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2 22:59:51runs534
論文摘要與札記08(忠仕)
論文摘要與札記08
論文題目:〈元代理學「流而為文」與理學文學的兩相浸潤〉
作者:查洪德
出處:《文學評論》第5期(2002年)頁35-39。
摘要
元代學術以融合匯通為特色,元代理學融會朱陸成為潮流,舉凡傳統儒學、張載氣學、事功之學以及呂祖謙東萊之學,都為各家吸收,參合變化。在詩文及文學理論界,打通壁壘,轉益多師,表現出與宋人各立門戶的不同取向。進而在文學與理學之間,也呈現融合匯通之勢。這一重要的文化現象,對於元代的學術與文學,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表現出與宋、明均不相同的特色。
一、 理學「流而為文」現象的考查與成因分析
元代學術之流而為文,非一家一派的取向,而是整個學術的發展趨勢,是元代學術帶有共性的問題,形成這種趨勢的文化和學術趨勢住要有下列幾項原因:
1.反思宋儒鄙薄文藝、倡導兼綜理學文藝帶來的學術走向。
宋儒程頤曾提出「文章害道」說,走向鄙薄文藝的極端,影響所及,造成了宋代文章之弊。元初的學者對此已有清醒認識,並作了深刻反思。除了極少數人如許衡仍堅持文章害道外,理學各派學者都以孔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為依據批判「文章害道」說,主張文道並重。於是元代的理學家人多注重文采,作為文章,斐然可觀。他們成了學者而兼文章家的人。一旦有了這樣的雙重色彩,那麼就不可避免地向文的方向發展。因力他們的學術絕對不像文章那樣具有廣泛的社會需要。
2.學術背景發揮著潛在而巨大的影響。
這在北方之學表現尤為明顯。當宋金之對峙,南北聲教不通,「程學盛於南,蘇學盛於北」(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五),蘇軾的文學思想在北方的金代影響很大。接續蘇軾古文理論的是元好問,他在金元之際的數十年中,為一代之文宗,所謂「收有金百年之元氣,著衣冠一代之典型。辭林義藥,丈模道程,獨步於河朔者幾三十年」,可見他在當時北方之地位,元好問對朱高理學是有一定抵觸的,他的重文對北方的學者有一定的影響。
3.門戶打破之後學源交叉帶來的學術變異。
宋代學術門戶森嚴,元人破除門戶,融合匯通,轉益多師,帶來了學源關係的交叉,使得學術各派都發生變異。這也是理學「流而為文」的原因之一。
4﹒政治的影響。
元代承宋之後,對宋亡的教訓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一點就是認為宋人空談誤國,特別是理學之空談性命。元代學術各派,與政治結合越早的,流而為文就越早。堅不出仕隱居深山講道的金華學派,當其後學一旦出山走向社會,也就流為文人了。流而為文,在無代是學術各派的共同走向,而這一走向,又對學術和文學帶來深刻的影響。
二、 理學文學的兩相浸潤
理學與文學的兩相浸潤,其具體表現有三﹕
1.造就了一批精於理學的詩文作家和文采斐然的理學家
許多人有著學者與文人雙重色彩,關於這一點,最明顯也最能說明問題的,莫過於《元史》將以往儒林、文苑二傳合為儒學傳。這不僅反映了當時人的觀念,也反映了有元一代學術的實際,正因為元代儒者多兼有學者與文人色彩,《元史》才作了這種處理。
2.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詩風文風
從文學、理學的兩相浸潤這一特殊角度透視,元代詩文獨特風貌可做如下概括﹔儒者之文富有文采,而丈章家之丈注重說理與議論。就文章內容說,少寫景抒情和表現閒適之意的作品,多闡發人倫事理及經世致用之意的文章。就文風說,多平易正大之作,而少激烈深刻新異之文。詩歌則吟詠性情,詩風儒雅蘊藉。
3.在文學理論中文、理並重,要求融會文、理成為時代潮流
要求融會文理的呼聲,在南方始於宋末,在北方始於金末。在南方,宋末吳子良《賞窗集續集序》介紹呂祖謙的文學主張說﹕「自元枯後,談理者主程,論文者宗蘇,而理與文分為二。呂公病其然,思融會之。故呂公之文,早葩而晚實」。北方劉祁《歸潛志》卷三介紹金末王郁的文學主張,說他「嘗欲為文取韓柳之辭,程張之理,和而一之,方盡天下之妙」。南北不約而同地提出同一要求,可見這是歷史的趨勢。到了元代,這幾乎成了文人和學者的共識,有關論述,隨處可見。總之,無論南方北方,無論前期後期,也元論文人還是學者,主張文論融會是共同的。這是理學、文學兩相浸潤的表現,也是理學、文學兩相浸潤的結果,並對當時詩風文風的發展起著導向性作用。
札記
過去在研讀思想史或文學史的過程中,元代的學術思想和文學常常被帶過,沒有深入的探討,一方面是元代在宋代的學術文化高潮之後,其重要性似乎沒有宋代那麼受重視。本文試著從「理學與文學相互關係」的角度進行考察,指出元代理學各派在其發展演進中「流而為文」這一趨勢,分析了形成這種趨勢的原因以及這種學術走向對詩風、文風、文學思潮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而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元代學術思想和詩文的獨特風貌及其成因。
