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7 11:47:12runs534

歷代對圖書文獻的整理與保藏詳細摘要與札記(秀琦)

林慶彰《中國文化新論—(學術篇)浩瀚的學海》摘要與提問
指導老師:陳金木 教授
學生:郭秀琦 92422003
〈知識的水庫—歷代對圖書文獻的整理與保藏〉
【摘要】
一、先秦、兩漢時期
(一)春秋末年以前→書籍的形成期。所用材料:甲骨、銅器、石頭、竹籤、木條等都有,形式並不固定。
(二)春秋時代以後,封建制度逐漸崩潰,學問以不再是王室的事,私人講學的風氣也逐漸興起,為了講學,將古代的文獻加以整理也是必然的。
(三)春秋末年→書籍發展期。各家著作陸續出現,主要的書寫材料:竹木簡和縑帛,紙也於後漢出現。書籍的最大特色→單篇流傳。
(四)秦始皇統一中國:頒佈「挾書令」,禁止民間攜藏書籍,焚燬大部分的圖書文獻,除醫藥,卜筮,種樹等書。
(五)漢惠帝時:解除禁令,書籍才慢慢的出現。
(六)漢成帝河平三年八月,至哀帝建平元年:劉向,劉歆父子的校書工作始全部完成。劉氏父子的校書,是寓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的。其後,經王莽末年的大亂,所有的圖書幾都亡佚了。
(七)靈帝熹平四年:刊定石經。把〈易〉、〈書〉、〈詩〉、〈儀禮〉、〈春秋〉、〈公羊傳〉和〈論語〉等七種經書的文字加以校訂,刻在石碑上。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一) 書籍的形式過渡到以紙為主的卷軸時代,卷軸流行後,保藏圖書的方法也跟著改變。
(二) 魏代漢以後,曾經徵訪遺書,藏在秘書省,中閣,外閣三個官方圖書館。秘書郎鄭默根據這些書作了一次校訂工作,所編成的圖書目錄叫〈中經〉。
(三) 魏明帝刊刻了〈尚書〉、〈春秋〉、〈左氏傳〉三部古文經。
(四) 西晉武帝咸寧年間秘書監荀勗編成另一本目錄叫〈新簿〉,將所有圖書分成四部,是我國圖書四部分類法的先河。又咸寧五年十月,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冢,挖得竹簡小篆古書十多萬言。他們把竹簡中的科斗文改為當時通行的文字,並為每一書寫了敘錄。
(五) 東晉元帝道安的整理佛經,他將整理過的佛典,編成〈綜理眾經目錄〉一卷。
(六) 劉裕篡東晉而立,是為宋武帝,文帝元嘉時,王儉任秘書丞,先為官方編撰〈元徽元年四部書目錄〉,又以四部分類法不能統括群書,所以又依照劉歆〈七略〉的體例,編成〈七志〉。
(七) 齊武帝永明時,又編有〈四部書目〉秘書監任昉因感圖書太凌亂,親加校讎,並與秘書監殷鈞同編〈梁天監六年四部書目錄〉。
(八) 北朝對圖書文獻的蒐集,整理仍舊相當注重。至孝文帝時,遷都洛邑,頗行華化政策,為充實圖書,曾向南齊借書。
總結:如以南方各朝和北朝比較的看,其間最大的不同是:南方重在編目錄,北方則重在校勘。
三、隋、唐、五代時期
(一) 隋唐兩代也是卷軸最發達的時代,唐中葉後,因卷軸之缺點不少,遂慢慢由經摺裝和旋風葉所取代。雕版印刷術也於此時發明,至五代時逐漸興盛。
(二) 隋開國以來,總計編了五次目錄。煬帝時有一種合圖書館和博物館為一的建築,頗為後代的官方圖書館所沿用。
(三) 靜琬刊刻佛教石經,規模最大的就是在河北房山小西天所刊刻的〈房山石經〉。其自大業年間起發願刻經,至貞觀十三年去世為止,前後三十年,約刻有〈法華經〉、〈無量義經〉、〈金剛般若經〉、〈勝鬘經〉等十數種。
(四) 唐玄宗命行沖在開元九年編成〈群書四部錄〉,分經,史,子,集四部,前有序例。當時參加整理工作的毋 ,就提出五大缺失,並自己另編了一部〈古今書錄〉。
(五) 五代十國的短短數十年間,兵連禍結,內外相戕,實無力從事圖書校理的工作,但此時印刷術已大行,得書較易。所以後唐莊宗同光年間,曾命民間獻書,凡獻三百卷的,都授以官職。
(六) 唐明宗長興三年令國子監校定九經,並雕板印行,這是我國官刻經書之始。
