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9 01:53:28諸利福
天下一千大調查
運籌全球大豐收
二○○三年台灣一千六百大企業,總營收、總獲利都創下歷史新高。不只科技大廠運籌全球,台灣許多中型傳統產業及服務業,更沒有被猛浪打翻,反而站穩腳步,乘著浪頭起飛。全球化浪潮下,它們如何建構優勢平台?台灣下一個挑戰又是什麼?
黝黑皮膚的宏碁電腦總經理王振堂,穿著紅背心。「這是『法拉利』紅!宏碁是法拉利『官方資訊產品贊助商』,」他拿著和法拉利合作開發的豔紅筆記型電腦強調。 「去年我們在德、義、西、奧、荷、比、捷…通通第一名,」
王振堂得意細數宏碁在歐洲的戰績。
宏碁二○○三年營業收入比二○○二年成長了九三.九%,達到八一七億,成為台灣第四大服務業。宏碁從製造業轉型服務業,不只在經營的有形版圖上成功跨越疆界,管理能力和人才資源運用,更展現了國際級企業實力。功績彪炳的泛歐地區總經理義大利籍蘭奇(Lanci),甚至成為宏碁未來總經理熱門接班候選人之一。 廣達電腦二○○三年營業收入成長一○五%,達二九二二.九億,成為台灣第三大製造業。在林口廣達總部對面,研發中心預定地轟隆轟隆地工程正加緊趕工,一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發大軍將進駐。
日本松下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都準備和廣達做國際研發的策略聯盟。董事長林百里手指比著簡報上的三個圈圈:廣達電腦研發中心,台灣林口;廣輝電子生產製造中心,台灣龍潭;廣達、廣輝、廣明生產製造中心,上海松江。三個圈串連兩岸三地,畫出廣達全球供應鏈。
「去年的成果是廣達三年來佈局累積的能量,累積三年能量,才能爆發成長。我們不是守株待兔,是撒網捕魚,」林百里氣定神閒。不只科技大廠揮軍世界、運籌全球,許多台灣中型傳統產業及服務業在整個全球化浪潮下,不但沒有被浪打翻,反而站穩腳步,乘著浪頭起飛。他們不只把產品、服務外銷到別國,也不只到大陸設廠運用便宜人力,而是有能力整合不同國家資源來壯大企業實力。 「台灣市場只佔全世界百分之一,全都給你,最多就是百分之一。宏碁現在全世界的市佔率三.七%,戴爾、惠普是一七%,」王振堂很清楚地說出企業的企圖心,是沒有疆界可以框住的。總營收、總獲利 創二十四年歷史新高
去年,景氣開始復甦,台灣的一千大製造業、五百大服務業和一百大金融業,歷經不景氣沈潛多年,凝聚了驚人的成長爆發力,交出一張破紀錄的漂亮成績單。二○○一年,全球科技泡沫破裂後,一千六百家大企業的營收,首度出現負成長五.五%,當年的總稅後純益更只剩下二○○○年的四四%。二○○二年,最壞的情勢過去,一千六百大企業養精蓄銳,二○○二年的營收比二○○一年成長一三.二%,總稅後純益也成長三二%。
二○○三年一千六百家大企業總營收和總稅後純益,都創下《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調查第二十四年來歷史新高(表一、表二)。二○○三年一千六百家大企業總營收成長一○.三%,達一六.一兆。同時,二○○三年總稅後純益則成長二二七%,達九○○五億,比起二○○○年網路經濟極盛時期的總稅後純益六七五九億,還高了三三%。
然而這些大企業,在台灣創造的工作機會,卻遠比不上他們業績成長速度。一九九八年到二○○三年,一千六百家企業的營收成長四八%、稅後純益成長六○%,雇用員工人數增加幅度只有一○%,從一三三萬增加到一四六萬人(表三)。美國大企業也同樣面臨業績高成長,但雇用人數卻不見得高成長的矛盾。三月《Fortune》報導,美國五百大企業,二○○三年總營收達七.五兆美元(約二四七兆台幣),總獲利四四五六億美元(約一四.七兆台幣),創下五十年來歷史新高。此時,美國卻也面臨工作不見了的問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柯瑞的競選經濟議題主軸,就是「找回工作」。
