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 09:28:47惟竣

三細六粗

大乘起信論寒假作業:大四學生:謝枝祥 學號1011008

起信論中以文中內的一段文:

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借此來搜尋三細六粗的內容與含義,以便使自己更了解它。

初探苦後談三細六粗

一、苦與苦因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是苦:五蘊身有三苦、八苦的逼迫、以及無量諸苦,身心的、社會的、自然的。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饑渴寒熱,天災人禍是苦苦,樂境結束是壞苦,一切有為法無常變遷是行苦。此三苦是總綱,世間事均不出此三者。八苦是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這八個名詞由字面上看,即可了知其含義,無論貧富貴賤都無法避免。

   佛法中有所提到三界之中,人類最容易修道,因諸佛皆出人間。天堂太快樂,沉迷於享樂中,不願意修。而三途又太苦,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受苦不間斷也無能得修,人類苦樂參半,比較容易修行。

   人人的處境不同,各有很大差別,因為眾生的果報不同,心靈矇上各種考驗,內心起著不同的感受。因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因此而起,雖各有千秋,總是滋味不一樣。談到苦,每個人都有一肚子苦水,人人都很怕受苦,而不知道這個苦是果,我們必須找到苦的因,才能從根斷除。苦是因是從集而來,集諦有煩惱和業,這是苦的因。特別是煩惱,它能引發新的造作,所以要解脫苦,是要從它的因(煩惱)處,徹底的連根拔起,而不是去虐待這個苦報身,只要煩惱斷了以後,就不會感苦果,即使有舊的業,也能夠讓它緣缺不生,處理它的原理主要是從煩惱處下手。業是前生或今生自己造的。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果必來,不可怪罪於命運之不好,應當趁此機會來修行。一切橫逆的由來都是自己召感的,更不必要怨天尤人,應當隨順因緣了此業力,莫再造新殃。要了知三世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以了生死出輪迴得解脫為大願,才是徹底解決之道。

 

   出於大乘起信論:「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根本無明起,現出生滅流轉之妄法,其相狀有三細與六粗九相之別。先說三細

二、三細[1]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3:大正09 p.522b10-12

三細六麤。總攝一切染法。皆因根本無明不了真如而起也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染法雖多皆是無明氣分,悉是不覺之差別相。三細者:即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因其相細微難知,故名三細。

   在大乘起信論中說到三細六粗,頗易使人領悟離苦的方法。細字形容心中生起之相,極其細微,不易察覺,雖然行相細微,而其作用甚大。茲將三細略說如下:

   1.無明業相略稱業相。即由根本無明起動一念不覺。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論中說:「以依不覺故心動,說明為業[2]。心一動就起了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無明又稱為妄念。起念之後就有業相,這個業是以思心所為體,屬於思想方面,不是行為方面的。人的一生不知道起了多少妄念。每一個妄念就有一個種子留在我們的八識田中,種子又是造業的原動力,遇緣就起現行。無明業相在十二緣起中等於最初兩個無明與行。一念不覺,障蔽真心,遂起無明。因不覺故,妄造諸業屬於集諦,集諦就是苦因。

   2.能見相又稱見相,指見初動之相,又稱轉相。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此係依前述無明業相所起而認識對象之心。論中說:「以依動故能見[3]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心一動就能見,這個見不是眼睛看見而是心的認識作用。在唯識學中稱為見分,在十二緣起中等於識。論中又稱為轉識,此轉字不是轉彎的轉,而是生起的意思。

   3.境界相又稱現相、境相。由前轉相,而妄現境界之相。蓋能見相既起,則同時妄現此認識對象。論中說:「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既然心一動就能見,自然會發生所見的境界相,又稱境界相為現相,等於十二緣起中的名色與六入。名色代表精神與物質,六入即是六根。能見是阿賴耶的見分,境界即阿賴耶所現起的根、塵、山河大地等的器界,又稱為相分。

以上三細合起來說,心一動就有知覺,有知覺即有所見的外面一切境界。如同我們睡覺,一眠後覺醒過來,感覺到今天的天氣真好,應當出去外面看看走走。接下來說明六粗

三、六粗[4]