論文題目:〈元代理學「流而為文」與理學文學的兩相浸潤〉
作者:查洪德
出處:《文學評論》第5期(2002年)頁35-39。
摘要
元代學術以融合匯通為特色,元代理學融會朱陸成為潮流,舉凡傳統儒學、張載氣學、事功之學以及呂祖謙東萊之學,都為各家吸收,參合變化。在詩文及文學理論界,打通壁壘,轉益多師,表現出與宋人各立門戶的不同取向。進而在文學與理學之間,也呈現融合匯通之勢。這一重要的文化現象,對於元代的學術與文學,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表現出與宋、明均不相同的特色。
一、 理學「流而為文」現象的考查與成因分析
元代學術之流而為文,非一家一派的取向,而是整個學術的發展趨勢,是元代學術帶有共性的問題,形成這種趨勢的文化和學術趨勢住要有下列幾項原因:
1.反思宋儒鄙薄文藝、倡導兼綜理學文藝帶來的學術走向。
宋儒程頤曾提出「文章害道」說,走向鄙薄文藝的極端,影響所及,造成了宋代文章之弊。元初的學者對此已有清醒認識,並作了深刻反思。除了極少數人如許衡仍堅持文章害道外,理學各派學者都以孔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為依據批判「文章害道」說,主張文道並重。於是元代的理學家人多注重文采,作為文章,斐然可觀。他們成了學者而兼文章家的人。一旦有了這樣的雙重色彩,那麼就不可避免地向文的方向發展。因力他們的學術絕對不像文章那樣具有廣泛的社會需要。
2.學術背景發揮著潛在而巨大的影響。
這在北方之學表現尤為明顯。當宋金之對峙,南北聲教不通,「程學盛於南,蘇學盛於北」(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五),蘇軾的文學思想在北方的金代影響很大。接續蘇軾古文理論的是元好問,他在金元之際的數十年中,為一代之文宗,所謂「收有金百年之元氣,著衣冠一代之典型。辭林義藥,丈模道程,獨步於河朔者幾三十年」,可見他在當時北方之地位,元好問對朱高理學是有一定抵觸的,他的重文對北方的學者有一定的影響。
3.門戶打破之後學源交叉帶來的學術變異。
宋代學術門戶森嚴,元人破除門戶,融合匯通,轉益多師,帶來了學源關係的交叉,使得學術各派都發生變異。這也是理學「流而為文」的原因之一。
4﹒政治的影響。
元代承宋之後,對宋亡的教訓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一點就是認為宋人空談誤國,特別是理學之空談性命。元代學術各派,與政治結合越早的,流而為文就越早。堅不出仕隱居深山講道的金華學派,當其後學一旦出山走向社會,也就流為文人了。流而為文,在無代是學術各派的共同走向,而這一走向,又對學術和文學帶來深刻的影響。
二、 理學文學的兩相浸潤
理學與文學的兩相浸潤,其具體表現有三﹕
1.造就了一批精於理學的詩文作家和文采斐然的理學家
許多人有著學者與文人雙重色彩,關於這一點,最明顯也最能說明問題的,莫過於《元史》將以往儒林、文苑二傳合為儒學傳。這不僅反映了當時人的觀念,也反映了有元一代學術的實際,正因為元代儒者多兼有學者與文人色彩,《元史》才作了這種處理。
2.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詩風文風
從文學、理學的兩相浸潤這一特殊角度透視,元代詩文獨特風貌可做如下概括﹔儒者之文富有文采,而丈章家之丈注重說理與議論。就文章內容說,少寫景抒情和表現閒適之意的作品,多闡發人倫事理及經世致用之意的文章。就文風說,多平易正大之作,而少激烈深刻新異之文。詩歌則吟詠性情,詩風儒雅蘊藉。
3.在文學理論中文、理並重,要求融會文、理成為時代潮流
要求融會文理的呼聲,在南方始於宋末,在北方始於金末。在南方,宋末吳子良《賞窗集續集序》介紹呂祖謙的文學主張說﹕「自元枯後,談理者主程,論文者宗蘇,而理與文分為二。呂公病其然,思融會之。故呂公之文,早葩而晚實」。北方劉祁《歸潛志》卷三介紹金末王郁的文學主張,說他「嘗欲為文取韓柳之辭,程張之理,和而一之,方盡天下之妙」。南北不約而同地提出同一要求,可見這是歷史的趨勢。到了元代,這幾乎成了文人和學者的共識,有關論述,隨處可見。總之,無論南方北方,無論前期後期,也元論文人還是學者,主張文論融會是共同的。這是理學、文學兩相浸潤的表現,也是理學、文學兩相浸潤的結果,並對當時詩風文風的發展起著導向性作用。
札記
過去在研讀思想史或文學史的過程中,元代的學術思想和文學常常被帶過,沒有深入的探討,一方面是元代在宋代的學術文化高潮之後,其重要性似乎沒有宋代那麼受重視。本文試著從「理學與文學相互關係」的角度進行考察,指出元代理學各派在其發展演進中「流而為文」這一趨勢,分析了形成這種趨勢的原因以及這種學術走向對詩風、文風、文學思潮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而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元代學術思想和詩文的獨特風貌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