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謝枝祥敬編
一、人身難得
在經典中常見聞到這一句「人身難得」,在別譯雜阿含也不例外。
為了交一份老師的報告作業,就順道來探索了解,為什麼人身難得,借此將以前有所,聽聞過的經論,再從新找尋,在那些經論有提到,有關人身難得這一部份。以此一來可加深印象二來又能算作業分數,真是一舉兩得。只不過自己所認知的有限,深怕至時所寫的課業無法如老師所願,畢竟以老師您的境界來看,這份作業就有如小孩兒在初學時,剛下筆那樣的粗糙。還好這是佛學老師,總是一開始會慈悲的給我們加油打氣,不會嚴苛的要求。現在就來尋覓人身為何難得?
對於「人身難得」,如《阿含經》的盲龜譬喻,給人很深刻的印象。其所描述內容:在一望無際茫茫大海中,有一隨波逐流的漂流木,木頭中有一孔,盲龜每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當盲龜頭伸出海面之時,剛好準確的套入木孔,如此極微機率相遇才能轉世為人。
在《別譯雜阿含經》卷13:有這一段如此云:「有一端正美色之者,時,婆耆奢見斯事已,為色壞心,生於欲想。復自思念:「我今妄想失於大利,期於非利,人身難得[1]」。
難得生為人,應利用此身,來修心養性,回歸清淨,如不能善用,護好心念,一失人身,可能百劫難逢。
如《別譯雜阿含經》卷13云:「捨人身已,得三惡身,捨三惡身得三惡身[2]」。
生逢人身是如此的困難不易,稍不小心就會落入三惡道,受盡萬般的苦迫。
在經論中有這一段「八難」。「難」照字面解說,是「三」種落在災「難」中的有情。現在就簡單來說明其中的三難。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
一、梵語「捺落迦」,此云:「苦趣」,亦云不可樂返。在生造了極惡重罪的人,感得此報。地獄的有情,因爲環境太惡劣,有極寒極熱種種的大痛苦,不容許他們去聽聞思惟佛法。
二、在生慳貪不捨,或侵犯他人的財物,死後卽得餓鬼之報。餓鬼所處的環境,幾乎沒有食物可吃,就是有吃的,也因生理構造的特殊,腹大咽細,受用不了。所以永遠在饑渴中受苦,就無心去領受佛法了。
三、畜生,就是我們現在眼見到的水陸空行的一切動物。他們因爲天生愚蠢,缺乏智慧,所以無法接受佛法。縱使我們很熱心地向一只禽獸去講經說法,任你說得天花亂墜,正如俗語說的,「對牛彈琴」,他們根本缺乏這種理解力,總是聽不懂的。佛經說:這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有情,是「隨他自在轉」的,牠們或因環境的惡劣,或因生理的缺憾,或因心智的愚昧,所以完全不能自己作主(很多自己根本連主意也沒有),只隨環境而轉,隨愚昧的本能而轉,或者供人驅役,隨他有情而轉。這類有情,當然不能聽聞到佛法,更談不上去思惟眞理,實際修行了,所以都是落於極可憐的「難」中。
「捨三惡身,得受人身,諸根完具,生於中國,具足正信,能修習道,修習道已能得解脫,得解脫已能入涅槃[3]」。
接下來就來說人身。常語說:「人爲萬物之靈」。我們要問,人比動物靈在何處?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人與禽獸不同的,也就是人比萬物靈的地方,只有一點點兒。這一點點兒是什麼呢?謹爲命存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然。求生存,求快樂,是一般生命界的共同意欲,是一切衆生與生俱來的本能,我們眼見到的許多飛禽走獸,都懂得用種種方法去覓食求生,去抵禦强暴。所以,如果單就「爭求肉體生命的存在與享受」的一點來說,人類與禽獸並無不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在乎人類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有更高一級的精神生活。人類有着猛利的智慧,能够記憶、辨別、比較、推測、決擇,所以人類能夠觀照透徹出宇宙的眞理,能够依於這眞理去實踐,而獲得精神界的最高安慰與永久快樂。用佛法說:人的可貴,就因人類能够接受佛法,付之實踐,而最後完全體證了(佛道)。這才是人之異乎禽獸的地方。假使能生而爲人,而無有信受佛法,那可不失去了人的意義與價値了!所以我們雖生在人間,也要盡力設法避去人間這樣的「難」。
《藥師經疏》卷1云:「佛言:迦葉捨於人身還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捨於人身得三惡身,如一切十方大地土也。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者,即為三難[4]」。
佛陀有一次用指甲挑些泥土,對比丘們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接着又說,得人身而聽聞佛法者如爪上土,不聞佛法者如大地土。在「難」中,多少有情失去了人身,又多少有情幸得人身而不聞佛法!我們現在旣得人身,又聞佛法,是離開了難,無落入難中就是幸福。
