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3 19:46:35mamamia
【尋訪孟獲的遺族】No.2
2004/01/31
隔日清晨醒來,陽光褪去黑夜的包覆,山中景緻才一一展現出它的原貌。載我們來的那部包車,已經駛離返回西昌市。望望四周,除了身處的一所小學,一片樹林外,其他什麼都沒有,沒有樓房、沒有車、也沒有人聲嘈雜,一切安靜地讓人感覺到似乎是被遺落在地平線的那一端。眼前這所小學,也極其簡單,中間是一片青草地,四周由數棟校舍包圍著。後方那一排二層樓樓房是教室,左翼與前方均是給教職員居住的宿舍,草地右側則建有極為簡陋的廁所與澡堂。學校以附近村落來命名,稱做「羊圈小學」。約莫是在數年前,天主教會為了幫助此地彝族失學孩童,而向各地募款集資興建而成的。
學校座落在二千多公尺高原上的羊圈村,地理上劃分在四川省內。不過對當地居民來說,只覺得自己是從此地的大涼山生長出來的,為大涼山彝族的一支,從不認為他們與四川人有什麼相關,唯獨漢人,才有四川、貴州、雲南之別。
彝族是屬於中國少數民族的一支。雖說少數,但總人口也達六、七百萬之眾,主要分佈地在四川、雲南和貴州交界。聽過這民族的人不多,但還好他們當中曾出過歷史人物──一個名為孟獲的番王,讓後世稍微了解到原來他們就是嚇嚇有名的南蠻子孫。
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彝語,屬於漢藏語系的一支。在這裡,除了少數有受過教育的村民會說漢語外,大部分的人們都是用彝語來溝通。
每年暑假,教會便號召青年來此服務,那年來到這學校的工作人員特別多。有和我一樣做衛教工作的Eroica和Teresa;Eroica同我一樣都是從台灣來的醫學生,是經由他的介紹才得知這個服務的機會。Teresa曾是護士,現今則在唸書。去年時她曾來過羊圈,相較於近乎所有人都是新手,她的資歷就可劃歸為隊中老馬,因此所有衛教計畫,都是出於她之手。
此外還有二位教中文的台灣女生,三個教美術的大陸老師,一位法藉神父,三個教英文的法國學生。每個成員都非常特別,浩浩蕩蕩地組成一個團隊。所有人來此目的都相同──於暑假期間,遞補大陸老師的空缺為彝族小朋友們上課。抵達後第二天,工作即展開,我被賦予了第一個任務──幫學校的孩子們做簡單的健康檢查。
我們先在學校宿舍內草草佈置一下,克難完成一間健檢室。在這小小空間中,同時擠進二組人馬在工作,不免感到有些擁擠。我和Teresa分配在同一組,組內還有一位彝族青年,是為了幫低年級不太會說漢語的學生們做翻譯。而發根,就是我們的翻譯。
發根長得清秀,一個十八、九歲、活潑可愛的彝族小姑娘,剛從鹽源民族中學畢業,算是村內少數的「知識分子」。她的名字源於彝語的漢語發音,關於這名字在彝語中所代表的意思我倒是忘了,只覺得叫來頗親切。發根皮膚黝黑,照映著往昔曾在烈日下工作的痕跡,微笑起來時給人一種陽光的燦爛,但獨自沉處時,又有一股抑鬱的氣質。在這裡,人們都在悲歡離合的真假故事中早熟了。
學生們在外排隊,等候一一被叫入健檢室。第一個學生是個可愛的女孩,發根牽著她走進來。
「嗨!妳好!聽得懂漢語嗎?」我試圖用微笑化解她的恐懼。
「懂!」
「幾歲呢?」
「十三歲。」
「那妳唸幾年級啊?」我一邊問一邊低頭記錄她的個人資料。
