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9 14:04:08ROY HUANG
名字、椅子、房子:二十世紀建築大師的成名三步曲 PART - 1
名字、椅子、房子:二十世紀建築大師的成名三步曲 PART - 1
作者:何春寰老師
一個出眾的名字
回顧二十世紀建築名家當中,單單是姓名本身即已獨特耀眼者,可謂不勝枚舉。且看Gaudi, Jujol, Loos, Olbrich, van der Velde, Melnikov, J.J.P Oud, Gropius, Perriand, Leonidov, El Lissitzky, Fuller, Kiesler, Taut, Goff, Alvar Aalto, Alvaro Siza, Aldo van Eyck, Utzon, Coderch, Eisenman, Libeskind, Ito, Zaha Hadid 等,皆是脫俗搶眼之例。若是以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以及柯比意(Le Corbusier)這三位建築大師為例,他們均在各自事業發展的時間轉捩點上---當他們開始確立自己的建築師身份,並企圖建構名聲的關鍵時刻---紛紛為自己創造出新名字的動作來看,擁有「一個出眾的名字」,不但是與了二十世紀建築名家的傳統接上了軌,也稱得上是他們所設計的第一件傳世作品。
一九一三年,當路德維格.密斯(Ludwig Mies)一離開彼德.貝倫(Peter Behrens)的事務所,到柏林開設自己的工作室時,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Mies」在德文中的意思包括「笨拙的」、「齷齪的」、「卑鄙、悽慘的」、「下流的」、「貧窮可憐的」、「異類的」,或「悲慘痛苦的」。顯然地,他不想讓這些文字上的屬性,與他的作品與身份之間,產生任何的關聯。因此他在企圖建立獨立名號的時刻,給自己編了一個新的姓名。
柯比意最愛玩換名字的遊戲,「Le Corbusier」這個名字,是在一九二○年才浮出檯面的。那時正是他(查爾斯.愛得華.堅尼瑞特,Charles-Edouard Jeanneret)試著要將自己在「新精神」(L'Esprit Nouveau)這本雜誌中,自己的畫家與建築設計師、建築理論家身份區格開來的時候。在這本雜誌中,當他撰寫有關「純粹主義」藝術觀念的文章時,他用的是「Jeanneret」的本名;然而,在以其他非「純粹主義」藝術、戲劇,或日常生活文化為主題的文章中,他則用的是各種不同的筆名。事實上,「Le Corbusier」首次落款的出現,是在「新精神」雜誌中,一篇由「Le Corbusier」與「Saugnier」合寫,評論有關柯比意本身之建築作品的文章。其中,「Saugnier」是「新精神」雜誌的另一位主要執筆阿米迪.歐森方(Amédée Ozenfant的筆名。甚至,歐森方還曾在雜誌中,用他的另一個筆名Julien Caron,撰文大肆讚揚Le Corbusier-Saugnier合寫的那篇建築評論是「精彩之作」,讓人以為所有文章都是出自不同作者之筆。在「新精神」雜誌中,各種假名、筆名的大量湧現,或許是為了掩蓋該雜誌中的絕大部份文章,都是出自堅尼瑞特與歐森方之手的事實。不過,「堅尼瑞特」與「柯比意」,這二個分別用在藝術與建築用途上的名字,持續被沿用到「新精神」雜誌停刊之後。一直到一九二八年之間(雜誌停刊三年之後),他的油畫作品都還是用「堅尼瑞特」來簽名;而在所有的建築作品上,則一向是以「柯比意」之名出現。由於後來「柯比意」的確是以建築師,而並非畫家的身份聞名,故而,在一九二八年之後,他連油畫作品都一律改以「柯比意」來簽名。