台灣和美國的大企業成績寫下歷史,有總體環境的因素,也有個體企業實力的因素。 總體的因素如利率持續維持歷史低檔,政府不斷加碼財政政策刺激景氣和減稅鼓勵投資。JP摩根大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利浦斯基(John Lipsky)形容,「現代經濟史中,從來沒有同時看過這麼大手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景氣。」財政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的刺激,在去年下半年看到明顯的成效。美國去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超過八%,是二十年來的單季新高。二○○三年台灣也從外銷開始,帶動經濟成長,第四季外銷的成長率達九.九%,將經濟成長率往上拉到五%。
「長久等待的春天終於來了!去年第三、四季訂單『爆炸性』成長,」聯電執行長胡國強今年初法說會上,一開場就帶來好消息。台灣從「被投資國」到「投資國」 除了總體環境改善,台灣企業二○○三年也開始享受全球化佈局成績,收割過去大膽跨國佈局果實。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觀察,台灣已從「被投資國」轉型成「投資國」。企業家像是精明的獵人,在全世界找投資標的,包括市場、購併對象和人才。台灣企業家積極往外走,佈局又廣又深,在全世界產業鏈上扮演關鍵角色。最新一期《麥肯錫季刊》中指出,今年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戴爾和惠普等電腦公司推出的數位家庭娛樂產品,是市場注目新焦點。「這些電腦公司能快速轉型,從賣電腦到賣數位家電,掀起市場轉向,就是因為背後有台灣設計代工大廠支持,」《麥肯錫季刊》分析。
台灣企業在全球競爭上,站穩一席之地,和充分運用中國大陸的資源有極大關係。尤其在最近幾年,台商在大陸佈局已見成效,發揮全球運籌優勢。根據《天下雜誌》一千大CEO調查長期的觀察,在一九九九年只有三一.六%的企業赴大陸投資,當時高達六成五在大陸投資的企業都沒有獲利。但到了二○○四年,接受調查的CEO表示,已有五五.六%的企業到大陸投資,在大陸投資獲利的比率,也大幅提升十二個百分點,達到四七.一%。紐約人壽投資長邱華創,去年到福建實地參觀中華汽車的東南汽車城,中華汽車去年有一半以上的獲利來自大陸。
「太震撼了!等於把二、三十個衛星廠全部搬去,變成一條生產線。做保險桿、雨刷、座椅、邊門、車簾、車燈……。過去在台灣製造任何一部汽車,組裝的過程中都需要運輸成本。在東南,全部就等於是一條生產線,效率提升太可怕,」邱華創印象深刻。台灣企業善用中國大陸的資源,運籌帷幄全球賽局,幾乎已經是不分大、小企業,從科技到傳統行業的全民運動。傳產、中小企業 也已全球化 不起眼的傳統自行車業,早已經是全球賽局的高手,而且開始享受全球經營甜美的果實。從大甲火車站出來,隨便招呼計程車要到「捷安特」,不用說地址,約二十分鐘後,司機就抵達位在一片水綠稻田旁邊的巨大全球總部。巨大董事長劉金標七十歲,但精神矍鑠、腳步輕盈,走路時彷彿在輕輕跳躍。他拿著親自準備的筆記紙條,上面密密麻麻手寫著巨大的六大特色。「現在光看台灣的業績不準!去年,巨大七成獲利來自海外,」劉金標一語點出巨大的全球格局。
巨大的全球策略佈局中,市場是全世界,台灣是研發總部和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大陸是大量生產的製造工廠及市場。「高級車非台灣莫屬,去年贊助環法自由賽車冠軍車,一部一萬美金,百分之百都是台灣製造,」劉金標以深耕台灣運籌全球為榮。 台灣要在全球賽局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提升附加價值,做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的事情,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巨大以自行車龍頭的身分,在台灣帶領整個產業深耕台灣,將台灣的技術升級。
