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7 10:49:01RoundHigh 容海國際投顧

大陸經濟攻堅熱戰,看兩會如何部署

大陸經濟攻堅熱戰,看兩會如何部署

·          

20190307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今年大陸全國人大與政協「兩會」,近日皆已在北京揭幕。這是中美貿易戰開打後首度舉行的兩會,因而會上如何針對這場貿易戰,提出應對方案,備受關注。事實上,除中美貿易戰外,今年起大陸經濟面對舉國連年「驗收成果」壓力;如今年建國70周年、明年實現全面小康等。因此大陸經濟即起須展開一連串的攻堅熱戰,以追求穩健發展。這有賴於今年兩會作相應的政策部署;而其究竟如何部署,及是否切中要害,實值得加以述評。

相較於去年兩會的高度政治性,今年兩會可說是經濟任務繁重。人們記得,去年兩會有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的議案,同時改選新一屆政府領導層成員,因而其政治效應是外界關注焦點。反倒是,去年兩會甫結束,中美貿易戰即揭開序幕,且戰況漸次升高,對去年全年大陸經濟衝擊程度亦有增無已;這無疑是個「意外事件」。

因此,今年兩會氛圍,頗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儘管此貿易戰纏鬥了將近一年,目前中美雙方都已有妥協意向,但大陸政府仍藉今年兩會時機,積極催生能從根本解決中美貿易戰問題的法案,及籌謀足以支持大陸經濟穩健發展之方策,以應對接連幾個「關鍵年」的考驗。

如今年是中共建國70周年,2020年為預定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之年,2021年逢中共建黨百周年,2022年則要舉行「中共二十大」。換言之,從今年起的4年期間,大陸每年都有高規格的政經重頭戲,也每年都要配合端出經濟建設發展成果,因而此期間大陸經濟必須穩健增長及發展,不能失控、脫序。

而大陸經濟之穩健邁進,前提要件是擺脫中美貿易戰陰霾。為此,今年兩會安排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議程,即由全國人大審議《外商投資法》草案,俾以「立法程序」高度,有力地回應美方要求。

此新法律一旦通過實行,將全面取代現行「外資三法」,即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更重要的是,該新法律將給予外商空前的包容與優惠;如嚴懲侵害外商智財權者、禁止各級政府強制外商技轉、大幅開放外商市場准入及提供其公平營商環境、促進外商資金進出自由化等。這些新規定將顯著改善外商處境,而美商因在陸布局甚為深廣,將是主要受惠者。

其實,無論美方滿不滿意,大陸經濟終歸要自主發展、自我圖強。因而今年兩會勢必作出具針對性、實效性的政策部署,以攻克諸多經濟難關。如「中共十九大」發動的「三大攻堅戰」,即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主要是金融風險)、精準脫貧、防治污染,目前正在熱戰階段。此外,已推動約3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已到了「從清理落後產能轉型為發展高質量新產能」節骨眼。這些都是今年兩會的重要議題。

而今年兩會相關政策部署,已露出端倪。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開幕式上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為整體經濟「固本培元」的施政方針,是今年兩會的經濟政策聚焦點,亦可望成為未來大陸經濟攻堅熱戰的行動方案。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有一項關鍵數據,即今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值,定為「6%至6.5%」,比起去年目標值「6.5%」,多了0.5個百分點的彈性降低空間。外界不免有人因此簡單評說「大陸經濟被中美貿易戰打趴」。

殊不知,大陸GDP規模去年已達90兆元人民幣,折合13兆餘美元,是美國GDP規模的三分之二;量體如此巨大,其增長率逐年降低是常態。

更何況,李克強本次報告,頗有「以追求質量取代追求數量」意味,目的在厚植整體經濟根基;如強調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大規模減稅降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等,皆是經濟「穩健」元素。

惟未來大陸經濟要通過連年考驗,仍須妥善的政策配套;特別是金融及貨幣政策方面,既要滿足實體經濟的流動性需求,又要有序地去除投機性槓桿,包括防止房地產投機死灰復燃,因而相關政策運作難免經常左右為難,有待主管機關精準拿捏尺度,讓資金運用效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但無可諱言地,中美貿易戰的化解,仍是當務之急。全國人大可望審議通過的《外商投資法》,若能助益中美貿易戰走向終結,則今年兩會將是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