一九五四年,法蘭克.哥德柏革(Frank Goldberg)在甫自南加大建築系畢業之際,就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這個故事在所有的建築評論家筆下都曾或多或少,或是重複地被敘述過。尤其是有關蓋瑞對自己的家族姓名有著如何的愛恨矛盾心理;他的第一任妻子如何的不喜歡他使用那個家族姓名,並敦促他改名換姓;以及他日後又如何產生悔意等。蓋瑞曾在分別接受「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以及美國史密斯森尼(Smithsonian)博物館期刊專訪時表示:「我一向以我的姓名為榮.... ,但是,我從小因為它而受到各種欺負;在南加大時,我被告知因為它,而無法進入建築兄弟會;而且我的妻子也不喜歡它。」;「所以,在一個軟弱的時刻,加上妻子的頻頻催促,我便將名字從『哥德柏革』改為「蓋瑞」。而如今我後悔了,並不是由於信仰的因素,而是因為我尊重我的祖先。我現在娶的是一位天主教徒,我發現去教堂望彌撒所得到的滿足,與小時候去參加猶太教徒的聚會時,是一樣的。」
密斯.凡德羅、柯比意、蓋瑞,這三個名字的選擇,恰巧又都是「與母親結盟」、「背叛父親」的例子。密斯.凡德羅在父親的姓「Mies」之後增加了母親的姓「Rohe」之外,還加上荷蘭語的前置詞「Van」。據說是因為當時德國的社會正在流行「荷蘭風」;另外,另有一些評論家則認為「Van」與一個德國貴族才有的姓氏「Von」很相似,比較容易造成名字具有貴族姓氏的弦外之音。除此之外,密斯.凡德羅還在「Mies」中的字母「e」上增加母音的發音變化,使之從一個音節變為二個音節的唸法(正確發音應為"密耶斯"),以便避開與德文「mies」的詞義聯結。結果,密斯.凡德羅雖然沒有完全放棄使用父親的姓,但也已經將之徹底改頭換面,而無法辨認了。
柯比意(Le Corbusier)這個字的來源,是出自於他母親的比利時家族中,某一個祖先的姓氏「Lecorbésier」。據「新精神」雜誌的另一位主要執筆阿米迪.歐森方表示,因為他自己選用了母親的姓「Saugnier」作為筆名,柯比意原本也是要起而效尤。只不過,因為柯比意母親的姓「Perret」,剛巧與他的關係是亦師亦父的師傅Auguste Perret相同。而父親的影響與象徵正是柯比意最極力想要擺脫的影子,所以柯比意選擇了「Lecorbésier」。而歐森方則建議柯比意把「Lecorbésier」改成「Le Corbusier」二個字,「因為,它聽起來能夠給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
蓋瑞(Gehry)這個字雖然並不是從母親的姓而來,但是,它至少在二個方面上,明顯的是與母系關係有聯結的。第一個方面:蓋瑞認為,如果其他的家族成員不願意加入他改姓的行列,那麼就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更改姓氏,是不合理的。於是,他成功地說服了母親與姐妹與他一致行動。畢竟,女人在當時社會文化的調教下,原本就比較願意為了可議的原因放棄自己原有的姓氏。況且,他母親的家族早在一九○八年,從波蘭移民到加拿大的多倫多時,就曾將家族姓氏從「Caplanski」改成「Caplan」了。然而,蓋瑞此舉果然觸怒了他的父親。當蓋瑞日後對改姓一事開始覺得內疚時,曾說:「我想他(父親)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甚至,蓋瑞一度曾想再將姓名改回「Goldberg」,只是那時因為他已經以「Gehry」聞名,而無法回頭了。第二方面:據蓋瑞自己表示,他的新名字其實是由他的岳母替他想出來的。