「不然,大家頭都朝到『那一邊去了』!」經過三年的共同努力,現在,巨大從台灣出口的自行車單價,三年內從一部單價一二○美元提升到二六○美元。「把大量低階產品製造放在中國,手就空出來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劉金標說。最近當紅的光學公司,雖然規模小,但一出手也是全球策略。在台中東海大學旁邊的台中工業區,碧綠的草坪圍著一棟乾淨簇新的玻璃帷幕大樓。這是上市股王大立光電企業總部,去年營業額二四.六億,連續六年每年賺一個資本額,一千大製造業排名第五五五。
去年最紅的照相手機,最關鍵的零組件之一,就是相機鏡頭。去年全球每五支照相手機中,就有一支鏡頭鏡片是大立光電生產。七十一歲董事長林耀英,一頭整齊白髮、斯文氣質、講話字斟句酌,「去年成長,不是巧合,是很多年累積。不能說人家要吃麵,才來買鍋。」
大立光的全球佈局中,台灣是總部研發中心及塑膠鏡片等高技術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目前台灣員工大約三百五十人左右。而需要人海戰術的玻璃鏡片工廠則在中國大陸,有兩千七百位員工。服務業、金融業 整合全球資源 相較下,台灣服務業雖然還不像製造業在全球攻城掠地,但運籌帷幄全球資源也已駕輕就熟。
每天當你在統一超商櫃台結帳時,面板上所顯示的天氣資訊,其實就是統一超商全球運籌的小小一環。統一超商為了讓經營更精準,甚至考量天氣對銷售的影響,譬如,天氣突然變冷、變熱,商品上架的內容如何調整?下雨了,相關產品是否足夠?今年統一超商向澳洲訂購衛星的天氣資訊,每天傳送到日本專業氣象分析公司去分析,再回傳給台灣每一分店店長手中,變成營運的商業資訊。
今年過完年,在中小企業居多的「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的新春聚會裡,各家連鎖店老闆討論和關心的議題,也都是到大陸和其他國家開海外分店的經驗。信義房屋今年四月,在北京的第一家分公司開張,未來目標也是希望在中國大陸三十三個省複製台灣的成功經驗。「假如在每一省都有三家連鎖店,我們就至少需要一百個總經理,」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將「培養一百個總經理」規劃為二○一二年的經營目標。 服務業第九大的陽明海運,也同樣有運籌全球的雄心和策略。陽明海運董事長盧峰海認為,「世界的物流中心未來會在亞洲,因為世界工廠在亞洲。」掌握這樣的趨勢,陽明積極佈局,盧峰海認為,陽明要成為世界前十名,以目前的體質和實力是不夠的。所以要走策略聯盟的路,尤其要專攻小型船,將遠洋和近海船隻互相支援,這樣的優勢可能成為亞洲第一。「海運做久了,就是乘風破浪,要當世界的王!」盧峰海豪氣干雲地說。
金融業到目前為止,因為法令限制,是走出台灣步伐最慢的產業。但去年,許多積極的金融機構也開始在國際化路上踏出重要步伐。包括,富邦金控購併香港港基銀行、玉山金控引進英國保誠集團外資、大型的金控紛紛從外商挖進國際級的金融人才等。「單憑『玉山』走出台灣很辛苦,但是跟隨國際集團的腳步就很容易,」玉山金控董事長黃永仁說。
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更以歷史的角度觀察,「目前台灣企業是華人史上,首批國際化的現代企業。」企業愈大 愈疏遠台灣 但是未來更值得關心的是,當台灣第一批國際化企業愈來愈成熟,他們和台灣的關連可能反而愈疏離。有三五.九%的一千大CEO表示,未來三年將考慮聘用外國人才取代台灣人才。有大約四分之一,二七.五%的企業考慮海外上市。最高比率四三.八%計劃到香港上市。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提醒,「企業總部多是跟著資本市場走的,就像財務長總是都在執行長的身邊。」台灣和台灣人才如何在企業全球佈局中,找到獨特的位置,將是未來左右台灣競爭力最重要的關鍵。
