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2 21:27:41藍色俄羅斯
20051122:與世界同步
知識份子常說不要被好萊塢主宰了所有的電影思維,但是就是很少人真的把目光轉向歐洲人所辦的電影獎。
在沒有網路,很難看到外電,更沒有電視實況轉播的年代裡,追求「與世界同步」,其實是很艱難的考驗,卻是我在記者生涯裡最津津樂道的往事。
那時候,要做我的朋友,特別是居住海外的朋友,就要有不時接受我騷擾的心理準備。通常我是大量閱讀了國際電影期刊,有時候以「國際影壇快訊」的方式摘錄好萊塢之外的影壇大事,有時候則是記下主要電影獎項的頒獎日期,提前幾天就打電話給海外朋友,請他們代為收看頒獎轉播,然後再以採訪的方式了解典禮上的盛況、奧斯卡、凱薩獎、坎城影展、柏林影展和威尼斯影展都曾以這種方式進行我的「與世界同步」的採訪導報導。
雖然說,那只是二手報導,並非現場目擊,但是正因為事先做了不少功課,只要新聞配合得好,寫出的東西就不同於一般只看外電文字而翻譯成中文的外電報導。
1988年,我首度跨上了坎城影展,見識到世界之大,同時也帶回了不少第一手的新片資料,其中,一張名為歐洲電影獎的宣傳單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當年,歐洲邦聯尚未成立,歐洲各國能否組成歐盟?還在口號階段,但是電影人已經先行串連,不但成立了歐洲電影學院,而且籌辦了一個立意要與美國奧斯卡媲美的歐洲電影獎,活動地點就在西德的西柏林。
回到台北後,我立刻致電旅居柏林的朋友王曉蓉,拜託她蒐羅相關資料,三個星期後她寄來了影展的大小資料,從獎座圖片到電影獎的海報,一應俱全,讓我完整了解這個電影獎的創意始未,然後,我們相約在1988年11月27日上午,也就是頒典禮結束後三個小時左右,打電話給她,請她告訴我得獎名單和知名影人在台上的談話。
第二天,我在當時服務的聯合報影視版上寫了一篇以「本報記者藍祖蔚台北-西柏林越洋電話採訪」起頭的報導,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屆歐洲電影獎昨天凌晨在西柏林市舉行頒獎典禮,共有十八個歐洲國家的電視台同時接受西德電視台製作的現場實況轉播,約三億人觀賞了這個立意要與美國奧斯卡媲美的歐洲電影活動,波蘭電影「有關殺戮的短片」贏得最佳影片。
以法國女星伊莎貝拉雨蓓為首的七人評審團,經過熱烈討論後,產生十個競賽獎項得獎名單,另外還頒發三個終身成就獎和兩個評審委員特別獎,得獎名單如下:
最佳影片(由製片人領獎):《殺人短片》(波蘭)。
最佳青年電影(由製片與導演聯合領獎):《精神崩潰邊緣的女人》(西班牙)。
最佳導演:文溫德斯(《慾望之翼》,西德)。
最佳男主角:馬克斯.范西度(《比利小英雄》,丹麥)。
最佳女主角:卡門.摩拉(《精神崩潰邊緣的女人》,西班牙)。
最佳男配角:柯特.鮑斯(Curt Bois《慾望之翼》,西德)。
最佳女配角:喬安娜.德史迪姬(Johanna Ter Steege《消失》,荷蘭)。
最佳青年演員;比利.溫尼葛德(Pelle Hvenegaard《比利小英雄》,丹麥)。
最佳劇本獎:路易.馬盧(《童年再見》,法國)。
最佳技術獎:蘇聯電影《阿錫克.柯里布ASCHIK-KERIB》的美術指導。
兩位終身成就獎得主分別為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和義大利演員馬斯楚安尼
英國導演李察.艾登保祿爵士則獲得榮耀獎。
兩位評審委員特別獎得主為:義大利導演貝托魯齊(《未代皇帝》」)和蘇聯音樂家Jurij Chanin(The Days of Eclipse)。
十七年過去了,回頭看看這份得獎名單可說是群賢畢至,從奇士勞斯基、阿莫多瓦、溫德斯、路易.馬盧到塞吉.帕拉贊諾夫(Sergej Paradshanow),歐洲精英的年度精華作品都在那場盛宴中得到應有的肯定與討論。
奇士勞斯基的《殺人短片》是我當年五月在坎城影展就先看過的電影,桂冠加身,我所寫的評介文字要到兩年後,片商引進了該片拷貝,國內影迷才能有討論焦點,你要做與世界同步的報導,就要有得不到即時共鳴的心理準備,但是後來四屆歐洲電影獎的最佳影片從《霧中風景》、《開門》、《底層生活》到《小小偷》,我都因緣際會得能在不同的影展場合先睹為快,所以也毫不客氣地就寫下適度的介紹文字,如今回想起那段急著擁抱最新影片,體會國際影壇浪潮的歲月,雖然不免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到處找片子看的倉皇感,結果卻還真是幸福的,點點滴滴都是血汗,累積了自己的電影熱情。