「二年級。」
「啊!」我不經訝異地抬頭起來,帶點質問的語氣說:「怎麼十三歲才唸二年級呢?」
「嗯……因為……」那女孩被我這突如其來的問題赫到了,一臉困窘,慌忙地左右張望不知怎麼回答。
發根見狀,趕緊幫她解釋:「這裡的小孩通常都超齡才入學,尤其是女生……羊圈小學才設立四年,在這之前,女生幾乎是沒有唸書的機會……」
聽到這回答,我呆住了。換我一臉困窘、左右張望不知怎麼回答,只從口中澀澀地吐出一句「對不起!」。但傷害已然造成,那女孩將頭別過去,靜靜望著遠方。我驚覺到這話語的嚴重性。自己單純地以一種都市人「理應如此」的思維,卻造成一股「何不食肉糜」的難堪。後續檢查,在尷尬中進行著……
半天的健檢在很多驚訝中過了。
藉由健檢的機會,我第一次直接接觸到當地學生,然而這一小段的經歷,深深覺察到自己真的「下鄉」了。羊圈村超乎我所能想像的貧窮,在這裡,每個小孩都有營養不良的狀況,發育也遠較台灣同年齡小孩慢許多。十二、三歲的小孩,骨瘦如柴,矮小瑟縮的身軀,彷彿只有十歲不到的年記。聽Teresa說,學生們並沒有吃午餐習慣,通常早上草草吃二、三顆水煮馬鈴薯果腹,就趕來上課。中午有一小段休息時間讓教師們用餐,此時學生們或在附近田野間玩耍,或回家幫忙農務……不管怎樣,不太會出現在學校內就是了,畢竟餓著肚子看老師吃飯是件令人難堪的事情……成長中伴隨著饑餓的磨練,是此地的生存法則之一。學生們要一直等到黃昏放學回家後才有吃飯的機會,吃的當然還是馬鈴薯,水煮的、沾點花椒灑點鹽、吃起來依然乾乾的那種馬鈴薯。回頭看看發根,有點難過,想必她也是這樣熬過來的吧!
然而,這只是與當地人接觸的開始,羊圈村才剛要對我們述說它曾經歷過的苦難。
(圖:羊圈小學)
隔日清晨醒來,陽光褪去黑夜的包覆,山中景緻才一一展現出它的原貌。載我們來的那部包車,已經駛離返回西昌市。望望四周,除了身處的一所小學,一片樹林外,其他什麼都沒有,沒有樓房、沒有車、也沒有人聲嘈雜,一切安靜地讓人感覺到似乎是被遺落在地平線的那一端。眼前這所小學,也極其簡單,中間是一片青草地,四周由數棟校舍包圍著。後方那一排二層樓樓房是教室,左翼與前方均是給教職員居住的宿舍,草地右側則建有極為簡陋的廁所與澡堂。學校以附近村落來命名,稱做「羊圈小學」。約莫是在數年前,天主教會為了幫助此地彝族失學孩童,而向各地募款集資興建而成的。
學校座落在二千多公尺高原上的羊圈村,地理上劃分在四川省內。不過對當地居民來說,只覺得自己是從此地的大涼山生長出來的,為大涼山彝族的一支,從不認為他們與四川人有什麼相關,唯獨漢人,才有四川、貴州、雲南之別。
彝族是屬於中國少數民族的一支。雖說少數,但總人口也達六、七百萬之眾,主要分佈地在四川、雲南和貴州交界。聽過這民族的人不多,但還好他們當中曾出過歷史人物──一個名為孟獲的番王,讓後世稍微了解到原來他們就是嚇嚇有名的南蠻子孫。
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彝語,屬於漢藏語系的一支。在這裡,除了少數有受過教育的村民會說漢語外,大部分的人們都是用彝語來溝通。
每年暑假,教會便號召青年來此服務,那年來到這學校的工作人員特別多。有和我一樣做衛教工作的Eroica和Teresa;Eroica同我一樣都是從台灣來的醫學生,是經由他的介紹才得知這個服務的機會。Teresa曾是護士,現今則在唸書。去年時她曾來過羊圈,相較於近乎所有人都是新手,她的資歷就可劃歸為隊中老馬,因此所有衛教計畫,都是出於她之手。
