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4 03:43:27藍色俄羅斯
電影筆記0203─驅魔神探
《驅魔神探:康斯坦丁》基本上是拍給三種人看的。
一種是基努.李維的影迷,許多人只要看到他就心滿意足了。
一種是漫畫迷,喜歡「Hellblazer」漫畫的人應該都會來比較史汀和基努.李維誰比較像這位驅魔探長(因為原著漫畫最初的取材範本就是史汀)。
第三種是喜歡探討正邪神學,對基督教義非常嫻熟的人,一定會對天使與魔鬼一路從創世紀打到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如數家珍。
如果你跟我一樣,都不屬於前三者,那一定要用最快樂的心情來享受這部最能執行置入性行銷概念,卻又充滿後現代顛覆意味的電影。
「菸」是《驅魔神探:康斯坦丁》中最大的笑話。
基奴.李維出場的第一次驅魔任務,他就順手把菸放置桌上,很顯然,他認為驅魔平妖是小玩意,不必太緊張,中國人一柱香的概念隱喻時間過得很好,他則是要以一根菸的時間就把魔鬼逐出一位中國女孩的身體。只是,怎麼也沒想到,群魔已經亂舞,他費了好大把勁才能降魔,大勢底定時,菸已不成菸。
做為年輕人的偶像,嗜菸加命的康斯坦丁自然是錯誤榜樣,而且如果電影分級被打入限制級,對於票房更是致命傷,於是「抽菸有害健康」的警語就不時浮現在銀幕上,而且是他因為從十六歲開始就每天抽三十支菸,把自己的肺全都給煄黑了,還得了末期肺癌,即將不久於人世。
面對主角菸不離手的現象,面對這樣公然宣稱抽菸壞處的情節安排,你可以清楚感受到製片大爺為求爭取最有力的電影分級,不擇手段,但是又不會太過噁心做作的處理方式,一方面打造主角的頹廢形象,滿足漫畫迷的心理投射,另一方面則是把所有的負面訊息都充分表露,善盡社會公民責任,要墮落,要抽菸自殺,那就是你自己的決定,就像多數人都知道不宜跟魔鬼打交道,但是連浮士德這麼碩學偉大的人都會和魔鬼簽下賣身契,凡夫俗子又有幾人能夠逃脫魔鬼的誘惑呢?製片和導演玩了一個很奸巧的遊戲。
電影中的演員菸不離手,通常都會被媒體痛批的,最有名的例子是007電影「殺人執照」(License To Kill)中就因為正派反派都是菸槍,從雪茄到香菸一點都沒少,實在會「教壞小孩」,所以在片尾字幕上,第一次出現了「香菸警語」,提醒觀眾抽菸有害健康,千萬學不得。此舉其實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不是他們不該做,而是把香菸警語放到片尾字幕有啥用?多數菸槍一熬到電影終場,早就衝到洗手間或大廳走道去解悶了,根本看不見(看見也不會理),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同樣也不會熬著看字幕上說什麼香菸警語,製片人意思到了,但是正面效果全無,唯一的好處是或許可以緩和或躲開反菸團體的批判。
不過,《驅魔神探:康斯坦丁》的菸霧世界玩得相當飆悍,也滿有創意的,不是只會打著紅旗反紅旗,例証之一:康斯坦丁的住家不時會有爬虫出沒,他用杯子捉住一隻,就拿菸嘖虫,要讓虫兒感受一些他的肺部震撼,無厘頭得可愛,讓反菸團體也不得不佩服,至於從醫生、天使到魔鬼都罵他菸抽太兇了,只能短命下地獄,編導還不忘揶揄撒旦說他是香菸公司的股東之一,藉此暗示香菸工業就是魔鬼事業,夠爆笑了吧?
古往今來,所有政策宣傳電影,一種是正經八百地讓人昏昏欲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電影院都可以看到華視總經理江霞和環保署長拍攝的垃圾分類宣導片,兩個人裝模做樣地扮起投手和捕手,臉和身材都腫得不像話,垃圾分類到底分幾類,到底怎麼分,坦白說,影片中根本沒說,看完短片,你還是不明白,根本就是官場上浪費民脂民膏的無聊作品);另一種則是口號滿天飛,手法卻不知所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電影院都可以看到的非核家園廣告,強調小孩子的無辜,美麗田園不應籠罩在核子陰影中,立意良善,但是手法粗糙,既無法適度傳達訊息,反而看著孩子那張蒼白憂鬱的臉蛋,你想到的是升學壓力讓我們的下一代都這樣雙眼無神嗎?)這種文宣,哎,花的又是我們納稅的錢。
但是,你很少看到一部兩小時的商業大片,玩了那麼多的數位特效,說了那麼多的宗教哲理,流了那麼多的血和汗之後,卻還不忘從頭到尾宣揚反菸理念。是的,次數決定了效果,玩一次,你會覺得:哎,搞宣傳;玩三次,你會嫌:有玩沒玩,如果玩到十次以上時,你或許真的會覺得編導還真不死心,還真的想告訴一些話:後現代藝術的趣味就在這個一本正經之間講笑話的手法中,顛覆了既定的負面形象,轉化成可以帶動茶餘飯後談話的正面議題,完全符合了「紅樓夢」中那種「假似真來真亦假」的虛幻美學。
除了菸之外,《驅魔神探:康斯坦丁》玩了極多的置入性行銷,例如那輛沒頭沒腦的雪佛蘭休旅車,剛好應對了電影前段的街頭看板,還有胖神父怎麼倒也倒不出酒來的凝結酒……都會讓你緊盯著廠牌不放,電影人最愛玩的就是這種潛移默化的洗腦工程,剩下的,就靠影評人來扮演驅魔探長嘍!