無可諱言,歐洲電影獎雖然號稱歐洲的奧斯卡,但是歐洲影壇實力遠不如美國好萊塢,歐洲電影獎的影響力和星光熱鬧程度也遠不如奧斯卡,台灣媒體親美疏歐是不讓人意外的決定,後來,我離開了新聞採訪火線,沒有人再像我那樣會認為台灣媒體有責任要「與世界同步」,自然也就不會那麼急著找線民報消息,或是急著看片趕特稿了,歐洲電影獎的相關訊息能夠擠上個報屁股,就算不錯了。
去年的歐洲電影獎,王家衛的《2046》得到了非歐洲電影的最佳影片,台灣媒體才彷彿找到了聚焦對象,但是焦點全在《2046》,忽略了大獎得主《愛無止盡(Head On)》和青年電影獎得主《點燃生命之海》才應該大書特書呢。
今年呢,李安的《斷背山》也入圍了同一單元,徜若正忙著替電影做宣傳的李安在那兩天也到了柏林,我們又可以斷言歐洲人還真的很喜歡李安呢,更可以斷言,屆時台灣媒體還是只會偏重《斷背山》,再度忽略了其他歐洲電影呢。
今年的歐洲電影獎會在十二月二日先舉辦一場名為「影像的音樂:歐洲電影音樂家的音樂會(THE MUSIC OF THE IMAGE - European Film Composers in Concert)」,法蘭德斯交響樂團將在Dirk Brossé的指揮下,演奏知名作曲家Bruno Coulais, Frédéric Devreese, George Fenton, Alberto Iglesias, Maurice Jarre, Zbigniev Preisner, Stephen Warbeck和Gabriel Yared的作品,因為三日的歐洲電影獎典禮上要頒發特別貢獻獎給曾以《阿拉伯的勞倫斯》、《齊瓦哥醫生》、《印度之旅》、《拒絕長大的男孩》、《危險年代》和《証人》等片的電影音樂風靡全球的法國作曲家墨希斯.賈爾(Maurice Jarre),他是喜歡電影音樂的影迷和樂迷共同敬佩的作曲家。
歐洲人用這種方式崇隆一輩子為電影奉獻的傑出藝術家,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卻完全接受不到歐洲人的活動訊息。
怎麼回事呢?怎麼辦呢?
我們繼續讓八卦報導霸佔我們的影劇版,還是有人願意接下「與世界同步」的棒子,讓台灣的讀者能看到不一樣的視野,不一樣的新聞呢?
在沒有網路,很難看到外電,更沒有電視實況轉播的年代裡,追求「與世界同步」,其實是很艱難的考驗,卻是我在記者生涯裡最津津樂道的往事。
那時候,要做我的朋友,特別是居住海外的朋友,就要有不時接受我騷擾的心理準備。通常我是大量閱讀了國際電影期刊,有時候以「國際影壇快訊」的方式摘錄好萊塢之外的影壇大事,有時候則是記下主要電影獎項的頒獎日期,提前幾天就打電話給海外朋友,請他們代為收看頒獎轉播,然後再以採訪的方式了解典禮上的盛況、奧斯卡、凱薩獎、坎城影展、柏林影展和威尼斯影展都曾以這種方式進行我的「與世界同步」的採訪導報導。
雖然說,那只是二手報導,並非現場目擊,但是正因為事先做了不少功課,只要新聞配合得好,寫出的東西就不同於一般只看外電文字而翻譯成中文的外電報導。
1988年,我首度跨上了坎城影展,見識到世界之大,同時也帶回了不少第一手的新片資料,其中,一張名為歐洲電影獎的宣傳單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當年,歐洲邦聯尚未成立,歐洲各國能否組成歐盟?還在口號階段,但是電影人已經先行串連,不但成立了歐洲電影學院,而且籌辦了一個立意要與美國奧斯卡媲美的歐洲電影獎,活動地點就在西德的西柏林。
回到台北後,我立刻致電旅居柏林的朋友王曉蓉,拜託她蒐羅相關資料,三個星期後她寄來了影展的大小資料,從獎座圖片到電影獎的海報,一應俱全,讓我完整了解這個電影獎的創意始未,然後,我們相約在1988年11月27日上午,也就是頒典禮結束後三個小時左右,打電話給她,請她告訴我得獎名單和知名影人在台上的談話。
第二天,我在當時服務的聯合報影視版上寫了一篇以「本報記者藍祖蔚台北-西柏林越洋電話採訪」起頭的報導,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屆歐洲電影獎昨天凌晨在西柏林市舉行頒獎典禮,共有十八個歐洲國家的電視台同時接受西德電視台製作的現場實況轉播,約三億人觀賞了這個立意要與美國奧斯卡媲美的歐洲電影活動,波蘭電影「有關殺戮的短片」贏得最佳影片。
以法國女星伊莎貝拉雨蓓為首的七人評審團,經過熱烈討論後,產生十個競賽獎項得獎名單,另外還頒發三個終身成就獎和兩個評審委員特別獎,得獎名單如下:
