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18 17:54:06荷睿艾塔˙Lee
《英詩劫》第二回˙#341
#341
After great pain, a formal feeling comes—
The Nevers sit ceremous, like Tombs—
The stiff Hear questions was it He, that bore,
And Yesterday, or Centures before?
The Feet, mechanical, go round—
Of Ground, or Air, or Ought—
A Wooden way
Regardless grown,
A Quartz contentment, like a stone—
This is the Hour of Lead—
Remembered, if outlived,
As freezing persons, recollect rhe Snow—
First— Chill— then Stupor— the the letting go—
By Emily Dickinson (1862)
在巨大傷痛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森默的感覺—
神經蕭然肅坐,如墓—
僵麻的心探問著—受苦的就是他?
是昨天,還是幾世紀前?
機械般的雙腳,徘徊—
在地上,或空中,或虛無—
血氣霜凝
心渐麻感覺漸塞,
一種晶寂死涼的滿足,若石頭—
這是心情沉重如鉛的時刻—
如生還而記住—
就向凍得打顫的人回憶雪中的情形—
先是寒冷透骨—然後昏迷麻木—然後是隨它去—
〈中文˙董恆秀 & 賴傑威(Georgr W. Lytle) 合譯〉
◎ 這天上英詩特不一樣﹐因為第二節課時賴頭身邊多了一位「女士」﹐當然﹐賴頭不說誰也不知道她到底是何方神聖﹐我們小鬼頭只能﹐也只會在台下悉悉唆唆地有人說這﹑有人說那﹐發揮八卦本性﹐就是沒一句正經的。
開始上課了才知道原來那是一位大我們不少屆的學姊﹐而她也選了一首詩在那節課幫我們講解﹐就是我上面記下的那首。 一堂課講下來﹐褒貶各半吧﹔對我來說她把這首詩講解的很好﹐一字一句逐一說明解釋﹐最後又從整首詩下手敘意述情﹐一首詩﹐不論是點﹑線﹑面都能讓學生了解得夠透徹(如果你很專心聽的話……)。
可﹐任何事都會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壞就壞在位學姊可能比我們都前所未有的崇拜賴頭﹐因此這堂課是場變相的「賴頭讚揚大會」﹐講解一句就有另外好幾句話可以把賴投給捧上了天﹐而賴頭也很配合地笑得花枝亂顫﹑心花朶朶開。 這樣「尊師重道」我不置可否﹐但還有的是不少人聽不下去﹐下了課就往外衝﹐直嚷著早知道還不如翹了他這堂課! 上了快一年的英詩﹐這天還真是場劫難哪……。
But, anyhow, 我今天是要好好介紹這首詩的。
初初第一次看完這首詩﹐實在是會被狄金生小姐給搞的亂心灰意冷一把的﹐好似我不知英文是為何物一樣﹐但是聽完學姊講解完後不得不佩服這位讓賴頭也肅然起敬的狄金生小姐的用字功力啊!
其實人長到同我這把年紀(不要問我年紀﹐反正是個大學剛畢業一年﹐可以了唄。) ﹐十之八九的人都該有過自己的「巨大傷痛」﹐所以我這樣講解應該多多少少會感到心有戚戚焉唄﹔痛到不痛﹑麻木﹐痛苦到發呆﹐啥子話都說不出來﹐等到不痛的時候會看看之前的自己﹐好似那是另外一個人﹐也就不由得問自己︰「那到到底是誰在承受所有的痛苦?」 能這樣勇敢回頭檢視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也值得成為我們人生中重要的一堂課。 這樣的巨痛已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你可以說它是一種藝術﹑一種內在滿足﹐向水晶一樣很美﹑很亮﹑很是清澈透明﹐但它也是寂寞﹑冰涼的。 這樣一個時刻如同鉛一般地沉重﹑灰暗﹐就像一個曾在雪地裡快凍死又生還的人一般﹐還有氣力回想身在雪中的情景﹐先是寒冷刺骨—刻骨銘心﹐昏迷麻木—有段時間沒感覺﹐最後隨他去—也就是放手了……。
這首341號詩教了我一些事情﹐讓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麼﹐我也希望我與我的朋友都能這麼勇敢﹐拿出勇氣面對過往的傷痛﹐以及未來在人生中不可知的灼傷。
After great pain, a formal feeling comes—
The Nevers sit ceremous, like Tombs—
The stiff Hear questions was it He, that bore,
And Yesterday, or Centures before?