六粗者:較三細相更為可知,較粗顯,故稱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各別說明六粗。

   1.智相[5]:等於十二緣起中的觸。觸是心與境相涉時所引起的辨別作用,生起是否合乎自己情意的可意與不可意觸,此乃是心因境而起的一種反應。這個智字並不是智慧的智,而是依於境界為緣所引起的分別心。

   2.相續相[6]:等於十二緣起中的受,卽感受的苦樂,對愛好之境感樂,對憎惡之境感苦,愛憎之念與苦樂之情相應,繼起相應不斷。源於愛不愛而來,而受是相續不斷的。由三細中能見相到六粗中相續、相均屬苦果,稱為苦諦。

   3.執取相[7]:等於十二緣起中的愛,對於六識所緣的境界感受苦樂,生起堅固的執著,不了解它的虛幻性,依前相續相緣念苦樂境界,常住持苦樂之境,執著益深,遂起我執。且不斷的回想過去,希望未來,耽戀現在。

   4.計名字相[8]:第六識認識境界時,遇到各種事事物物均分別給與不同的名字,以致對怨親、美醜等名起愛憎之念。其實所有事物皆係假相,名字更是假上加假。凡夫執假為真,迷惑顛倒。計名字相在十二緣起中等於取。

   5.起業相[9]依前計名字相,依想象創造苦樂、怨親、愛憎等名稱,惹起貪嗔等煩惱,致使身口二業起善惡之活動。世間一切事物莫非因緣和合所現的假相,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若能知塵境皆虛,不為所縛,自然得到解脫。但是凡夫不瞭解,仍然一味追求,造成種種善惡業,此卽等於十二緣起中的有,因妄取故,卽成業有。人生悲歡離合,猶如演戲,上場下場,亦同夢境,何必認真,因不明此理,遂枉造許多罪業而不自覺。

   6.業繫苦相[10]:依所造業,償報受苦,既然有生,難免老死。人在三界中打轉受生死輪迥之苦,不得自在。於善惡諸業,感生死苦果,乃至輪迴無窮由執取相到起業相是起惑造業,屬集諦,是因;業繫苦相在十二緣起中等於未來的生與老死,屬苦諦是果。

四、結論

總而言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斷其妄念,這是基本條件,若心中胡思亂想,滿肚子人我是非,學那一門都徒然耗費,又如何能捨生死根本呢?。三細、六粗之九相,總攝一切染法,且只依不能了知真如面目的根本無明而起。故多種不同染法總歸結於根本無明,皆是無明中之狀態,不覺中之差別相。

                        http://bbs-mychat.com/attach/Fid_404/404_844278.png



[1] 三細《金剛經法眼註疏》卷2:「三細者。一業相。二轉相。三現相。」(CBETA, X25, no. 500, p. 677, c4-5 )

[2]《大乘起信論》卷1:「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CBETA, T32, no. 1666, p. 577, a8-9)

[3]《大乘起信論》卷1:「以依動故能見(CBETA, T32, no. 1666, p. 577, a10)

[4] 六粗《金剛經法眼註疏》卷2:「一智相。二相續相。三執取相。四名字相。五造業相。六業繫苦果相。」(CBETA, X25, no. 500, p. 677, c5-6)

[5] 智相:依境界相妄起分別染淨,於淨境則愛,於染境則不愛,稱為智相(《佛光大詞典,p.834

[6] 相續相:依智相分別,於愛境則生樂,於不愛境則生苦;覺心起念,相應不斷,稱為相續相。(《佛光大詞  典,p.834

[7] 執取相:依前之相續相,緣念苦樂等境,心起執著,稱為執取相。(《佛光大詞  典,p.834

[8] 計名字相依前之執取相,分別假名言說之相,稱為計名字相。(《佛光大詞  典,p.834

[9] 起業相:依前之計名字相,執取生著,造種種業,稱為起業相。(《佛光大詞  典,p.834

[10] 業繫苦相:於善惡諸業,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稱為業繫苦相。(《佛光大詞 

典,p.834




IMG_5643.JPG






IMG_5645.JPG






IMG_564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