最佳影片(由製片人領獎):《殺人短片》(波蘭)。
最佳青年電影(由製片與導演聯合領獎):《精神崩潰邊緣的女人》(西班牙)。
最佳導演:文溫德斯(《慾望之翼》,西德)。
最佳男主角:馬克斯.范西度(《比利小英雄》,丹麥)。
最佳女主角:卡門.摩拉(《精神崩潰邊緣的女人》,西班牙)。
最佳男配角:柯特.鮑斯(Curt Bois《慾望之翼》,西德)。
最佳女配角:喬安娜.德史迪姬(Johanna Ter Steege《消失》,荷蘭)。
最佳青年演員;比利.溫尼葛德(Pelle Hvenegaard《比利小英雄》,丹麥)。
最佳劇本獎:路易.馬盧(《童年再見》,法國)。
最佳技術獎:蘇聯電影《阿錫克.柯里布ASCHIK-KERIB》的美術指導。
兩位終身成就獎得主分別為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和義大利演員馬斯楚安尼
英國導演李察.艾登保祿爵士則獲得榮耀獎。
兩位評審委員特別獎得主為:義大利導演貝托魯齊(《未代皇帝》」)和蘇聯音樂家Jurij Chanin(The Days of Eclipse)。
十七年過去了,回頭看看這份得獎名單可說是群賢畢至,從奇士勞斯基、阿莫多瓦、溫德斯、路易.馬盧到塞吉.帕拉贊諾夫(Sergej Paradshanow),歐洲精英的年度精華作品都在那場盛宴中得到應有的肯定與討論。
奇士勞斯基的《殺人短片》是我當年五月在坎城影展就先看過的電影,桂冠加身,我所寫的評介文字要到兩年後,片商引進了該片拷貝,國內影迷才能有討論焦點,你要做與世界同步的報導,就要有得不到即時共鳴的心理準備,但是後來四屆歐洲電影獎的最佳影片從《霧中風景》、《開門》、《底層生活》到《小小偷》,我都因緣際會得能在不同的影展場合先睹為快,所以也毫不客氣地就寫下適度的介紹文字,如今回想起那段急著擁抱最新影片,體會國際影壇浪潮的歲月,雖然不免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到處找片子看的倉皇感,結果卻還真是幸福的,點點滴滴都是血汗,累積了自己的電影熱情。
無可諱言,歐洲電影獎雖然號稱歐洲的奧斯卡,但是歐洲影壇實力遠不如美國好萊塢,歐洲電影獎的影響力和星光熱鬧程度也遠不如奧斯卡,台灣媒體親美疏歐是不讓人意外的決定,後來,我離開了新聞採訪火線,沒有人再像我那樣會認為台灣媒體有責任要「與世界同步」,自然也就不會那麼急著找線民報消息,或是急著看片趕特稿了,歐洲電影獎的相關訊息能夠擠上個報屁股,就算不錯了。
去年的歐洲電影獎,王家衛的《2046》得到了非歐洲電影的最佳影片,台灣媒體才彷彿找到了聚焦對象,但是焦點全在《2046》,忽略了大獎得主《愛無止盡(Head On)》和青年電影獎得主《點燃生命之海》才應該大書特書呢。
今年呢,李安的《斷背山》也入圍了同一單元,徜若正忙著替電影做宣傳的李安在那兩天也到了柏林,我們又可以斷言歐洲人還真的很喜歡李安呢,更可以斷言,屆時台灣媒體還是只會偏重《斷背山》,再度忽略了其他歐洲電影呢。
今年的歐洲電影獎會在十二月二日先舉辦一場名為「影像的音樂:歐洲電影音樂家的音樂會(THE MUSIC OF THE IMAGE - European Film Composers in Concert)」,法蘭德斯交響樂團將在Dirk Brossé的指揮下,演奏知名作曲家Bruno Coulais, Frédéric Devreese, George Fenton, Alberto Iglesias, Maurice Jarre, Zbigniev Preisner, Stephen Warbeck和Gabriel Yared的作品,因為三日的歐洲電影獎典禮上要頒發特別貢獻獎給曾以《阿拉伯的勞倫斯》、《齊瓦哥醫生》、《印度之旅》、《拒絕長大的男孩》、《危險年代》和《証人》等片的電影音樂風靡全球的法國作曲家墨希斯.賈爾(Maurice Jarre),他是喜歡電影音樂的影迷和樂迷共同敬佩的作曲家。
歐洲人用這種方式崇隆一輩子為電影奉獻的傑出藝術家,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卻完全接受不到歐洲人的活動訊息。
怎麼回事呢?怎麼辦呢?
我們繼續讓八卦報導霸佔我們的影劇版,還是有人願意接下「與世界同步」的棒子,讓台灣的讀者能看到不一樣的視野,不一樣的新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