摩根富林明亞洲區行政總監許立慶管理亞洲十七個市場,家在台灣、工作在香港。「不管國家或是個人,未來都不能只想『取代』別人,只想取代就是更便宜、更好,在全球化下,這很難。應該要去想自己的特色,做不一樣的區隔,」許立慶提醒。
許立慶舉盧森堡的例子,盧森堡是歐洲基金的交易中心,在盧森堡登記的基金數目比英國還多。共同基金在盧森堡登記後,淨值計算等後勤工作都在盧森堡,創造了許多金融人才的就業機會。「盧森堡很清楚,歐洲基金經理人會留在金融中心倫敦,不會在盧森堡。而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最多只有十幾位基金經理人,但卻有上百位後勤相關員工,創造多少工作,」許立慶說。
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認為,台灣仍有希望發展國際水準的服務業就業機會,但仍需要政策的引導和配套。嚴長壽說,「台灣可以當亞洲的瑞士。不只觀光,譬如,全世界大飯店當中,有多少中餐廳,需要多少中餐廚師,如何吸引他們來台灣餐飲學校學習。這部份目前我們還比中國大陸領先。」
同樣也面臨工作愈來愈少的美國,如何面對大企業業績成長,但工作機會卻不成長的現實?英特爾總裁葛洛夫就指出,就科技運用和技術層面,美國工程師和印度工程師相差不多,美國工程師若要保住工作,就必須加強研發和教育,才能維持競爭優勢。
《天下雜誌》也曾報導,於去年去世、充滿人文關懷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曾建議,台灣要建構比別人高的平台,讓台灣的人才站在比別人高的立足點,保持相對優勢。溫世仁理想中的平台是,社會要提供一個開放、包容和自由的舞台,讓資訊科技運用、全球化佈局和運籌,支撐起這個高的舞台。
「產業大者恆大,進入成熟期,戰國時代過了,微利時代來了。但是,大企業就像大象,順風、逆風都一樣會前進!」林百里指出台灣企業未來大型化的趨勢。而當企業不斷往前進的時候,國家競爭力和人力素質,是否也能同步往前,將是台灣最大的挑戰。
作者:陳雅慧 2004,5,1/第298期
二○○三年台灣一千六百大企業,總營收、總獲利都創下歷史新高。不只科技大廠運籌全球,台灣許多中型傳統產業及服務業,更沒有被猛浪打翻,反而站穩腳步,乘著浪頭起飛。全球化浪潮下,它們如何建構優勢平台?台灣下一個挑戰又是什麼?
黝黑皮膚的宏碁電腦總經理王振堂,穿著紅背心。「這是『法拉利』紅!宏碁是法拉利『官方資訊產品贊助商』,」他拿著和法拉利合作開發的豔紅筆記型電腦強調。 「去年我們在德、義、西、奧、荷、比、捷…通通第一名,」
王振堂得意細數宏碁在歐洲的戰績。
宏碁二○○三年營業收入比二○○二年成長了九三.九%,達到八一七億,成為台灣第四大服務業。宏碁從製造業轉型服務業,不只在經營的有形版圖上成功跨越疆界,管理能力和人才資源運用,更展現了國際級企業實力。功績彪炳的泛歐地區總經理義大利籍蘭奇(Lanci),甚至成為宏碁未來總經理熱門接班候選人之一。 廣達電腦二○○三年營業收入成長一○五%,達二九二二.九億,成為台灣第三大製造業。在林口廣達總部對面,研發中心預定地轟隆轟隆地工程正加緊趕工,一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發大軍將進駐。
日本松下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都準備和廣達做國際研發的策略聯盟。董事長林百里手指比著簡報上的三個圈圈:廣達電腦研發中心,台灣林口;廣輝電子生產製造中心,台灣龍潭;廣達、廣輝、廣明生產製造中心,上海松江。三個圈串連兩岸三地,畫出廣達全球供應鏈。
「去年的成果是廣達三年來佈局累積的能量,累積三年能量,才能爆發成長。我們不是守株待兔,是撒網捕魚,」林百里氣定神閒。不只科技大廠揮軍世界、運籌全球,許多台灣中型傳統產業及服務業在整個全球化浪潮下,不但沒有被浪打翻,反而站穩腳步,乘著浪頭起飛。他們不只把產品、服務外銷到別國,也不只到大陸設廠運用便宜人力,而是有能力整合不同國家資源來壯大企業實力。 「台灣市場只佔全世界百分之一,全都給你,最多就是百分之一。宏碁現在全世界的市佔率三.七%,戴爾、惠普是一七%,」王振堂很清楚地說出企業的企圖心,是沒有疆界可以框住的。總營收、總獲利 創二十四年歷史新高
