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7 23:05:41runs534

論文摘要與札記02(昱瑱)

篇名﹕〈先秦諸子論「知言」〉
作者﹕尹振環
出處﹕《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第五期

摘要﹕

此篇文章主要在梳理先秦諸子的認識論,如孔孟所提出的「知言」,老子「正言若反」的辯證思想,莊子的相對論,黃老的「見知之道」,荀子的「解蔽」等,以期更深入的了解先秦諸子的「知言」。
一、 知其言得觀其心
對事物的觀察認識,先秦諸子各有看法,知其言必須觀其心就是其中的一種。
(一) 老子主「虛」、「靜」﹕「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
(二) 墨子﹕提出「必去六辟」,此六辟為喜、怒、樂、悲、愛、惡,如此才能做到「言則誨」。
(三) 《黃帝四經》﹕「唯公無私,見知不惑。」「見知之道,唯虛無有。」其無欲之見知,即無私也。
(四) 莊子﹕「心齋」、「常心」、「靜心」。
(五) 荀子﹕「心何以知道,曰虛一而靜。」

二、 是否「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一) 老子﹕「正言若反」的見知、知言方法,已認識到現存事物的肯定與否定兩面是相依存、互為條件的。這種知言方法如從後見先、從小見大、從反求正等皆是,「必貴矣,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二) 黃老之學﹕將老子的辯證思想運用在政治上,既要知道仁義禮樂名法刑賞之用,同時也要深知其弊端,才是全面的見知之道。
(三) 荀子﹕〈解蔽〉亦有同樣看法,「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懸焉。」

三、 不可能唯我獨是
(一) 老子﹕「吹者不立」。
(二) 孔子﹕「毋我」。
(三) 莊子﹕作者從時空之限、多視角、生有涯而知無涯,三方面來談莊子的相對論。
(1) 時空之限﹕強調個人之稟賦參差、生存方式、知識層次、能力層次、文化教養、時間、空間、環境皆對認識和言辭都有影響。
(2) 多視角﹕不僅從同與異兩種視角看,更提到「以道觀之」、「以物觀之」、「以俗觀之」、「以差觀之」、「以功觀之」、「以趣觀之」的多種視角。
(3) 生有涯,知無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隋無涯,殆已。」「不知深矣,知之淺矣﹔不知內矣,知之外矣。」

四、 看是發展變化的還是停止僵化的
作者主要在發揮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知言」方法,以「道」為闡述中心,作者指稱「道」為「治道」,而黃老之學與莊子亦有所發揮。文末說道老子認為觀察道和名的奧妙與其適應的界限要有兩種態度、兩種方法﹕有欲之觀與無欲之觀。無欲之觀即「恆無欲也,以觀其妙」,即「致虛極,守靜篤」,亦即「心齋」。有欲之觀即「恆有欲也,以觀其徼」,此欲乃是有目的之欲,因為觀察者要抱有一定目的去觀察,才不致於成為盲目觀察。


札記﹕

(一) 諸子多強調心的作用對認識外物的影響,所以,對事物的觀察認識必須克服種種蒙蔽心智的障礙,還要接受多重視角的認知方法,才能夠真正的「知言」,這就是先秦諸子論「知言」的目的吧。

(二) 或許認識論在學術、文化、文學等領域中並不顯的那麼重要,也非是研究先秦諸子的焦點,但了解諸子的認識論,有助於探討諸子學術進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