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2 23:07:20捐三姑
民族主義話語裝置即其“面白”的文化展佈(二)
其實,這島這國連「民族主義的理念」都還沒找到它的戀人乃至安身之所,又哪來的民族主義鬥爭?回歸派與現狀獨立之間的角力究本質只是前者因失去執政權,惱羞地阻撓有利於保衛本島獨立性的議案。然而,很不可思議民族的旌旗卻舉得越來越高,一個連自身語言的哲學都沒有的移民社會哪來民族國家?
這島這國是個典型的移民社會,其實又哪來理念一致的國民;在下想對這島這國之民耳語,國家中心主義不是我們該走的路。「理念」是Nation State的至親,近代民族國家的現象是與民族哲學的昂揚綁在一起的,德意志觀念論發展到Hegel的時代可說將國家是為至高的精神運動之綜合、法蘭西自革命以來有其不斷奮進的理念、新英格蘭獨立後也發展出一套自認為與歐陸傳統不同的新英格蘭哲學…但這島這國並沒有,從前我竟以為這是一種悲哀,但現在,民族主義或國家中心主義無論怎麼聽怎麼看,都少了股思辯精神,如果這股運動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該過時,如今仍然眷戀那博大精深的巍巍祖國…蠢人看乩童降乩的叫囂。
什麼是民族主義理念的鬥爭?臺灣人們(除了臺南在地人外) 知誰是林茂生、或任何臺灣人誰能說出十位近代史上的人物,好吧,就算是中國,說說對中國的認識,不論古今或人物…臺灣教育的是考試,考試是不加思考地默寫出教科書的正確答案,考試時間是九十分鐘四題申論八題簡答,每題答寫因此不能超過七分鐘,試問要求學生思考有益於考試嗎?當然不能,因此關於「教育」我們被教導的是不要想太多,寫對的就行了。
韓國人很帶種的說:甲骨文源於韓國、殷商王朝或孔子也是其先祖。臺灣人,如果有人自命為是中國人的臺灣住民,您能以您對中國的瞭解指出大韓國民族主義聲稱的問題嗎?
考證其事追究其實,也不能說韓國人說錯。因為無論來自中國或韓國的民族主義話語聲稱,都是一種滑稽的錯置(面白的話語裝置)。民族主義者(Nation-Statism)為了讓其文化象徵更具宗主權威而以今日的政治版圖解讀古代地緣文化的展佈,詳而言之,古代中國以居「中」劃四方,炎黃系本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不同,因此邏輯上是炎黃就不是東夷或其它三方,韓國屬東夷,地理區域上殷商屬東夷之域分享海洋文化,因此不但韓國有權說他們該繼承所有屬於東夷文化的象徵符號,就算日本想搶這種無聊透頂的種源桂冠也都有其區域文化立場。
所謂炎黃系出黃土屬大陸性文化,夷則分布在整的大陸沿海,一般堆論孔子約生在今日山東一代,就中國人自豪的華夷之分這套標準,韓國人樂得撿起這個歸屬於東夷的文化符號。在古代,中原勢力東擴南擴而逼迫東夷與南方夷族(今日所謂的客家人先祖其實應該是南方夷族土著),東夷往朝鮮、對馬、本洲、九洲等島…南方夷族(古時吳越數次受北方中原南侵)而移往南中國海、馬來、印尼、琉球海域諸島(含今天的臺灣、八重山、沖澠、庵美大島等),但萬不可以為所有中國外海的島嶼都由中國出海,這又是犯了陸權中心史觀的盲點,國族本位的意識形態擁抱著「祖國」於是追究種源中心,然而這中心根本在千年的無數次戰火、殺戮、流離、遷移…一切都成了所謂「想像的建構」。
正如同一個幾百年沒去過中國的臺灣住民,實在無法知到作為事實的中國是什麼,今天,這島大部份的人所知道的中國都是來自國民黨政府時期所編撰的想像的與回憶的中國,真正去了中國便發現,此岸想像的「中國」與彼岸中國之巨大落差,也許有些老一輩的人少年時代曾離開過那裡便沒再回去,但他們知道的中國如今不存,如今的中國是全球資本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亞洲新霸權,是大商人與大資本家作金錢鬥爭的主戰場,是我們之中這些幾百年不曾踏上過的一個運作著神秘紅色資本的資本發達大國。