去年,景氣開始復甦,台灣的一千大製造業、五百大服務業和一百大金融業,歷經不景氣沈潛多年,凝聚了驚人的成長爆發力,交出一張破紀錄的漂亮成績單。二○○一年,全球科技泡沫破裂後,一千六百家大企業的營收,首度出現負成長五.五%,當年的總稅後純益更只剩下二○○○年的四四%。二○○二年,最壞的情勢過去,一千六百大企業養精蓄銳,二○○二年的營收比二○○一年成長一三.二%,總稅後純益也成長三二%。
二○○三年一千六百家大企業總營收和總稅後純益,都創下《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調查第二十四年來歷史新高(表一、表二)。二○○三年一千六百家大企業總營收成長一○.三%,達一六.一兆。同時,二○○三年總稅後純益則成長二二七%,達九○○五億,比起二○○○年網路經濟極盛時期的總稅後純益六七五九億,還高了三三%。
然而這些大企業,在台灣創造的工作機會,卻遠比不上他們業績成長速度。一九九八年到二○○三年,一千六百家企業的營收成長四八%、稅後純益成長六○%,雇用員工人數增加幅度只有一○%,從一三三萬增加到一四六萬人(表三)。美國大企業也同樣面臨業績高成長,但雇用人數卻不見得高成長的矛盾。三月《Fortune》報導,美國五百大企業,二○○三年總營收達七.五兆美元(約二四七兆台幣),總獲利四四五六億美元(約一四.七兆台幣),創下五十年來歷史新高。此時,美國卻也面臨工作不見了的問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柯瑞的競選經濟議題主軸,就是「找回工作」。
台灣和美國的大企業成績寫下歷史,有總體環境的因素,也有個體企業實力的因素。 總體的因素如利率持續維持歷史低檔,政府不斷加碼財政政策刺激景氣和減稅鼓勵投資。JP摩根大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利浦斯基(John Lipsky)形容,「現代經濟史中,從來沒有同時看過這麼大手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景氣。」財政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的刺激,在去年下半年看到明顯的成效。美國去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超過八%,是二十年來的單季新高。二○○三年台灣也從外銷開始,帶動經濟成長,第四季外銷的成長率達九.九%,將經濟成長率往上拉到五%。
「長久等待的春天終於來了!去年第三、四季訂單『爆炸性』成長,」聯電執行長胡國強今年初法說會上,一開場就帶來好消息。台灣從「被投資國」到「投資國」 除了總體環境改善,台灣企業二○○三年也開始享受全球化佈局成績,收割過去大膽跨國佈局果實。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觀察,台灣已從「被投資國」轉型成「投資國」。企業家像是精明的獵人,在全世界找投資標的,包括市場、購併對象和人才。台灣企業家積極往外走,佈局又廣又深,在全世界產業鏈上扮演關鍵角色。最新一期《麥肯錫季刊》中指出,今年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戴爾和惠普等電腦公司推出的數位家庭娛樂產品,是市場注目新焦點。「這些電腦公司能快速轉型,從賣電腦到賣數位家電,掀起市場轉向,就是因為背後有台灣設計代工大廠支持,」《麥肯錫季刊》分析。
台灣企業在全球競爭上,站穩一席之地,和充分運用中國大陸的資源有極大關係。尤其在最近幾年,台商在大陸佈局已見成效,發揮全球運籌優勢。根據《天下雜誌》一千大CEO調查長期的觀察,在一九九九年只有三一.六%的企業赴大陸投資,當時高達六成五在大陸投資的企業都沒有獲利。但到了二○○四年,接受調查的CEO表示,已有五五.六%的企業到大陸投資,在大陸投資獲利的比率,也大幅提升十二個百分點,達到四七.一%。紐約人壽投資長邱華創,去年到福建實地參觀中華汽車的東南汽車城,中華汽車去年有一半以上的獲利來自大陸。