「人身難得今已得」,這短暫又難得的人身,我們難以確保永遠擁有它,但我們可以作主使用它,而且必須適當而妥切的善用它,人身才能發揮妙用,這樣的有,才是妙的。人身如不能發揮人身的妙用,那就有如行屍走肉,那會是有的人身。能運用人身,這人身才會很有價值。人身難得百歲,在這百年之中,扣除懵懂的小孩時期及身體功能退失的老年期,所能善用的人身黃金時代就在青年及中年階段。
在《雜阿含經》卷15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遶亦爾,不必相得。」
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5]。」
「盲龜浮木」的故事譬喻人身難得,猶如飄浮於茫茫大海上的木頭,能與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的盲龜,二者相遇實屬不易。佛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就要把握機緣,提起正見。」
在經典中有提到:「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6]」。
須彌山上,一人手持細縷,往下拋出,大風吹起,山下之人拿針迎接,欲穿入針孔,是難上加難,終無成辨。要得人身比此更甚。
「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7]」。
有如大海中,無舵的舟船,隨風漂流,船上的人們,儘管熟睡得無有喜憂,等到船觸到了暗礁,船身破了,悲哀也就跟著來了。
如在瀑流裡漂蕩洄漩中,不能自脫一樣,眾生為煩惱而漂流生死,因此想要度脫生死河中的人生,最主要得斷除眾生無邊煩惱。
釋尊常以一層一層漸進深入的說明:在這生死無盡輪迴中,「人身」從無始世以來隨順煩惱而漂流生死。好不容易得了人身,又能在於三寶中,生起信仰敬重效法之心,亦是「難得」。
人命就存乎在於呼吸間,死亡的到來是不分年老與年少的。多少眾生不知人身難得,有些人貪染世間樂事,專在聲色功利中過日子,忙於不亦樂乎,也就無心進修佛道。如能夠常思觀察世間樂的不究竟,減少對於世樂的貪染,佛說多欲為苦,少欲為樂,理應多念知足,方能警策修行,就能積極進修法益。
釋尊曾在《增一阿含經》「四意斷品」中說:「我今亦是人數[8]」。是由人修行體證成就的。惟有生逢在人間,方能稟受佛法,體悟宇宙萬物真理而得正覺解脫自在。
二、佛法難聞
人身難得今已得,有了這人身後,要用它來做什麼才是最大利?接下來就是要談有關「佛法難聞」這部份。那為何佛法難聞呢?在前題「人身難得」已有提到如爪上土、如大海中的盲龜一樣那麼難得。現在就引一小段經論中,有關佛法難聞的記載在《大莊嚴論經》卷12云:
「佛法難聞,如來往昔為菩薩時,不惜身命以求於法,是故應當勤心聽法[9]」。
好不容易聽聞到佛法,要用何種的態度來接受佛法?
首先得了知佛出世的因緣。釋尊說:眾生身有三種病老、病、死;而心有三種病貪、瞋、癡:如來為此而來人間。也就是說:三寶的出現世間,佛是大醫王,法是良藥,僧是護病者,是為了救濟眾生身心重病而顯現。
如《雜阿含經》卷46云:「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此有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乃至世間知有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王所乘寶車,終歸有朽壞,此身亦復然,遷移會歸老。
唯如來正法,無有衰老相,稟斯正法者,永到安隱處[10]。
自己從無始以來,無邊煩惱所纏,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就為身心重病所纏繞,弄得不得自在。死生生死,無窮苦痛。知道身心有如此重病,非一般人所能醫治,而今從聖典中得知有此良醫良藥,(佛弟子賢聖僧),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醫。以恭敬虔誠之心,進而親近善知識,有如病人信賴醫師,求醫生治病,經醫師開出的藥方,使用治療的針藥後依藥服用才有效。說法師,開示教導修行方法也如此,要依著這樣的法藥去服用,身心的重病才能根治。否則只是閱讀藥方而不肯服用,是沒有作用的。還有些學眾少少修習,總是希望滿上有所效果,此種求快的心而不能滿上滿足如願,還未能到達解脫生死重病,就已失望不再進行而懈怠下來,真是可惜。生死大病,慶幸得遇,良醫良藥,也要長久服用法藥,才能夠見效。
佛法難聞如《金剛經會解了義》卷1云:「菩薩一文一義,一句一偈,莫不從捨身命來。又曰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捨身命處,葢顯信心難生,佛法難聞也[11]」。
從佛法的流傳過程中,記載著多少古聖高僧大德,冒著生命危險、克服多大的難關,方能攝取經典到來,所以當我們有幸見聞佛法,從見聞佛法中,能起著何種作用?何種益處?。
對於此時此地的我們,是不可能親聆佛說的。得從佛弟子聞法,或者閱讀經教,從經典聞法,就是自己以古代的典章文獻,從閱讀經論中去認識了解並體悟力行。