韓國與中國倒是一鼻孔出來的像,這一點也不偶然,19世紀末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與韃靼人的清帝國爆發甲午事變後,清國寧將臺灣讓給日本也要保全朝鮮與清帝國宗藩關係的完整性。朝鮮對這個女真王朝,直到康熙時代都還帶著鄙視的態度,女真奪(明)漢人政權後,朝鮮自命能以更具漢華道統繼承發揚「王道」,日本維新,朝鮮仍鄙視這個一向受天朝鄙視的倭國,卻沒想到日本的壯大已經著著實實的衝擊亞洲,僅管如此,朝鮮依舊更願依賴漢化甚深的女真王朝,為什麼?這一問是個很好的課題,可以從傳統宗藩架構下的貿易關係、可以從所謂「道統」下「禮」的價值觀、以及日、俄、清三方角力下的朝鮮依存之道探討,但可以明顯的發現,自有朝鮮以來始終與大陸王權保持強聯結度的宗藩關係,在此政治地緣的文化展佈裡,證成今日韓國竟然仍以為宣稱那些道統種源在繼承上的合法性,能使其政權更具種源光輝,就如同這島這國之中聲稱「復興中華文化」者那麼面白,認為只要與古代宗主國風物沾光便有保安濟世權威的合法性。
今天,臺灣的回歸派倒像極了朝鮮民族主義,認為必需保衛來自大陸王朝的道統,將那些近廿多年才建立起的文化象徵視為不可動搖的命脈,好似失去了那些東西就失去了政權的合法性,完全不從生態、社會建設、土著化、網絡化自身…等等觀點去思考如何提出有建設的政見,在選舉中贏得執政權,相反的,不斷通過四十多年來已全然建立的兩蔣意識形態機器加階級怨懟感,在媒體上不斷做毫無根據的猜測,曲解全球結構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議題,混淆所謂的民意讓外國人以為臺灣民心向著中國的統一。
與韓國如出一轍的面白,韓國人喊著豆漿是韓國的發明、吉米王有韓國血統、漢字源於韓國…不久前還考證出春秋先師孔仲尼先生是韓國人…僅管就文化分類考據來說都不能說是錯。但拼命搶佔過往榮光的象徵與政權合法性的連結卻是微弱的,並不是擁有故宮文物或用一道醜得要命的圍牆圍住想像的天壇就能保有與宗主國一樣的名與實,中國在那裡,不在這裡。
如果中國人或韓國人要爭文化種源,沒關係,讓他們爭吧,韓國拼中國是他們兩國之間的事,我很肯定,孔仲尼不是台灣人,而洋基隊的王吉米如大家所知是台灣土生土長,至於以後其人的認同是由其人決定,就跟豆漿無所謂誰發明一樣,如果華盛頓DC賣的豆漿好喝,稱它美國的豆漿也無不可,爭搶種源象徵,本質上與降乩是一模一樣的到哩,爭得面紅耳赤拿起國旗大喊我中國人如何如何就像拿著狼牙棒喊我三太子如何如何,可事實上那位乩童既非中國人也非三太子……這種行為就讓他們中國人去做吧!
這島這國如今幾乎已什麼都不是,除非有更多人願意張開她們的心智,開始耕耘/回填這塊已流失大半泥土的島嶼,這島不需要蓋更多工廠、不需要蓋比上海更高的樓房、不是挖更多山開馬路、更不是像近日以來那些中國種源論者高聲吶喊保留兩廳院前的那片熱得要死的水泥地廣場與完全欠缺整體建築美學的保護圍牆行動…都市熱島現象持續嚴重,中正區需要能降溫的大樹與泥土,狹窄的中正區需要視野廣擴的通透感讓風流動,不是用一片圍牆保護一個想像的中國種源聖堂,連對面的國語實校都能想通這種道理而拆掉缺乏美感與景觀均衡的校牆,反倒是那些缺少思辯力的人不辨整體都市生態設計,而以千篇一律的理由指稱:這都是某某扁某某黨為了選舉而故意挑起的行動…試問,拆中正廟的牆能討好多少選票…
將近五十年了,這島除了更少泥土更加乾枯外增加的只是樓房與資本家的財富,並不如人們所以為的建設或高科技產業。這一切的幻象毋寧是國家主義中心話語裝置所啟動的聲稱,累積了五十年才出現負載,然而不是就此毀滅,而是必需認真的思考去路,這條路已有人悄悄走上,但必須要有更多人面對與承認,這就有賴我們如何重新歷史化這島這海域。
歷史化東亞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心智」的飛向,不然難道我們要繼續隨著降乩的乩童叫囂三太子是說韓文還是北京語嗎?為什麼我們無需與韓國人爭辯任何起源問題呢?
