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0 14:25:20惟竣

如何落實佛法於生活

          《如何落實佛法於生活》            謝枝祥:敬上

現今的社會,價值觀日漸低落,各樣脫序亂象橫生,人類為了追求經濟的發展,追求生活上的便利,卻也延伸了諸多弊端。

 

就如自然生態破壞、傳統道德倫理與現代人文的失衡、青少年無理的犯罪、以及恐怖組織的威脅問題等,處處暴露出人類精神涵養的失落。

 

以吃喝玩樂的在五光十色、五彩繽紛燈紅酒綠中過活,追逐著人生種種的享樂。喝酒、抽煙、打牌、跳舞,當成樂趣,為了金錢、名利、地位,忘卻了安危,鋌而去走險,被花花綠綠的世界所迷惑。由於人心向外追逐過多,被物欲橫流所蒙蔽,受欲望的支配,去追求執取,未求到之時感到痛苦,然而當追求到之後又怕失去,也感到痛苦。把原本具有理性的良知,因物欲束縳,心靈物化,因此迷昧而顛倒,使過多物欲的追求者任誰都避免不掉,患得患失的煩惱隨之而起。

 

世俗之人追求物欲名利,而錢財並無法保有恆久性,可說是五家共有,可能轉眼即失去,然而慧命法財,可讓我們累生受用無窮。生命有限,而慧命長存,要想利用這短促的生命來啟發慧命,就別讓時日空過,活著之時,把握時間,重視人性的價值,面對多元的社會文化與各階層,理應培育自我修養的養成,建立禮儀道德觀:互助合作,和樂共存,實現齊家、國治、天下平的理念。道德對個人來說顯得極其重要,如忽視道德,則家庭、國家、天下,都會混亂不堪。生命哲學觀:投入社會人群,身體力行體驗佛法的妙義,符合時代人文思潮。

 

聖人設教總以濟世利民為本,佛法的根本,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勸化世人棄惡從善,佛法在於治心,心為萬物之本,若本得其正,則萬物興,而天下太平。更直接說明了佛法與日常生活是不能分離。

 

在《六祖壇經》裡,有一段偈子是這樣寫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法就在世間,就在日常生活中。離開世間,離開生活,何來的佛法?說明了一位覺者是如何的在生活中運用佛法,以達到最好的隨緣接物,待人處事。

 

因此佛法在現代的社會更顯得重要,同時更能讓現代人,修正行為,調整生活方式,快速的相應於自我的需求,回歸於富樂心靈的生活。當然這得先從日常生活的起點做起,老老實實的應機接物,待人以誠,對上以敬,對下體諒。思惟因緣果報的道理,將佛法生活化,把高深的理論,落實在生活之中,在佛法慈悲與智慧的引導下,隨之而來的心靈會更加寬廣開心、幸福與充實,生命中生活品質也會逐步提高,朝向利益人群的方向發展,才能使自己與他人從中真正受益。

要想運用佛法於日常生活中,又能快速讓人人,能夠樂於接受,不外乎利行五戒。五戒的功德很殊勝,能培養慈悲心,擴展我們的心胸,待人接物更得體。

 

如以:不殺生來說:在大智度論有這樣的文:心性好殺之人,即使當上了國王,心亦不自安寧。若能不好殺生,一切眾生皆樂依附。持戒之人,生命欲將結束時,其心安樂,無疑、無悔,若生天上,若在人間,常得長壽。

 

人類本自具有慈悲心地,富有理智的情感,要想人格昇華,使家庭更幸福美滿。理應學習效法佛菩薩的那份大慈悲心。不只愛人類,連一切眾生都愛護。孟子曾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應當遠離一切眾生殺害心,使眾生不受威脅與怖畏。打造一個無危害的人間,自己與他眾也能常常感到快樂。

 

不偷盜:偷盜謂竊取他人一切財物,還含括索取不義之財力。眾生為了個人及家庭生活,所以要賺錢,然而卻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愚昧了良心,從事偷雞摸狗的不法勾當,甚至還引導他人誤入歧途,破壞別人的家庭,這些都已違背了不偷盜戒。佛陀教導我們棄掉貪念,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知足就能夠常樂,也就不會犯起偷盜的行為

 

不邪淫:邪淫是指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好比男人在外金屋藏嬌、女人紅杏出牆等等都是。真正想要過著即充實又快樂生活的人,是可以很容易遵守此戒。就算外在雖有權勢、財力等,種種的誘惑,都應守護邪婬戒,以保自身不犯。男女持戒清淨不邪婬,身體潔淨,所生常得端正莊嚴。

 

不妄語:也就是守好口業。妄語的罪報會讓我們墮入三惡道,不得不小心防護。我們既然要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就應培養高尚的人格。一個人的言談,關係著一個人一生的信譽,不得不慎重口業。

 

不飲酒:酒會使人亂了性,一旦飲酒之後酒精中毒,會喪失了清明的意志,心靈不得清醒,更嚴重還會造成來生智慧不開的命運,由此可知飲酒有害身心,因此智慧要明朗,應該戒酒。

 

此偷盜、殺生、邪婬、妄語、飲酒。若造者會使身心不得清涼,自身處於恐懼不安中,不得自在,所言所行無法受人敬愛,與聖道相遠離。

 

若能持守佛教中之五戒清淨,無有過失,又能慈愍利樂一切眾生,現世可得身心安樂人天愛護,將來果報能得到善處甚至圓滿菩提。

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有幸接觸聽聞佛法,理應趁早反省,遷善去惡,

懂得惜愛光陰的重要性,隨時善用每一分每一秒,來充實自己,一旦有大好機會來臨,才有能力掌握得住。

 

菩薩人人可行,不一定是頂頂有名領導者,隨自己的智慧,隨自己的興趣,隨自己的事業,隨自己的環境,隨自己的能力,從悲願中出發無形中,能引導一股強而有力的力量,唯願來利樂眾生,相對的也利益到自己,就不枉費來此生。


2008[1].08-101.jpg



 

 

 

 

上一篇:享受自然

下一篇:略探:生與滅

惟竣 2015-04-20 14:29:29

如何落實佛法於生活看完受益很多

版主回應
為何上傳時總是一直顯示系統忙線中因此無法順利上傳 2015-12-29 13: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