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8 00:08:58Yau。
信仰
講一個小故事,
沒有真實性,看不出結局,也沒有所謂的劇情。
成因在於難以平撫的思緒……
一男一女的相遇,沒錯,
有點平凡的開場,因工作而有了巧合。
在旁人眼中,男孩和女孩,
沒有過多的互動,不見深刻的情懷,
彼此的關係,似乎缺乏了引爆點。
有時候,在擁擠的城市裡,
過於親密的連結,反而會成為致命的要害。
所以,他不熱情,她不積極,
但兩人之間有的,也不僅止於點頭之交。
談起第一次的碰頭,記憶猶新的畫面,
一間小小的夜店,一段短暫的時光,初次交談時的客套。
其實,不算有火花,也稱不上是懈逅,
這次的偶遇,看似在兩人的生命裡,都顯得無關緊要。
真的這樣嗎?
我猜不出男孩的心思,
只知道女孩一想起男孩,
就會記得第一次見面時的感覺。
什麼感覺?
「我好像會認識這個人。」
女孩心裡覺得,她一定會再與他有交集。
幾天後,一封突如其來的電子郵件,
證實了女孩心底,莫名奇妙的牽掛。
女孩一直認為,她不會和男孩僅有一面之緣。
但在當時,女孩並沒有把心底一閃而過的悸動, 開心地與他人分享,
因為,她害怕「巧合只是巧合,不是巧妙。」
然後,朋友又會開始笑她「愛作夢」,
如同兩年多前,女孩接連三次碰到相同的人,她覺得是緣分一樣,
不同的是,那個男孩後來愛上女孩,
而這個男孩,並沒有對女孩動心。
女孩常常抽到代表天真開朗的「太陽牌」,
畫面中笑得無邪的小孩,在陽光遍野的草原裡,
赤裸裸地戴著桂冠,乘坐在馬背上,
這是眾朋友眼中,主觀解讀下的她。
但女孩卻覺得,自己像倒立的「魔術師」,
在充滿謊言的世界裡,不停地操弄手中的面具,
騰空踩著滑稽的動作,拙劣地扮演滿臉五顏六色的小丑。
女孩的身體裡,同時存在著理性與感性,現實與幻覺,快樂與悲傷。
也許,是心情和天氣,讓女孩會不時強烈地表達出某一面的特質,
所以,女孩身邊的人,總會被她的矛盾給嚇壞,
甚至驚訝於她的多變,
而表情轉換的速度,有時快到的連女孩自己都看不清。
後來,女孩才發覺,
原來是角色扮演的沉重壓力,讓她的人生緊湊地來不及演自己,
女孩忽然想起「24個比利」,
於是,她有了卸下偽裝和釋放抑鬱的動力。
某個夜晚,女孩衝動得拿起手機,
用著結巴的口吻,鼓起勇氣,試圖想對男孩表達七個月前的感覺,
緊張除了讓女孩辭不達意,也沒讓她發覺,
男孩已經往未來走了七個月,而她始終還在過去踏步。
這是女孩離開家鄉兩年多裡,首度試著改變自己的被動,
踏出第一步,去用她不習慣的方式,表達私密的情感。
雖然,她在男孩眼中,
還是個受盡保護,吃不了苦的溫室花朵,脆弱又容易凋零,
印象始終停留在多愁善感,悲天憫人又愛鑽牛角尖的性格。
女孩並沒有因為這樣而哭泣,
雖然,在滿是人潮的場合裡,她幾度眼眶泛紅地濕潤了起來,
但女孩卻從看到簡訊的那一刻起,真切體會到某些不同。
也許,她要面對的不是男孩,而是她自己纖細的靈魂。
故事結束了嗎?
作者在截稿日,用紅筆在日期上畫叉,
就像女孩明白,男孩愛不愛自己,不是問號,而是句號一樣。
沒有真實性,看不出結局,也沒有所謂的劇情。
成因在於難以平撫的思緒……
一男一女的相遇,沒錯,
有點平凡的開場,因工作而有了巧合。
在旁人眼中,男孩和女孩,
沒有過多的互動,不見深刻的情懷,
彼此的關係,似乎缺乏了引爆點。
有時候,在擁擠的城市裡,
過於親密的連結,反而會成為致命的要害。
所以,他不熱情,她不積極,
但兩人之間有的,也不僅止於點頭之交。
談起第一次的碰頭,記憶猶新的畫面,
一間小小的夜店,一段短暫的時光,初次交談時的客套。
其實,不算有火花,也稱不上是懈逅,
這次的偶遇,看似在兩人的生命裡,都顯得無關緊要。
真的這樣嗎?
我猜不出男孩的心思,
只知道女孩一想起男孩,
就會記得第一次見面時的感覺。
什麼感覺?
「我好像會認識這個人。」
女孩心裡覺得,她一定會再與他有交集。
幾天後,一封突如其來的電子郵件,
證實了女孩心底,莫名奇妙的牽掛。
女孩一直認為,她不會和男孩僅有一面之緣。
但在當時,女孩並沒有把心底一閃而過的悸動, 開心地與他人分享,
因為,她害怕「巧合只是巧合,不是巧妙。」
然後,朋友又會開始笑她「愛作夢」,
如同兩年多前,女孩接連三次碰到相同的人,她覺得是緣分一樣,
不同的是,那個男孩後來愛上女孩,
而這個男孩,並沒有對女孩動心。
女孩常常抽到代表天真開朗的「太陽牌」,
畫面中笑得無邪的小孩,在陽光遍野的草原裡,
赤裸裸地戴著桂冠,乘坐在馬背上,
這是眾朋友眼中,主觀解讀下的她。
但女孩卻覺得,自己像倒立的「魔術師」,
在充滿謊言的世界裡,不停地操弄手中的面具,
騰空踩著滑稽的動作,拙劣地扮演滿臉五顏六色的小丑。
女孩的身體裡,同時存在著理性與感性,現實與幻覺,快樂與悲傷。
也許,是心情和天氣,讓女孩會不時強烈地表達出某一面的特質,
所以,女孩身邊的人,總會被她的矛盾給嚇壞,
甚至驚訝於她的多變,
而表情轉換的速度,有時快到的連女孩自己都看不清。
後來,女孩才發覺,
原來是角色扮演的沉重壓力,讓她的人生緊湊地來不及演自己,
女孩忽然想起「24個比利」,
於是,她有了卸下偽裝和釋放抑鬱的動力。
某個夜晚,女孩衝動得拿起手機,
用著結巴的口吻,鼓起勇氣,試圖想對男孩表達七個月前的感覺,
緊張除了讓女孩辭不達意,也沒讓她發覺,
男孩已經往未來走了七個月,而她始終還在過去踏步。
這是女孩離開家鄉兩年多裡,首度試著改變自己的被動,
踏出第一步,去用她不習慣的方式,表達私密的情感。
雖然,她在男孩眼中,
還是個受盡保護,吃不了苦的溫室花朵,脆弱又容易凋零,
印象始終停留在多愁善感,悲天憫人又愛鑽牛角尖的性格。
女孩並沒有因為這樣而哭泣,
雖然,在滿是人潮的場合裡,她幾度眼眶泛紅地濕潤了起來,
但女孩卻從看到簡訊的那一刻起,真切體會到某些不同。
也許,她要面對的不是男孩,而是她自己纖細的靈魂。
故事結束了嗎?
作者在截稿日,用紅筆在日期上畫叉,
就像女孩明白,男孩愛不愛自己,不是問號,而是句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