這裡的人們,現在不該跟著降乩的乩童起舞,判斷這島這國的建設該從如何深耕這島的生態建設 (一種植於生活本身生態觀點的社會建設),如今這島的基層與根本不但無法厚植,甚至已流失殆盡,這島這國在1962年以後開始以毫無生態倫理、毫不考慮永續經營的開發態度,對斯土(山林海河)斯民(農)所作的一樣,傾一切資源轉化成工業資本,以壓低農產品價格平抑物價的手段,有效壓低工人工資,使龐大的勞工階層僅止於吃飽而讓資本家能賺取最大利潤。
考察50年代以後至70年代,國府一直是以農業支援工業,這句話的具體意函,就是是壓低農產品價格,這麼一來即使全國工資所得極低,也能夠在基礎民生物資不虞匱乏(簡單說是餓不死只能做奴工)。於是害了農民也傷了工人,當八十年代整個重工業與高科技產業都在種種稅付最惠條件,(資本家與尋常民眾稅差約只有百分之廿,甚至在政府種種優惠配套措施下資本家稅付低於一般受薪民眾。)當一切彷彿都發達了,商人們、資本家們竟然以為那是他們憑自己賺錢的本事,完全抹除種種從社會總體剝屑的資本累積,如今這些大商人一個個以出走臺灣去中國投資為威脅,逼迫種種不合理的環評標準降低,並持續要求政府放寬已低得不能在低的勞工基本保障,這一兩年,中國的發達使其工資成本完全不會低於臺灣(事實上現在臺灣的工資是東亞最低的國家)的壓力下,那些大商人們紛紛又往越南或東南亞,不過在下所要提醒的卻不是這些華商隨成本而遷移的商人本性,而是既然都已經明白清楚這種政商雙重結構,對於這島這國的永續,就不該繼續把政府與商人當萬靈丹,政府與資本家是不能為斯土斯民創造或厚值生活資本的,如果再隨著乩童降乩而起舞,難道整個倒要圍上白色的圍牆鋪上水泥與柏油嗎?
這島這國是個典型的移民社會,其實又哪來理念一致的國民;在下想對這島這國之民耳語,國家中心主義不是我們該走的路。「理念」是Nation State的至親,近代民族國家的現象是與民族哲學的昂揚綁在一起的,德意志觀念論發展到Hegel的時代可說將國家是為至高的精神運動之綜合、法蘭西自革命以來有其不斷奮進的理念、新英格蘭獨立後也發展出一套自認為與歐陸傳統不同的新英格蘭哲學…但這島這國並沒有,從前我竟以為這是一種悲哀,但現在,民族主義或國家中心主義無論怎麼聽怎麼看,都少了股思辯精神,如果這股運動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該過時,如今仍然眷戀那博大精深的巍巍祖國…蠢人看乩童降乩的叫囂。
什麼是民族主義理念的鬥爭?臺灣人們(除了臺南在地人外) 知誰是林茂生、或任何臺灣人誰能說出十位近代史上的人物,好吧,就算是中國,說說對中國的認識,不論古今或人物…臺灣教育的是考試,考試是不加思考地默寫出教科書的正確答案,考試時間是九十分鐘四題申論八題簡答,每題答寫因此不能超過七分鐘,試問要求學生思考有益於考試嗎?當然不能,因此關於「教育」我們被教導的是不要想太多,寫對的就行了。
韓國人很帶種的說:甲骨文源於韓國、殷商王朝或孔子也是其先祖。臺灣人,如果有人自命為是中國人的臺灣住民,您能以您對中國的瞭解指出大韓國民族主義聲稱的問題嗎?