由此可見,建築師們視自己的名字為他們的設計對象,他們對自己的名字與建築作品所投入的心血,是等量的。或許某些建築師對名字的投入要比作品來得多一些,這種情形就像商品的品牌。因為一個建築師所設計或製造的任何東西,都會自動被冠在自己的名字之下。以蓋瑞為例,他同意並採用岳母替他想出來的新名字,是因為「我喜歡Gehry這個字的字母組合與書寫時的筆劃所形成「上凸下伸」的造型設計。」蓋瑞也曾經愉快地在他的新名字中間,繼續使用他的中間別名(middle name)「歐文」(Owen),而使他的名字成為「Frank O. Gehry」。因為有了「Owen」中的 「O」,他的新名字的縮寫就可以寫成「F.O.G. 」,不但看起來 更順暢好記,而且還添加了另一層的意味。
建築師的名字,不論是在視覺或聽覺上在都必須恰到好處,才能形成加分的效應。正如「Van der Rohe」裡面的「Van」會被密斯選來用,是因為它看起來與德國貴族氣息濃厚的姓氏「Von」很相似;「Lecorbésier」被一分為二,是為了能夠讓它在法國文化背景下,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因為,法文裡的前置詞「Le」相當於英文中的冠詞「The」,通常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法國歷史文獻中,一般用來指稱法皇路易十四太陽王朝時期的各種人、事、物的習慣稱謂,例如:「Le Brun」、「Le Nôtre」、「Le Nain」等;而「Gehry」很容易讓人覺得它是個道地的美國名字,因為它看起來小巧、平凡而略帶孩子氣,幾乎就像是美國五○年代家喻戶曉的電視卡通動畫人物,例如米老鼠(Mickey、Minnie)、古飛狗(Goodfy)和傑瑞(Jerry)等。而那個時代也正是蓋瑞的岳母為他想出「Gehry」這個名字的同一時期。
姓名這東西到底包含了哪些意涵呢?其實,它是無所不包的!或許甚至有人會認為姓名它代表了一個人的命運。然而,在今日的商業社會中,難道建築業的營運不也是一種商品嗎?建築師本身,不也是商品的一種嗎?在消費文化無孔不入的現代生活中,沒有響亮上口的名字,各式商品也就推不動、賣不好。因此建築師將自己的姓名商標化,就代表了事業成功的一切象徵。
***在此特別感謝旅居紐約藝評家 何春寰老師
作者:何春寰老師
一個出眾的名字
回顧二十世紀建築名家當中,單單是姓名本身即已獨特耀眼者,可謂不勝枚舉。且看Gaudi, Jujol, Loos, Olbrich, van der Velde, Melnikov, J.J.P Oud, Gropius, Perriand, Leonidov, El Lissitzky, Fuller, Kiesler, Taut, Goff, Alvar Aalto, Alvaro Siza, Aldo van Eyck, Utzon, Coderch, Eisenman, Libeskind, Ito, Zaha Hadid 等,皆是脫俗搶眼之例。若是以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以及柯比意(Le Corbusier)這三位建築大師為例,他們均在各自事業發展的時間轉捩點上---當他們開始確立自己的建築師身份,並企圖建構名聲的關鍵時刻---紛紛為自己創造出新名字的動作來看,擁有「一個出眾的名字」,不但是與了二十世紀建築名家的傳統接上了軌,也稱得上是他們所設計的第一件傳世作品。
一九一三年,當路德維格.密斯(Ludwig Mies)一離開彼德.貝倫(Peter Behrens)的事務所,到柏林開設自己的工作室時,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Mies」在德文中的意思包括「笨拙的」、「齷齪的」、「卑鄙、悽慘的」、「下流的」、「貧窮可憐的」、「異類的」,或「悲慘痛苦的」。顯然地,他不想讓這些文字上的屬性,與他的作品與身份之間,產生任何的關聯。因此他在企圖建立獨立名號的時刻,給自己編了一個新的姓名。