「太震撼了!等於把二、三十個衛星廠全部搬去,變成一條生產線。做保險桿、雨刷、座椅、邊門、車簾、車燈……。過去在台灣製造任何一部汽車,組裝的過程中都需要運輸成本。在東南,全部就等於是一條生產線,效率提升太可怕,」邱華創印象深刻。台灣企業善用中國大陸的資源,運籌帷幄全球賽局,幾乎已經是不分大、小企業,從科技到傳統行業的全民運動。傳產、中小企業 也已全球化 不起眼的傳統自行車業,早已經是全球賽局的高手,而且開始享受全球經營甜美的果實。從大甲火車站出來,隨便招呼計程車要到「捷安特」,不用說地址,約二十分鐘後,司機就抵達位在一片水綠稻田旁邊的巨大全球總部。巨大董事長劉金標七十歲,但精神矍鑠、腳步輕盈,走路時彷彿在輕輕跳躍。他拿著親自準備的筆記紙條,上面密密麻麻手寫著巨大的六大特色。「現在光看台灣的業績不準!去年,巨大七成獲利來自海外,」劉金標一語點出巨大的全球格局。
巨大的全球策略佈局中,市場是全世界,台灣是研發總部和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大陸是大量生產的製造工廠及市場。「高級車非台灣莫屬,去年贊助環法自由賽車冠軍車,一部一萬美金,百分之百都是台灣製造,」劉金標以深耕台灣運籌全球為榮。 台灣要在全球賽局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提升附加價值,做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的事情,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巨大以自行車龍頭的身分,在台灣帶領整個產業深耕台灣,將台灣的技術升級。
「不然,大家頭都朝到『那一邊去了』!」經過三年的共同努力,現在,巨大從台灣出口的自行車單價,三年內從一部單價一二○美元提升到二六○美元。「把大量低階產品製造放在中國,手就空出來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劉金標說。最近當紅的光學公司,雖然規模小,但一出手也是全球策略。在台中東海大學旁邊的台中工業區,碧綠的草坪圍著一棟乾淨簇新的玻璃帷幕大樓。這是上市股王大立光電企業總部,去年營業額二四.六億,連續六年每年賺一個資本額,一千大製造業排名第五五五。
去年最紅的照相手機,最關鍵的零組件之一,就是相機鏡頭。去年全球每五支照相手機中,就有一支鏡頭鏡片是大立光電生產。七十一歲董事長林耀英,一頭整齊白髮、斯文氣質、講話字斟句酌,「去年成長,不是巧合,是很多年累積。不能說人家要吃麵,才來買鍋。」
大立光的全球佈局中,台灣是總部研發中心及塑膠鏡片等高技術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目前台灣員工大約三百五十人左右。而需要人海戰術的玻璃鏡片工廠則在中國大陸,有兩千七百位員工。服務業、金融業 整合全球資源 相較下,台灣服務業雖然還不像製造業在全球攻城掠地,但運籌帷幄全球資源也已駕輕就熟。
每天當你在統一超商櫃台結帳時,面板上所顯示的天氣資訊,其實就是統一超商全球運籌的小小一環。統一超商為了讓經營更精準,甚至考量天氣對銷售的影響,譬如,天氣突然變冷、變熱,商品上架的內容如何調整?下雨了,相關產品是否足夠?今年統一超商向澳洲訂購衛星的天氣資訊,每天傳送到日本專業氣象分析公司去分析,再回傳給台灣每一分店店長手中,變成營運的商業資訊。
