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1 22:44:58藍色俄羅斯

20061111:琴謎變奏曲

好電影總能讓觀眾得到一點生命啟示錄,法國導演丹尼斯.德古 (Denis Dercourt)的新作《琴謎變奏曲(The page Turner)》中給所有從事評審工作的人都做了嚴重的告誡啟示:要認真,不能打混,你的一時疏忽,可能就對別人造成一輩子的遺憾。

就像許多的金馬獎評審一樣,他們的職責與工作不過是看看電影,投投票,選出一些優秀的工作者而已,為什麼每年的評選結果出來總是會被電影工作者反彈訐譙呢?美學標準容或人盡不同,評審的粗率發言,正好反應出他們的傲慢、短視及偏見,這才是引發爭議的關鍵所在。

《琴謎變奏曲》其實就是一部仇恨變奏曲,電影詮釋的仇恨種子與花苞毒果,無非就是人心難測下的仇恨突變傳奇。

曾經在2005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作品《孩子》中有亮眼表現的女星黛博拉.馮索 (Déborah François)這回在《琴謎變奏曲》中飾演一位醉心彈琴的孩子,卻在鋼琴比賽中鎩羽而歸,把一切仇恨都歸咎於評審,多年後終於復仇成功。

黛博拉.馮索飾演的米蘭妮是一位肉販的女兒,電影一開始就是幼年時期的她,以華麗流動的手指在黑白鍵上飛舞,同時,她的父親也在鋼琴聲中熟練自如地切割著肉品,這不是莊子在「養生主」一文中所說的「庖丁解牛」意境,只是一位肉販培養出一位有藝術氣質的女兒,夫婦倆都以女兒為榮,女兒第二天就要去參加音樂考試了,父親沒有給任何壓力,只要女兒彈得開心就好。

但是,對10歲的梅蘭妮來說,音樂就是她的一切,音樂應該能夠改善她們家庭狀況,所以半夜睡不著,繼續起來彈練,父親聞樂而起,看到焦燥的女兒,還是慈祥地相伴。

緊張,意味著梅蘭妮非常在意比賽結果;陪伴,代表著父母親只能體諒,卻無法分勞的事實。

第二天的音樂賽會中,幾位評審中有一位是當紅的鋼琴家Ariane(由法國女星Catherine Frot飾演),樂迷看到名家現身就想要她簽名,但是她婉拒了,等到梅蘭妮彈奏的時候,Ariane的秘書卻悄悄溜了進來,要Ariane在玉照上簽名,這段意外插曲,讓梅蘭妮分了神,Ariane如果簽了名,就代表她根本沒有專心在聽她彈琴,於是她心亂了,琴也亂了,好手變成了錯手,大好的前程就在當下畫下了休止符。

不過是一場音樂比賽,大人評審有誰真正在乎過小朋友的心情呢?Ariane的草率與粗枝大葉,其實屢見不鮮,只是每個生命的節奏與際遇各不相同,梅蘭妮自我期許得高,失望就更深,她對Ariane的恨就植根在那天賽會上,黯然走出會場時,她順手把另一位正在練琴的孩子的琴蓋猛然翻蓋上,如果壓到了手,那位孩子的手指,和後續的琴藝人生,相信也就全毀了。一個小小的動作,讓觀眾看到了梅蘭妮的恨。

梅蘭妮從此封琴,從此不再彈琴,她的怨恨與心傷,只有她自己才能明白。

多年後,梅蘭妮與Ariane再度相會,梅蘭妮成為幹練的法律系實習生,Ariane則因為發生過車禍,信心嚴重不足,卻又急著和三重奏樂團東山再起,梅蘭妮的音樂能力、細心靈巧及青春氣息,讓Ariane找到了一種依靠的慰藉力量,逐步把技藝和愛情的關注都轉向了梅蘭妮,然而,梅蘭妮卻成了工於算計的復仇女神,就在巧妙地收放之間,她掌握了Ariane的心神,卻也在關鍵時刻下了毒手。

梅蘭妮不算是面善心惡的蛇蠍美人,她不算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她只因為童年時受到不良待遇,讓她含恨改變人生道路,才會陰錯陽差找到復仇的機會,她的手段是毒辣的,算計是猥褻污穢的,行徑讓人氣憤,但是細究仇恨源頭,Ariane不才是那位不知情的仇恨播種者嗎?她也許是無心的,她沒有料到梅蘭妮會這麼在乎她,不明白恨的種子會根深蒂固到如此……人和人之間的仇恨到底有多深呢?真正的仇恨就如兩國交戰一樣,一旦開火,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總要見血光,總要見人命。

如果一切只是因為一位不負責任的評審,你是同情起梅蘭妮?還是Ariane?誰才是無辜的受害者?生命如果是一盤又一盤的棋局,梅蘭妮輸了第一盤,Ariane輸了第二盤,然而誰又是最後的勝利者呢?恨,只有讓人生的怨懟輪迴翻轉,梅蘭妮不會更快樂,反而看到了自己心中的邪念;Ariane也不會明白自己的一時大意,為何要賠上一生的幸福?她也不會開悟,暈倒成為她最後的選擇與姿態。

沒有喜悅,也沒有開悟的人生,剩下的只有煎熬和歎息,《琴謎變奏曲》因而成為一記生命重鎚,讓觀眾急著去思考仇恨的出口到底在那裡?莎士比亞試圖從「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告訴世人:「怨恨傷人,唯有愛才有明天。」但是世人從來不會從悲劇中得到生命啟示,只有冤冤相報的糾纏,《琴謎變奏曲》留下的就是人生如謎的一聲歎息。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