柯比意最愛玩換名字的遊戲,「Le Corbusier」這個名字,是在一九二○年才浮出檯面的。那時正是他(查爾斯.愛得華.堅尼瑞特,Charles-Edouard Jeanneret)試著要將自己在「新精神」(L'Esprit Nouveau)這本雜誌中,自己的畫家與建築設計師、建築理論家身份區格開來的時候。在這本雜誌中,當他撰寫有關「純粹主義」藝術觀念的文章時,他用的是「Jeanneret」的本名;然而,在以其他非「純粹主義」藝術、戲劇,或日常生活文化為主題的文章中,他則用的是各種不同的筆名。事實上,「Le Corbusier」首次落款的出現,是在「新精神」雜誌中,一篇由「Le Corbusier」與「Saugnier」合寫,評論有關柯比意本身之建築作品的文章。其中,「Saugnier」是「新精神」雜誌的另一位主要執筆阿米迪.歐森方(Amédée Ozenfant的筆名。甚至,歐森方還曾在雜誌中,用他的另一個筆名Julien Caron,撰文大肆讚揚Le Corbusier-Saugnier合寫的那篇建築評論是「精彩之作」,讓人以為所有文章都是出自不同作者之筆。在「新精神」雜誌中,各種假名、筆名的大量湧現,或許是為了掩蓋該雜誌中的絕大部份文章,都是出自堅尼瑞特與歐森方之手的事實。不過,「堅尼瑞特」與「柯比意」,這二個分別用在藝術與建築用途上的名字,持續被沿用到「新精神」雜誌停刊之後。一直到一九二八年之間(雜誌停刊三年之後),他的油畫作品都還是用「堅尼瑞特」來簽名;而在所有的建築作品上,則一向是以「柯比意」之名出現。由於後來「柯比意」的確是以建築師,而並非畫家的身份聞名,故而,在一九二八年之後,他連油畫作品都一律改以「柯比意」來簽名。
一九五四年,法蘭克.哥德柏革(Frank Goldberg)在甫自南加大建築系畢業之際,就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這個故事在所有的建築評論家筆下都曾或多或少,或是重複地被敘述過。尤其是有關蓋瑞對自己的家族姓名有著如何的愛恨矛盾心理;他的第一任妻子如何的不喜歡他使用那個家族姓名,並敦促他改名換姓;以及他日後又如何產生悔意等。蓋瑞曾在分別接受「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以及美國史密斯森尼(Smithsonian)博物館期刊專訪時表示:「我一向以我的姓名為榮.... ,但是,我從小因為它而受到各種欺負;在南加大時,我被告知因為它,而無法進入建築兄弟會;而且我的妻子也不喜歡它。」;「所以,在一個軟弱的時刻,加上妻子的頻頻催促,我便將名字從『哥德柏革』改為「蓋瑞」。而如今我後悔了,並不是由於信仰的因素,而是因為我尊重我的祖先。我現在娶的是一位天主教徒,我發現去教堂望彌撒所得到的滿足,與小時候去參加猶太教徒的聚會時,是一樣的。」
密斯.凡德羅、柯比意、蓋瑞,這三個名字的選擇,恰巧又都是「與母親結盟」、「背叛父親」的例子。密斯.凡德羅在父親的姓「Mies」之後增加了母親的姓「Rohe」之外,還加上荷蘭語的前置詞「Van」。據說是因為當時德國的社會正在流行「荷蘭風」;另外,另有一些評論家則認為「Van」與一個德國貴族才有的姓氏「Von」很相似,比較容易造成名字具有貴族姓氏的弦外之音。除此之外,密斯.凡德羅還在「Mies」中的字母「e」上增加母音的發音變化,使之從一個音節變為二個音節的唸法(正確發音應為"密耶斯"),以便避開與德文「mies」的詞義聯結。結果,密斯.凡德羅雖然沒有完全放棄使用父親的姓,但也已經將之徹底改頭換面,而無法辨認了。
柯比意(Le Corbusier)這個字的來源,是出自於他母親的比利時家族中,某一個祖先的姓氏「Lecorbésier」。據「新精神」雜誌的另一位主要執筆阿米迪.歐森方表示,因為他自己選用了母親的姓「Saugnier」作為筆名,柯比意原本也是要起而效尤。只不過,因為柯比意母親的姓「Perret」,剛巧與他的關係是亦師亦父的師傅Auguste Perret相同。而父親的影響與象徵正是柯比意最極力想要擺脫的影子,所以柯比意選擇了「Lecorbésier」。而歐森方則建議柯比意把「Lecorbésier」改成「Le Corbusier」二個字,「因為,它聽起來能夠給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