今年過完年,在中小企業居多的「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的新春聚會裡,各家連鎖店老闆討論和關心的議題,也都是到大陸和其他國家開海外分店的經驗。信義房屋今年四月,在北京的第一家分公司開張,未來目標也是希望在中國大陸三十三個省複製台灣的成功經驗。「假如在每一省都有三家連鎖店,我們就至少需要一百個總經理,」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將「培養一百個總經理」規劃為二○一二年的經營目標。 服務業第九大的陽明海運,也同樣有運籌全球的雄心和策略。陽明海運董事長盧峰海認為,「世界的物流中心未來會在亞洲,因為世界工廠在亞洲。」掌握這樣的趨勢,陽明積極佈局,盧峰海認為,陽明要成為世界前十名,以目前的體質和實力是不夠的。所以要走策略聯盟的路,尤其要專攻小型船,將遠洋和近海船隻互相支援,這樣的優勢可能成為亞洲第一。「海運做久了,就是乘風破浪,要當世界的王!」盧峰海豪氣干雲地說。
金融業到目前為止,因為法令限制,是走出台灣步伐最慢的產業。但去年,許多積極的金融機構也開始在國際化路上踏出重要步伐。包括,富邦金控購併香港港基銀行、玉山金控引進英國保誠集團外資、大型的金控紛紛從外商挖進國際級的金融人才等。「單憑『玉山』走出台灣很辛苦,但是跟隨國際集團的腳步就很容易,」玉山金控董事長黃永仁說。
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更以歷史的角度觀察,「目前台灣企業是華人史上,首批國際化的現代企業。」企業愈大 愈疏遠台灣 但是未來更值得關心的是,當台灣第一批國際化企業愈來愈成熟,他們和台灣的關連可能反而愈疏離。有三五.九%的一千大CEO表示,未來三年將考慮聘用外國人才取代台灣人才。有大約四分之一,二七.五%的企業考慮海外上市。最高比率四三.八%計劃到香港上市。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提醒,「企業總部多是跟著資本市場走的,就像財務長總是都在執行長的身邊。」台灣和台灣人才如何在企業全球佈局中,找到獨特的位置,將是未來左右台灣競爭力最重要的關鍵。
摩根富林明亞洲區行政總監許立慶管理亞洲十七個市場,家在台灣、工作在香港。「不管國家或是個人,未來都不能只想『取代』別人,只想取代就是更便宜、更好,在全球化下,這很難。應該要去想自己的特色,做不一樣的區隔,」許立慶提醒。
許立慶舉盧森堡的例子,盧森堡是歐洲基金的交易中心,在盧森堡登記的基金數目比英國還多。共同基金在盧森堡登記後,淨值計算等後勤工作都在盧森堡,創造了許多金融人才的就業機會。「盧森堡很清楚,歐洲基金經理人會留在金融中心倫敦,不會在盧森堡。而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最多只有十幾位基金經理人,但卻有上百位後勤相關員工,創造多少工作,」許立慶說。
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認為,台灣仍有希望發展國際水準的服務業就業機會,但仍需要政策的引導和配套。嚴長壽說,「台灣可以當亞洲的瑞士。不只觀光,譬如,全世界大飯店當中,有多少中餐廳,需要多少中餐廚師,如何吸引他們來台灣餐飲學校學習。這部份目前我們還比中國大陸領先。」
同樣也面臨工作愈來愈少的美國,如何面對大企業業績成長,但工作機會卻不成長的現實?英特爾總裁葛洛夫就指出,就科技運用和技術層面,美國工程師和印度工程師相差不多,美國工程師若要保住工作,就必須加強研發和教育,才能維持競爭優勢。
《天下雜誌》也曾報導,於去年去世、充滿人文關懷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曾建議,台灣要建構比別人高的平台,讓台灣的人才站在比別人高的立足點,保持相對優勢。溫世仁理想中的平台是,社會要提供一個開放、包容和自由的舞台,讓資訊科技運用、全球化佈局和運籌,支撐起這個高的舞台。
「產業大者恆大,進入成熟期,戰國時代過了,微利時代來了。但是,大企業就像大象,順風、逆風都一樣會前進!」林百里指出台灣企業未來大型化的趨勢。而當企業不斷往前進的時候,國家競爭力和人力素質,是否也能同步往前,將是台灣最大的挑戰。
作者:陳雅慧 2004,5,1/第2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