考證其事追究其實,也不能說韓國人說錯。因為無論來自中國或韓國的民族主義話語聲稱,都是一種滑稽的錯置(面白的話語裝置)。民族主義者(Nation-Statism)為了讓其文化象徵更具宗主權威而以今日的政治版圖解讀古代地緣文化的展佈,詳而言之,古代中國以居「中」劃四方,炎黃系本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不同,因此邏輯上是炎黃就不是東夷或其它三方,韓國屬東夷,地理區域上殷商屬東夷之域分享海洋文化,因此不但韓國有權說他們該繼承所有屬於東夷文化的象徵符號,就算日本想搶這種無聊透頂的種源桂冠也都有其區域文化立場。
所謂炎黃系出黃土屬大陸性文化,夷則分布在整的大陸沿海,一般堆論孔子約生在今日山東一代,就中國人自豪的華夷之分這套標準,韓國人樂得撿起這個歸屬於東夷的文化符號。在古代,中原勢力東擴南擴而逼迫東夷與南方夷族(今日所謂的客家人先祖其實應該是南方夷族土著),東夷往朝鮮、對馬、本洲、九洲等島…南方夷族(古時吳越數次受北方中原南侵)而移往南中國海、馬來、印尼、琉球海域諸島(含今天的臺灣、八重山、沖澠、庵美大島等),但萬不可以為所有中國外海的島嶼都由中國出海,這又是犯了陸權中心史觀的盲點,國族本位的意識形態擁抱著「祖國」於是追究種源中心,然而這中心根本在千年的無數次戰火、殺戮、流離、遷移…一切都成了所謂「想像的建構」。
正如同一個幾百年沒去過中國的臺灣住民,實在無法知到作為事實的中國是什麼,今天,這島大部份的人所知道的中國都是來自國民黨政府時期所編撰的想像的與回憶的中國,真正去了中國便發現,此岸想像的「中國」與彼岸中國之巨大落差,也許有些老一輩的人少年時代曾離開過那裡便沒再回去,但他們知道的中國如今不存,如今的中國是全球資本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亞洲新霸權,是大商人與大資本家作金錢鬥爭的主戰場,是我們之中這些幾百年不曾踏上過的一個運作著神秘紅色資本的資本發達大國。
韓國與中國倒是一鼻孔出來的像,這一點也不偶然,19世紀末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與韃靼人的清帝國爆發甲午事變後,清國寧將臺灣讓給日本也要保全朝鮮與清帝國宗藩關係的完整性。朝鮮對這個女真王朝,直到康熙時代都還帶著鄙視的態度,女真奪(明)漢人政權後,朝鮮自命能以更具漢華道統繼承發揚「王道」,日本維新,朝鮮仍鄙視這個一向受天朝鄙視的倭國,卻沒想到日本的壯大已經著著實實的衝擊亞洲,僅管如此,朝鮮依舊更願依賴漢化甚深的女真王朝,為什麼?這一問是個很好的課題,可以從傳統宗藩架構下的貿易關係、可以從所謂「道統」下「禮」的價值觀、以及日、俄、清三方角力下的朝鮮依存之道探討,但可以明顯的發現,自有朝鮮以來始終與大陸王權保持強聯結度的宗藩關係,在此政治地緣的文化展佈裡,證成今日韓國竟然仍以為宣稱那些道統種源在繼承上的合法性,能使其政權更具種源光輝,就如同這島這國之中聲稱「復興中華文化」者那麼面白,認為只要與古代宗主國風物沾光便有保安濟世權威的合法性。
今天,臺灣的回歸派倒像極了朝鮮民族主義,認為必需保衛來自大陸王朝的道統,將那些近廿多年才建立起的文化象徵視為不可動搖的命脈,好似失去了那些東西就失去了政權的合法性,完全不從生態、社會建設、土著化、網絡化自身…等等觀點去思考如何提出有建設的政見,在選舉中贏得執政權,相反的,不斷通過四十多年來已全然建立的兩蔣意識形態機器加階級怨懟感,在媒體上不斷做毫無根據的猜測,曲解全球結構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議題,混淆所謂的民意讓外國人以為臺灣民心向著中國的統一。
與韓國如出一轍的面白,韓國人喊著豆漿是韓國的發明、吉米王有韓國血統、漢字源於韓國…不久前還考證出春秋先師孔仲尼先生是韓國人…僅管就文化分類考據來說都不能說是錯。但拼命搶佔過往榮光的象徵與政權合法性的連結卻是微弱的,並不是擁有故宮文物或用一道醜得要命的圍牆圍住想像的天壇就能保有與宗主國一樣的名與實,中國在那裡,不在這裡。
如果中國人或韓國人要爭文化種源,沒關係,讓他們爭吧,韓國拼中國是他們兩國之間的事,我很肯定,孔仲尼不是台灣人,而洋基隊的王吉米如大家所知是台灣土生土長,至於以後其人的認同是由其人決定,就跟豆漿無所謂誰發明一樣,如果華盛頓DC賣的豆漿好喝,稱它美國的豆漿也無不可,爭搶種源象徵,本質上與降乩是一模一樣的到哩,爭得面紅耳赤拿起國旗大喊我中國人如何如何就像拿著狼牙棒喊我三太子如何如何,可事實上那位乩童既非中國人也非三太子……這種行為就讓他們中國人去做吧!