蓋瑞(Gehry)這個字雖然並不是從母親的姓而來,但是,它至少在二個方面上,明顯的是與母系關係有聯結的。第一個方面:蓋瑞認為,如果其他的家族成員不願意加入他改姓的行列,那麼就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更改姓氏,是不合理的。於是,他成功地說服了母親與姐妹與他一致行動。畢竟,女人在當時社會文化的調教下,原本就比較願意為了可議的原因放棄自己原有的姓氏。況且,他母親的家族早在一九○八年,從波蘭移民到加拿大的多倫多時,就曾將家族姓氏從「Caplanski」改成「Caplan」了。然而,蓋瑞此舉果然觸怒了他的父親。當蓋瑞日後對改姓一事開始覺得內疚時,曾說:「我想他(父親)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甚至,蓋瑞一度曾想再將姓名改回「Goldberg」,只是那時因為他已經以「Gehry」聞名,而無法回頭了。第二方面:據蓋瑞自己表示,他的新名字其實是由他的岳母替他想出來的。
由此可見,建築師們視自己的名字為他們的設計對象,他們對自己的名字與建築作品所投入的心血,是等量的。或許某些建築師對名字的投入要比作品來得多一些,這種情形就像商品的品牌。因為一個建築師所設計或製造的任何東西,都會自動被冠在自己的名字之下。以蓋瑞為例,他同意並採用岳母替他想出來的新名字,是因為「我喜歡Gehry這個字的字母組合與書寫時的筆劃所形成「上凸下伸」的造型設計。」蓋瑞也曾經愉快地在他的新名字中間,繼續使用他的中間別名(middle name)「歐文」(Owen),而使他的名字成為「Frank O. Gehry」。因為有了「Owen」中的 「O」,他的新名字的縮寫就可以寫成「F.O.G. 」,不但看起來 更順暢好記,而且還添加了另一層的意味。
建築師的名字,不論是在視覺或聽覺上在都必須恰到好處,才能形成加分的效應。正如「Van der Rohe」裡面的「Van」會被密斯選來用,是因為它看起來與德國貴族氣息濃厚的姓氏「Von」很相似;「Lecorbésier」被一分為二,是為了能夠讓它在法國文化背景下,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因為,法文裡的前置詞「Le」相當於英文中的冠詞「The」,通常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法國歷史文獻中,一般用來指稱法皇路易十四太陽王朝時期的各種人、事、物的習慣稱謂,例如:「Le Brun」、「Le Nôtre」、「Le Nain」等;而「Gehry」很容易讓人覺得它是個道地的美國名字,因為它看起來小巧、平凡而略帶孩子氣,幾乎就像是美國五○年代家喻戶曉的電視卡通動畫人物,例如米老鼠(Mickey、Minnie)、古飛狗(Goodfy)和傑瑞(Jerry)等。而那個時代也正是蓋瑞的岳母為他想出「Gehry」這個名字的同一時期。
姓名這東西到底包含了哪些意涵呢?其實,它是無所不包的!或許甚至有人會認為姓名它代表了一個人的命運。然而,在今日的商業社會中,難道建築業的營運不也是一種商品嗎?建築師本身,不也是商品的一種嗎?在消費文化無孔不入的現代生活中,沒有響亮上口的名字,各式商品也就推不動、賣不好。因此建築師將自己的姓名商標化,就代表了事業成功的一切象徵。
***在此特別感謝旅居紐約藝評家 何春寰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