在聖典中有讚歎聞法功德利益,學生在大學一年級時有接觸到一本成佛之道,也有作一些說明,現在就來簡單介紹,聞法後所起的效用。從聽聞正法後有起著四種功德利益。
一、從見聞中可以知道一切法:由於聽聞了正法,能認識了解諸法。那什麼是諸法?如善法惡法,有漏法無漏法等。聽了之後才知道種種的法,知道何者該修集,或者何者該捨棄。還有法是合法的意義它是善,聽完佛法就能了知種種善法,可以依著它去修學。
二、從見聞後能了知遮止眾惡:遮眾惡由於聽聞正法,或是由內心引發的惡念,或是見於身口的惡行。如是聽聞了正法,知道何者是惡的,會有何種惡果,就能將這惡心平息了下來,遮止這種惡心的現起。
三、從見聞後能了斷種種無意義之法:能了知這樣無義是由於聽聞到正法而來。好比有些外道,雖有心求解脫,卻誤入了歧途,修種種苦行,不食、不臥、裸形等,他以為修這些苦行,能夠得道。他們不止本身修苦行,也以這樣的苦行來教導他眾。這些苦行,以佛法的角度觀察是毫無意義的,可說是自找苦吃非常愚癡的行為。能夠聽聞了正法,自然就可以遠離這些苦行,修行於正道,就不會落入外道套子了。
四、從見聞後如法修行可得涅槃:由於聽聞正法,與法相應能達到涅槃解脫。這一切種種的功德,不都是從見聞佛法而起修體證後所得到嗎?。
在早期經典的記載,佛在開示正法時,總是告誡聽眾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12]』。因為,如聽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聞法的功德利益了。
現在來說明聽法時應該離去那些過失?。
一、先用譬喻來說明,如用器皿要來接收於水:如果將缽或杯子,倒覆放在空地上,要乘雨水是無法雍有的。又如缽或杯子中,有穢汁毒素,即使是接受到了水,不但是無法使用,而且還會害人。再來如缽或杯子底下已有了裂縫,那即使它清淨無毒,也一樣漏得一無所有。所以聽法時要以清淨的心來正聽,不可依反而聞。
二、聽法時要專注不能有所散亂:內心散亂容易右耳入左耳出,聽了等於沒有聽。雖然有專心聽,但心中不能有懷疑,有成見及邪執,不然對於所聽受的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會引發邪見,落入毀法的罪惡。再來心中雖無成見疑惑,可是一直都在忙於事務,不久還是會忘得一乾二淨。聽法時要避免散亂懷疑及成見才不至於犯上聽法的過失。
三、聽法時好比,我們要播種果子:而選擇地點且是在石頭上,那是不會發芽的。或選在荊蔓叢生的草叢裡,即使能發芽,也無法生長起來,不久就會枯萎了。如此的播種,是無法收穫的。聽法也是如此,必需選擇在肥沃的土地上及陽光能照射的地方,才不會有所過失。
佛法是讓我們認清自己,如鏡子一樣,是要反照自己,觀察自己,有多少種種功德,或有沒有種種的過失,一旦發覺有所過失,就應該發落慚愧懺悔,遠離過失。如察見自己有功德,應該生歡喜心;如沒有功德,更應該努力去修習。聽聞佛法,是用來作為自己修持的準繩;聽法後而能夠付之於實行,才是最重要的。
在《大莊嚴論經》卷5云:「大王應當知,佛法難聞值,譬如優曇花,難可得值遇[13]」。
「以佛法難聞難遇。今此一旦遇之。如饑者之遇王饍。鼓腹而歌。旱苗之遇甘雨。勃然而興。其樂為何如哉[14]。」
「時世尊大慈憐愍軟聲慰問:「汝等苾芻!極大疲勞來至我所。今者人身難得已得,佛法難聞已聞,六根難具已具,善惡之事已具知之。我已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常演說寂靜涅槃究竟菩提,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則憂悲苦惱滅。[15]」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而今慶幸得之,此身不向今生度,更代何生度此身。若再錯過,可悲可痛,若迷心不開,不知何時,再出頭來,如說修行,道之可貴,惟願此身一切皆辨,具足佛法。
[1] 《別譯雜阿含經》卷13(大正2,461c17)。
[2] 《別譯雜阿含經》卷13(大正2,461c17)。
[3] 《大般涅槃經》卷33〈12 迦葉菩薩品〉(大正27,563a28)。
[4] 《藥師經疏》卷1(大正85,323b5)。
[5] 《雜阿含經》卷15(大正2,108c7)。
[6]《宗鏡錄》卷42(大正48,665c8)。
[7]《雜阿含經》卷15(大正2,108c14)。
[8] 《增壹阿含經》卷18〈26
四意斷品〉(大正2,637b23)。
[9] 《大莊嚴論經》卷12(大正4,321a26)。
[10] 《雜阿含經》卷46:(大正2,339c29)。
[11]《金剛經會解了義》卷1(大正25,216c11)。
[12] 《雜阿含經》卷1(大正2,3a18)。
[13] 《大莊嚴論經》卷5 (大正4,286a2)。
[14] 《地藏本願經科註》卷5(大正21,745b15)。
[15]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20(大正24,203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