四、兩宋時期
(一) 各種學術空前發展,一方面由於印刷術的發達,書坊林立,學者得書更易。另方面則因統治者對學術的提倡。
(二) 北宋建國後,有相當充裕的圖書來源,其一是得亡國的遺書,其二是各朝皇帝的搜訪募求。當時最重要的圖書館是崇文院和秘閣。秘閣收藏有:內殿的書畫真跡,原來藏於三館的真本,天文方術的書籍等。所謂「真本」,就是「善本」。
(三) 另有專收皇帝御製文集和圖書寶物的圖書館,如:太宗的龍圖閣,真宗的天章閣,仁宗的寶文閣,神宗的顯謨閣,哲宗的微猷閣,合稱「六閣」。由於藏書的地點多,又都藏有四部書,一旦某一處館舍的圖書受損,馬上可取他館所藏加以抄補,因此圖書也就不怕亡佚。這種典藏的方法,也是北宋保藏文獻的最大特色。
(四) 南宋一代,除剛南遷的數年因戎馬倥傯,無力顧及文事外,百數十年間,幾乎無時不在訪書。當時求書的方式,有民間進獻,抄寫等。
(五) 高宗時,所藏除善本,書畫真跡,天文,方技外,更加入日曆,聖政,會要等書籍和碑刻器物。
(六) 南宋一代,私人藏書浸多,對後世影響較大者,有 公武漢陳振孫兩人。
五、元、明時期
(一) 元明兩代,有一共同的特點,就是善於蒐訪圖書,而不善於校書,即圖書的保藏也不盡理想。但私人藏書家即時發揮作用,負起保存文獻之重任,這種風氣一直流傳至清代。
(二) 元建國後,一面滅金,接收金人的藏書,一面搜刮宋人的館藏。但民間藏書的風氣還是不普遍。
(三) 明代圖書整理工作,唯一可述的是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元年,成祖命令翰林院學士采輯經,史,子,集四部之書,按韻編集,次年完成,賜名〈文獻大成〉。但成祖認為資料收集還不夠完備,於永樂三年再命姚廣孝,劉秀虎和解縉一同監修。
(四) 明中葉以後,私人藏書之風漸盛,然影響最大的,要算范欽的天一閣。
六、滿清時期
(一) 清代前期的編類書,叢書,校書,輯佚書,就是這方面成果的表示。末期受西方思潮的影響,新的學術出現,新的印刷取代舊式的雕版,洋裝書也逐漸加多。
(二) 康熙朝曾編有〈淵鑑類函〉、〈駢字類編〉、〈分類字錦〉、〈子史精華〉、〈佩文韻府〉等類書。
(三) 雍正朝完成的〈古今圖書集成〉和乾隆朝的〈四庫全書〉都是震古鑠今的大事業。
1.〈古今圖書集成〉是一部大類書,始編於康熙三十九年,由陳夢雷總其事,雍正初,由蔣廷錫繼續校訂,雍正四年,全書完成。這部書是按類編輯的,全書一萬卷,分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六編,六編下分三十二典,再細分為六千一百零九部。
2.〈四庫全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四部,分四十四類,共輯錄古今之著作三千四百五十七種,七萬九千零七十卷。從乾隆三十八年開始設館編輯,於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全部完成。
(四)清代私家藏書以江蘇,浙江兩省最盛。瞿紹基,楊以增,丁丙,陸心源等人號稱「清季四大藏書家」,他們對圖書文獻之貢獻,約有下列三點:
1.保存宋元本。
2.進獻圖書。
3.校刻叢書。
(五)清光緒末年以後,新式的圖書館漸次成立,新學科的書籍也日漸加多,從清初以來為公私藏書所用的四部分類法已不敷需要。故當時或新舊書混合典藏,或別立西書部,各圖書館漫無標準,可說是圖書分類典藏最混亂的時期。
(六)至民國初年西洋杜威十進分類法傳入後,國人將其修改增補成各種分類法,圖書之分類,典藏始較有標準可循。
【提問】
一、私人收藏圖書乃是朝廷蒐集圖書時的一個重要來源,甚至是朝廷保藏圖書不力時的一個重要補救管道,但私人藏書之興盛原因為何?又在朝廷保存圖書不力的時代中,私人藏書如何能夠扮演起此重要角色?其內在與外在原因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