此外還有二位教中文的台灣女生,三個教美術的大陸老師,一位法藉神父,三個教英文的法國學生。每個成員都非常特別,浩浩蕩蕩地組成一個團隊。所有人來此目的都相同──於暑假期間,遞補大陸老師的空缺為彝族小朋友們上課。抵達後第二天,工作即展開,我被賦予了第一個任務──幫學校的孩子們做簡單的健康檢查。
我們先在學校宿舍內草草佈置一下,克難完成一間健檢室。在這小小空間中,同時擠進二組人馬在工作,不免感到有些擁擠。我和Teresa分配在同一組,組內還有一位彝族青年,是為了幫低年級不太會說漢語的學生們做翻譯。而發根,就是我們的翻譯。
發根長得清秀,一個十八、九歲、活潑可愛的彝族小姑娘,剛從鹽源民族中學畢業,算是村內少數的「知識分子」。她的名字源於彝語的漢語發音,關於這名字在彝語中所代表的意思我倒是忘了,只覺得叫來頗親切。發根皮膚黝黑,照映著往昔曾在烈日下工作的痕跡,微笑起來時給人一種陽光的燦爛,但獨自沉處時,又有一股抑鬱的氣質。在這裡,人們都在悲歡離合的真假故事中早熟了。
學生們在外排隊,等候一一被叫入健檢室。第一個學生是個可愛的女孩,發根牽著她走進來。
「嗨!妳好!聽得懂漢語嗎?」我試圖用微笑化解她的恐懼。
「懂!」
「幾歲呢?」
「十三歲。」
「那妳唸幾年級啊?」我一邊問一邊低頭記錄她的個人資料。
「二年級。」
「啊!」我不經訝異地抬頭起來,帶點質問的語氣說:「怎麼十三歲才唸二年級呢?」
「嗯……因為……」那女孩被我這突如其來的問題赫到了,一臉困窘,慌忙地左右張望不知怎麼回答。
發根見狀,趕緊幫她解釋:「這裡的小孩通常都超齡才入學,尤其是女生……羊圈小學才設立四年,在這之前,女生幾乎是沒有唸書的機會……」
聽到這回答,我呆住了。換我一臉困窘、左右張望不知怎麼回答,只從口中澀澀地吐出一句「對不起!」。但傷害已然造成,那女孩將頭別過去,靜靜望著遠方。我驚覺到這話語的嚴重性。自己單純地以一種都市人「理應如此」的思維,卻造成一股「何不食肉糜」的難堪。後續檢查,在尷尬中進行著……
半天的健檢在很多驚訝中過了。
藉由健檢的機會,我第一次直接接觸到當地學生,然而這一小段的經歷,深深覺察到自己真的「下鄉」了。羊圈村超乎我所能想像的貧窮,在這裡,每個小孩都有營養不良的狀況,發育也遠較台灣同年齡小孩慢許多。十二、三歲的小孩,骨瘦如柴,矮小瑟縮的身軀,彷彿只有十歲不到的年記。聽Teresa說,學生們並沒有吃午餐習慣,通常早上草草吃二、三顆水煮馬鈴薯果腹,就趕來上課。中午有一小段休息時間讓教師們用餐,此時學生們或在附近田野間玩耍,或回家幫忙農務……不管怎樣,不太會出現在學校內就是了,畢竟餓著肚子看老師吃飯是件令人難堪的事情……成長中伴隨著饑餓的磨練,是此地的生存法則之一。學生們要一直等到黃昏放學回家後才有吃飯的機會,吃的當然還是馬鈴薯,水煮的、沾點花椒灑點鹽、吃起來依然乾乾的那種馬鈴薯。回頭看看發根,有點難過,想必她也是這樣熬過來的吧!
然而,這只是與當地人接觸的開始,羊圈村才剛要對我們述說它曾經歷過的苦難。
(圖:羊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