣勢,再找一個老棋士趕赴棋賽現象來致意,就完成了王一生終於可以向母親交代的人生大願了。
棋難拍,同樣地,撲克牌和麻將也難拍。香港人拍了那麼多《睹神》、《賭聖》和《賭俠》的賭片,坦白說,都只是虛張聲勢,故布疑陣,少有難解棋局或牌局的神來一筆,也就是熱鬧有餘,但是精彩不足,大家都只會拿棋牌做包裝,很難從棋牌上切入議題,真正的做出一點文章。
中國大陸導演田壯壯的新作《吳清源》,其實也有同樣的問題。
象棋中的棋子無非就是車馬炮仕相卒,一切都以保帥奪將為爭勝目的,《天涯明月刀》的棋陣就是要將我殺手當成棋子,有人只能像步兵直攻,有人卻能像砲兵空擊,還有重裝甲的車與馬高速衝前來厮殺,讀小說時,這等場面何等壯觀,拍成電影是不是有一樣的震撼呢?
答案是沒有。楚原導演在他的回憶錄中特別提到當年他把棋陣的構想說給長官聽時,邵氏公司的製片主管卻嫌不是每個人都懂象棋,把車馬炮轉換成武打場面的設計太複雜了,最後只同意楚原在地上用石灰畫出一個大棋盤,狄龍飾演的傅紅雪必需走進棋陣打敗車馬炮,才能過關。因為場面寒酸,攻效就不彰,小說的想像世界全都毀在點到為止的影像設計上,只能以可惜來形容,如今,有了電腦動畫的能力,如果有人重拍棋陣,也許會是另外一種立體奇觀了。
同樣是象棋的電影,徐克的《棋王》把最後的大陸「棋王」王一生(梁家輝飾演)的一對多的棋王大賽拍成了武俠電影「華山論劍」的奇觀,屬於江湖奇俠決戰群雄的英雄傳奇,但是棋王的棋路到底有多厲害,鍾阿城的小說沒寫,電影自然也沒拍,只要擺出陣勢,再找一個老棋士趕赴棋賽現象來致意,就完成了王一生終於可以向母親交代的人生大願了。
棋難拍,同樣地,撲克牌和麻將也難拍。香港人拍了那麼多《睹神》、《賭聖》和《賭俠》的賭片,坦白說,都只是虛張聲勢,故布疑陣,少有難解棋局或牌局的神來一筆,也就是熱鬧有餘,但是精彩不足,大家都只會拿棋牌做包裝,很難從棋牌上切入議題,真正的做出一點文章。
中國大陸導演田壯壯的新作《吳清源》,其實也有同樣的問題。
《吳清源》其實是部傳記電影,人多過棋,但是吳清源一生的志業都在圍棋中,不談棋,就看不出吳清源的成就,然而圍棋不是人人能懂,只談勝負,格局就小,奢談棋藝,又太像人生哲理的教科書,對多數觀眾而言,恐怕又太過沈重了。
會寫文章的人都知道「悟透棋道,也可悟出人生之道」,問題就在於這句話到底要怎麼表現,才會有趣,才不像說教。
根據棋壇文獻敘述,吳清源的圍棋成就在於「1933年與與本因坊秀哉名人進行了著名的『三三、星、天元』對局」,以及「在1939年陸續與木谷實等高段者進行『升降十番棋』大戰,結果都將對方打至降級,稱雄日本棋壇數十年,日本棋壇稱之為『昭和棋聖』」,要拍吳清源的傳記電影,不能不談這兩件風光往事,問題在於怎麼談?
田壯壯和編劇鍾阿城的選擇是輕輕帶過。例如,「三三、星、天元」對局到底有多神奇?有多震撼?不是棋迷的人如何神往?棋迷又如何感受到破天荒的神奇佈局?向觀眾解說「三三、星、天元」的奧秘,或許有人會嫌太白,太瑣碎,但是庸俗如我,卻是深切渴望有人能三言兩語就直擊要害,帶領入門,從棋局歷史中窺見棋聖功力。這不就是《吳清源》在娛樂中教育觀眾的機會嗎?
棋史上盛讚吳清原的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諧」,追求一種淡泊名利、純粹求道的圍棋精神,電影中也特別強調「真理」和「棋奕」是他一生追求的兩件事,然而,要做昭和棋聖不只是棋藝高明就夠了,他還必需打遍日本無敵手,才會贏得日本人敬重,才會使得日本棋士認為他缺席的本因坊就毫無光采了,但是生於動亂中國的吳清源,要在日本生存定居,贏是必要條件,因為,只有贏,日本人才敬重他,才禮遇他,才會誘他入籍日本,棋盤是另一種戰場,鬥志和人格同樣也在拚搏,有人因而盛讚吳清源「是用一個人的戰鬥在詮釋著一個民族的抗爭」!