The Feet, mechanical, go round—
Of Ground, or Air, or Ought—
A Wooden way
Regardless grown,
A Quartz contentment, like a stone—
This is the Hour of Lead—
Remembered, if outlived,
As freezing persons, recollect rhe Snow—
First— Chill— then Stupor— the the letting go—
By Emily Dickinson (1862)
在巨大傷痛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森默的感覺—
神經蕭然肅坐,如墓—
僵麻的心探問著—受苦的就是他?
是昨天,還是幾世紀前?
機械般的雙腳,徘徊—
在地上,或空中,或虛無—
血氣霜凝
心渐麻感覺漸塞,
一種晶寂死涼的滿足,若石頭—
這是心情沉重如鉛的時刻—
如生還而記住—
就向凍得打顫的人回憶雪中的情形—
先是寒冷透骨—然後昏迷麻木—然後是隨它去—
〈中文˙董恆秀 & 賴傑威(Georgr W. Lytle) 合譯〉
◎ 這天上英詩特不一樣﹐因為第二節課時賴頭身邊多了一位「女士」﹐當然﹐賴頭不說誰也不知道她到底是何方神聖﹐我們小鬼頭只能﹐也只會在台下悉悉唆唆地有人說這﹑有人說那﹐發揮八卦本性﹐就是沒一句正經的。
開始上課了才知道原來那是一位大我們不少屆的學姊﹐而她也選了一首詩在那節課幫我們講解﹐就是我上面記下的那首。 一堂課講下來﹐褒貶各半吧﹔對我來說她把這首詩講解的很好﹐一字一句逐一說明解釋﹐最後又從整首詩下手敘意述情﹐一首詩﹐不論是點﹑線﹑面都能讓學生了解得夠透徹(如果你很專心聽的話……)。
可﹐任何事都會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壞就壞在位學姊可能比我們都前所未有的崇拜賴頭﹐因此這堂課是場變相的「賴頭讚揚大會」﹐講解一句就有另外好幾句話可以把賴投給捧上了天﹐而賴頭也很配合地笑得花枝亂顫﹑心花朶朶開。 這樣「尊師重道」我不置可否﹐但還有的是不少人聽不下去﹐下了課就往外衝﹐直嚷著早知道還不如翹了他這堂課! 上了快一年的英詩﹐這天還真是場劫難哪……。
But, anyhow, 我今天是要好好介紹這首詩的。
初初第一次看完這首詩﹐實在是會被狄金生小姐給搞的亂心灰意冷一把的﹐好似我不知英文是為何物一樣﹐但是聽完學姊講解完後不得不佩服這位讓賴頭也肅然起敬的狄金生小姐的用字功力啊!
其實人長到同我這把年紀(不要問我年紀﹐反正是個大學剛畢業一年﹐可以了唄。) ﹐十之八九的人都該有過自己的「巨大傷痛」﹐所以我這樣講解應該多多少少會感到心有戚戚焉唄﹔痛到不痛﹑麻木﹐痛苦到發呆﹐啥子話都說不出來﹐等到不痛的時候會看看之前的自己﹐好似那是另外一個人﹐也就不由得問自己︰「那到到底是誰在承受所有的痛苦?」 能這樣勇敢回頭檢視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也值得成為我們人生中重要的一堂課。 這樣的巨痛已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你可以說它是一種藝術﹑一種內在滿足﹐向水晶一樣很美﹑很亮﹑很是清澈透明﹐但它也是寂寞﹑冰涼的。 這樣一個時刻如同鉛一般地沉重﹑灰暗﹐就像一個曾在雪地裡快凍死又生還的人一般﹐還有氣力回想身在雪中的情景﹐先是寒冷刺骨—刻骨銘心﹐昏迷麻木—有段時間沒感覺﹐最後隨他去—也就是放手了……。
這首341號詩教了我一些事情﹐讓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麼﹐我也希望我與我的朋友都能這麼勇敢﹐拿出勇氣面對過往的傷痛﹐以及未來在人生中不可知的灼傷。
上一篇:Something Called Friendship
下一篇:親愛的克勞蒂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