一種是基努.李維的影迷,許多人只要看到他就心滿意足了。
一種是漫畫迷,喜歡「Hellblazer」漫畫的人應該都會來比較史汀和基努.李維誰比較像這位驅魔探長(因為原著漫畫最初的取材範本就是史汀)。
第三種是喜歡探討正邪神學,對基督教義非常嫻熟的人,一定會對天使與魔鬼一路從創世紀打到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如數家珍。
如果你跟我一樣,都不屬於前三者,那一定要用最快樂的心情來享受這部最能執行置入性行銷概念,卻又充滿後現代顛覆意味的電影。
「菸」是《驅魔神探:康斯坦丁》中最大的笑話。
基奴.李維出場的第一次驅魔任務,他就順手把菸放置桌上,很顯然,他認為驅魔平妖是小玩意,不必太緊張,中國人一柱香的概念隱喻時間過得很好,他則是要以一根菸的時間就把魔鬼逐出一位中國女孩的身體。只是,怎麼也沒想到,群魔已經亂舞,他費了好大把勁才能降魔,大勢底定時,菸已不成菸。
做為年輕人的偶像,嗜菸加命的康斯坦丁自然是錯誤榜樣,而且如果電影分級被打入限制級,對於票房更是致命傷,於是「抽菸有害健康」的警語就不時浮現在銀幕上,而且是他因為從十六歲開始就每天抽三十支菸,把自己的肺全都給煄黑了,還得了末期肺癌,即將不久於人世。
面對主角菸不離手的現象,面對這樣公然宣稱抽菸壞處的情節安排,你可以清楚感受到製片大爺為求爭取最有力的電影分級,不擇手段,但是又不會太過噁心做作的處理方式,一方面打造主角的頹廢形象,滿足漫畫迷的心理投射,另一方面則是把所有的負面訊息都充分表露,善盡社會公民責任,要墮落,要抽菸自殺,那就是你自己的決定,就像多數人都知道不宜跟魔鬼打交道,但是連浮士德這麼碩學偉大的人都會和魔鬼簽下賣身契,凡夫俗子又有幾人能夠逃脫魔鬼的誘惑呢?製片和導演玩了一個很奸巧的遊戲。
電影中的演員菸不離手,通常都會被媒體痛批的,最有名的例子是007電影「殺人執照」(License To Kill)中就因為正派反派都是菸槍,從雪茄到香菸一點都沒少,實在會「教壞小孩」,所以在片尾字幕上,第一次出現了「香菸警語」,提醒觀眾抽菸有害健康,千萬學不得。此舉其實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不是他們不該做,而是把香菸警語放到片尾字幕有啥用?多數菸槍一熬到電影終場,早就衝到洗手間或大廳走道去解悶了,根本看不見(看見也不會理),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同樣也不會熬著看字幕上說什麼香菸警語,製片人意思到了,但是正面效果全無,唯一的好處是或許可以緩和或躲開反菸團體的批判。
不過,《驅魔神探:康斯坦丁》的菸霧世界玩得相當飆悍,也滿有創意的,不是只會打著紅旗反紅旗,例証之一:康斯坦丁的住家不時會有爬虫出沒,他用杯子捉住一隻,就拿菸嘖虫,要讓虫兒感受一些他的肺部震撼,無厘頭得可愛,讓反菸團體也不得不佩服,至於從醫生、天使到魔鬼都罵他菸抽太兇了,只能短命下地獄,編導還不忘揶揄撒旦說他是香菸公司的股東之一,藉此暗示香菸工業就是魔鬼事業,夠爆笑了吧?
古往今來,所有政策宣傳電影,一種是正經八百地讓人昏昏欲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電影院都可以看到華視總經理江霞和環保署長拍攝的垃圾分類宣導片,兩個人裝模做樣地扮起投手和捕手,臉和身材都腫得不像話,垃圾分類到底分幾類,到底怎麼分,坦白說,影片中根本沒說,看完短片,你還是不明白,根本就是官場上浪費民脂民膏的無聊作品);另一種則是口號滿天飛,手法卻不知所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電影院都可以看到的非核家園廣告,強調小孩子的無辜,美麗田園不應籠罩在核子陰影中,立意良善,但是手法粗糙,既無法適度傳達訊息,反而看著孩子那張蒼白憂鬱的臉蛋,你想到的是升學壓力讓我們的下一代都這樣雙眼無神嗎?)這種文宣,哎,花的又是我們納稅的錢。
但是,你很少看到一部兩小時的商業大片,玩了那麼多的數位特效,說了那麼多的宗教哲理,流了那麼多的血和汗之後,卻還不忘從頭到尾宣揚反菸理念。是的,次數決定了效果,玩一次,你會覺得:哎,搞宣傳;玩三次,你會嫌:有玩沒玩,如果玩到十次以上時,你或許真的會覺得編導還真不死心,還真的想告訴一些話:後現代藝術的趣味就在這個一本正經之間講笑話的手法中,顛覆了既定的負面形象,轉化成可以帶動茶餘飯後談話的正面議題,完全符合了「紅樓夢」中那種「假似真來真亦假」的虛幻美學。
除了菸之外,《驅魔神探:康斯坦丁》玩了極多的置入性行銷,例如那輛沒頭沒腦的雪佛蘭休旅車,剛好應對了電影前段的街頭看板,還有胖神父怎麼倒也倒不出酒來的凝結酒……都會讓你緊盯著廠牌不放,電影人最愛玩的就是這種潛移默化的洗腦工程,剩下的,就靠影評人來扮演驅魔探長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