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09 11:01:29runs534

論文摘要與札記10 (繼瑩)

學術流變史 論文摘要與札記10
論文題目:〈劉蕺山與明代理學的基本走向〉
作者:崔大華
出處:《中州學刊》,第3期,1997年,頁64~68。
摘記學生:碩二 黃繼瑩

一、 摘要
明代理學有兩個理論思潮走向,一是在朱學的籠罩下,由理本論走向氣本論;二是明代中葉以後,在王學風靡及流弊滋甚的情況下,心學本體論的重建。劉蕺山的理學思想正處在這兩個走向的交會點上。
(一)
1. 追溯明代理學氣本論思潮的興起,可以從明初曹月川和薛敬軒對朱子的「理無動靜」和「理先氣後」的懷疑觀點,就開始顯露端倪。
2. 內容趨向完整的氣本論者,當屬明中期與王學同時確立的羅整庵與王浚川,主要論點有二,一為氣是實體性的本體;二為理是氣之理。不過兩人的理學思想在工夫論或心性修養論方面,還沒有超出朱學的範圍。
3. 劉蕺山沿著羅整庵和王浚川的氣本論方向,將明代理學的本體論,轉移到心性層面的終點,破解了朱學的心性、兩心之分,理論內容是以氣釋心、以心攝性、攝理。
4. 劉蕺山認為在修養實踐或工夫論上,朱學的涵養致知之分,也應該是合一的,可以用《大學》、《中庸》所共有的概念「慎獨」來表述之,「工夫與本體亦一,此慎獨之說。」
(二)
1. 在明代理學中,真正實現對朱學籠罩的突破,並形成風靡一時的新思潮,便是王陽明的心學。其破解朱學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為對朱學本體論之客觀性的消解;其二是對朱學工夫論內外之分(涵養與窮理、行與知)的破除。
2. 陽明的界說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其一為本體,「良知者,心之本體」;其二為工夫,內蘊著本體與工夫的合一;三是境界,良知的真正發現,本體與工夫的合一,總是以一種境界顯現,在這種自覺的境界中,外在的、表現儒家倫理的事物,似乎已被內化為自然、本然。
3. 陽明心學風行的同時,流弊也隨之出現而使其趨向衰敗,原因一是本體之空泛;二是達到良知境界所需經歷的道德實踐過程,將會被削弱、取消。
4. 王學末流之弊,使劉蕺山認為救正王學需付出更大的理論努力,要重建一個「意」的心學本體理論,和「慎獨」的工夫理論。由三個步驟組成:
(1) 破「四句教」的良知說。
(2) 建意本體論。即「好善惡惡」和賦予意以至善的本體性內涵。
(3) 立慎獨工夫論,將敬、靜、日用三種心性修養的基本工夫收納。並將自己的慎獨工夫與朱子的主敬窮理修養工夫論,明年地區別開來。
5. 劉蕺山的理學思想是明代理學氣本論與心本論兩個基本走向的會合點,這兩個理論最後能在慎獨的工夫論中匯合。
(三)
1. 劉蕺山承接原本氣本論的理論傳統,將理氣關係進一步推演到心性關係上;另一方面,在心本論的走向上,使心學本體由「本心」到「良知」到「意」,成為明代理學的終結者。
2. 劉蕺山主要的意本體論和慎獨工夫論,雖然完全不足以阻止明末社會秩序的全面崩潰,但其中的儒家倫理道德精神,是可以傳諸後世的。

二、 札記
明末劉蕺山將朱學與王學統合,力圖想要挽回當時的思想流弊,最後的結果卻是失敗的,這是因為蕺山理論建構上的不夠健全?還是因為局勢已難以控制,無法造成有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