這島這國如今幾乎已什麼都不是,除非有更多人願意張開她們的心智,開始耕耘/回填這塊已流失大半泥土的島嶼,這島不需要蓋更多工廠、不需要蓋比上海更高的樓房、不是挖更多山開馬路、更不是像近日以來那些中國種源論者高聲吶喊保留兩廳院前的那片熱得要死的水泥地廣場與完全欠缺整體建築美學的保護圍牆行動…都市熱島現象持續嚴重,中正區需要能降溫的大樹與泥土,狹窄的中正區需要視野廣擴的通透感讓風流動,不是用一片圍牆保護一個想像的中國種源聖堂,連對面的國語實校都能想通這種道理而拆掉缺乏美感與景觀均衡的校牆,反倒是那些缺少思辯力的人不辨整體都市生態設計,而以千篇一律的理由指稱:這都是某某扁某某黨為了選舉而故意挑起的行動…試問,拆中正廟的牆能討好多少選票…
將近五十年了,這島除了更少泥土更加乾枯外增加的只是樓房與資本家的財富,並不如人們所以為的建設或高科技產業。這一切的幻象毋寧是國家主義中心話語裝置所啟動的聲稱,累積了五十年才出現負載,然而不是就此毀滅,而是必需認真的思考去路,這條路已有人悄悄走上,但必須要有更多人面對與承認,這就有賴我們如何重新歷史化這島這海域。
歷史化東亞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心智」的飛向,不然難道我們要繼續隨著降乩的乩童叫囂三太子是說韓文還是北京語嗎?為什麼我們無需與韓國人爭辯任何起源問題呢?
這裡的人們,現在不該跟著降乩的乩童起舞,判斷這島這國的建設該從如何深耕這島的生態建設 (一種植於生活本身生態觀點的社會建設),如今這島的基層與根本不但無法厚植,甚至已流失殆盡,這島這國在1962年以後開始以毫無生態倫理、毫不考慮永續經營的開發態度,對斯土(山林海河)斯民(農)所作的一樣,傾一切資源轉化成工業資本,以壓低農產品價格平抑物價的手段,有效壓低工人工資,使龐大的勞工階層僅止於吃飽而讓資本家能賺取最大利潤。
考察50年代以後至70年代,國府一直是以農業支援工業,這句話的具體意函,就是是壓低農產品價格,這麼一來即使全國工資所得極低,也能夠在基礎民生物資不虞匱乏(簡單說是餓不死只能做奴工)。於是害了農民也傷了工人,當八十年代整個重工業與高科技產業都在種種稅付最惠條件,(資本家與尋常民眾稅差約只有百分之廿,甚至在政府種種優惠配套措施下資本家稅付低於一般受薪民眾。)當一切彷彿都發達了,商人們、資本家們竟然以為那是他們憑自己賺錢的本事,完全抹除種種從社會總體剝屑的資本累積,如今這些大商人一個個以出走臺灣去中國投資為威脅,逼迫種種不合理的環評標準降低,並持續要求政府放寬已低得不能在低的勞工基本保障,這一兩年,中國的發達使其工資成本完全不會低於臺灣(事實上現在臺灣的工資是東亞最低的國家)的壓力下,那些大商人們紛紛又往越南或東南亞,不過在下所要提醒的卻不是這些華商隨成本而遷移的商人本性,而是既然都已經明白清楚這種政商雙重結構,對於這島這國的永續,就不該繼續把政府與商人當萬靈丹,政府與資本家是不能為斯土斯民創造或厚值生活資本的,如果再隨著乩童降乩而起舞,難道整個倒要圍上白色的圍牆鋪上水泥與柏油嗎?
下一篇:選後雜感:誰的經濟?誰該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