然而,田壯壯卻不願陷在俗世的棋盤戰爭中,電影中,張震飾演的吳清源只是一盤棋接一盤地下著,對手流鼻血倒地了,他卻視而未見地繼續思索著他的下一步,這樣的癡,對照著追求自然與和諧的「平常心」,也許是事實的重現,卻模糊了主題,很難洞悉吳清源的棋藝哲理。
會寫文章的人都知道「悟透棋道,也可悟出人生之道」,問題就在於這句話到底要怎麼表現,才會有趣,才不像說教。
根據棋壇文獻敘述,吳清源的圍棋成就在於「1933年與與本因坊秀哉名人進行了著名的『三三、星、天元』對局」,以及「在1939年陸續與木谷實等高段者進行『升降十番棋』大戰,結果都將對方打至降級,稱雄日本棋壇數十年,日本棋壇稱之為『昭和棋聖』」,要拍吳清源的傳記電影,不能不談這兩件風光往事,問題在於怎麼談?
田壯壯和編劇鍾阿城的選擇是輕輕帶過。例如,「三三、星、天元」對局到底有多神奇?有多震撼?不是棋迷的人如何神往?棋迷又如何感受到破天荒的神奇佈局?向觀眾解說「三三、星、天元」的奧秘,或許有人會嫌太白,太瑣碎,但是庸俗如我,卻是深切渴望有人能三言兩語就直擊要害,帶領入門,從棋局歷史中窺見棋聖功力。這不就是《吳清源》在娛樂中教育觀眾的機會嗎?
棋史上盛讚吳清原的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諧」,追求一種淡泊名利、純粹求道的圍棋精神,電影中也特別強調「真理」和「棋奕」是他一生追求的兩件事,然而,要做昭和棋聖不只是棋藝高明就夠了,他還必需打遍日本無敵手,才會贏得日本人敬重,才會使得日本棋士認為他缺席的本因坊就毫無光采了,但是生於動亂中國的吳清源,要在日本生存定居,贏是必要條件,因為,只有贏,日本人才敬重他,才禮遇他,才會誘他入籍日本,棋盤是另一種戰場,鬥志和人格同樣也在拚搏,有人因而盛讚吳清源「是用一個人的戰鬥在詮釋著一個民族的抗爭」!
然而,田壯壯卻不願陷在俗世的棋盤戰爭中,電影中,張震飾演的吳清源只是一盤棋接一盤地下著,對手流鼻血倒地了,他卻視而未見地繼續思索著他的下一步,這樣的癡,對照著追求自然與和諧的「平常心」,也許是事實的重現,卻模糊了主題,很難洞悉吳清源的棋藝哲理。
其次,《吳清源》中有更多的篇幅描寫著吳清源在亂世中追求宗教心靈的滿足,不但娶中原和子為妻的前提是對方也有濃厚的宗教信仰,夫婦倆才會在飢寒交迫的亂世中,那麼淡泊地安適度日,所以先後加入了如「红 會」、「篁道大教」和「璽宇教」等新興宗教,也曾矢志追隨教長,做出一些如今看起來真是愚昧信徒的行徑……這些人生章節,都是吳清源生命中的一些過場,在電影的篩檢和剪裁下,卻成了想要從電影創作中了解吳清源人生精髓的凡夫俗子勉強搜集到的斷簡殘篇,怎麼樣也拼湊不出吳清源的面貌。
張震的表演非常認真,只可惜導演的觀點搖擺,完全看不到重點,也看不到趣味。看完《吳清源》,我對於吳清源的認識其實還是一團模糊,只能一面嚷著:「棋可棋,非常棋;人可人,非常人!」然後,找找吳清源的自傳來看吧,電影不能說完人的一生,不能點出人生精髓,觀眾只好自力救濟了。
張震的表演非常認真,只可惜導演的觀點搖擺,完全看不到重點,也看不到趣味。看完《吳清源》,我對於吳清源的認識其實還是一團模糊,只能一面嚷著:「棋可棋,非常棋;人可人,非常人!」然後,找找吳清源的自傳來看吧,電影不能說完人的一生,不能點出人生精髓,觀眾只好自力救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