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退回到2003年,玉里慈院新院區啟用,院區變大了,但是人力還是很拮据,急診室沒有警衛,只有一位護理人員,當時張玉麟非常擔心護理人員的安危,每天晚上十點半以後才會離開醫院,早上四點多就進醫院,讓護理人員知道院長陪著他們。
晚睡早起 晨間門診顧健康
除了陪伴同仁,張玉麟又發現,農民們常常因為農忙而延後看病,他們擔心不把稻子割完,如果不幸遇到下雨,整季的收成就報銷了。還有許多學生族群也都趕著要在上學前可以看診……
玉里慈院於2003年首設晨間門診,因顧慮到其他同仁無法早起,最早由張玉麟院長獨自承擔星期一至五所有的晨間門診;後來,有晨泳習慣的張鳳岡醫師主動提議,願意分擔兩天的診次,每天早上六點即開始看診。
張玉麟說,有時候遇到又冷又濕的早晨很想偷懶,心想這樣的天氣應該沒有什麼病人,但是一到診間,看到病人還是很多,病人們風雨無阻,甚至還有一位九十五歲的阿嬤特地從瑞穗來看診。
從瑞穗到玉里要半個小時車程,阿嬤要更早起床,家人也要跟著她很早起床,但是,當院長體恤不讓他們這麼辛苦,要開慢性處方簽給阿嬤、三個月再來一次時,反而被家人婉拒,因為「今天是阿嬤最高興的一天。」
每個月這天,為了要看醫生,阿嬤都會穿得很漂亮,希望院長不要剝奪阿嬤的樂趣。張玉麟院長因而體會到看病真的包含「給醫生看」和「看醫生」,「給醫生看」是看身體的病;「看醫生」則是看心理的病,而看醫生,好像比給醫生看還重要一些……
鄉下的阿公、阿嬤很多,慢性病也多,有很多關節的疾病,所以張玉麟院長一直推動伸展操、健康操。「就像老爺車要熱車一樣,我請這些阿公、阿嬤每天早上起床都要伸展熱身一下。因為老人家肌肉拉傷、發炎,關節扭傷就常常需要吃藥,有的藥吃久了就要洗腎,所以要好好運動,保養身體。」
有些病人會說,他們一天到晚在田裡勞動還不夠,還要運動?張玉麟會說這不一樣,越需要勞動的人越需要伸展和運動。但是每天要運動,知易行難,為了帶動同仁,醫院候診區每天早晚做健康操,希望除了自己做運動,也把運動習慣帶給民眾。
小醫院 二十四小時開腦救命
開刀,也是張玉麟的「本份工作」。張玉麟本來就是腦外科的醫師,但是顱部手術是不定時、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所以,診間的診療床,晚上就成為他的睡床,只要躺下去,通常「一、二、三」還沒數完就累得睡著了,但往往一睡著電話就響了,因為病人又來了。
問病人怎麼了,病人說:「我心裡很快樂!」他想,「我好不容易睡覺被你吵起來,不是來聽你覺得心裡很快樂的,我可不快樂啊!」仔細問了一下家屬才知道是病人心悸,所以說「心裡很快樂」。
有的說是「悶悶不樂」,就是胸悶,有的說「耳朵會唱歌」,那也要小心,耳鳴有時候可能是中風的前兆;有的說「頭轉來轉去」,就是眩暈,還有一句話說「耳朵很遠」,就是重聽。張玉麟院長說:「醫護人員不僅要用病人聽得懂的語言說明,也要學會聽得懂病人的語言。」
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急診,醫護人員會很累,但是也因為有這間醫院的存在,可以在患病初期及早發現處理、或是在危急的時候及時搶救。張玉麟常說,「救護車的車速,趕不上病情變化的速度。」
尤其是很多腦傷的病患,一定要緊急處理。幾年前有一位吳小妹妹,爸爸媽媽帶她從外地到花蓮瑞穗玩,不小心從司令臺跌下來送到玉里慈院,檢查後發現有顱內出血,張玉麟馬上跟家屬說明情況,表達需要立刻進行手術。
但是,爸爸一臉懷疑:「你們這個醫院可以嗎?」張玉麟院長表示,他就是腦外科醫師,當然是可以,不可以的話絕對不會把病人留在這地方;因為吳小妹的媽媽本身是護理人員,她很清楚這種情況要搶時間、不能拖而決定手術,小妹妹開刀完後,很快就康復出院了。
還有一位住在臺東太麻里的大學生庭維,趁著颱風來襲前幫父親進行防颱措施,不慎從屋頂跌落地面,腦部受到嚴重傷害。原本心急如焚的父母要將庭維送到花蓮慈濟醫院,但是救護車行經池上時,庭維已經陷入昏迷、呼吸微弱,趕緊轉送玉里慈院,馬上送進開刀房。
手術中,張玉麟發現庭維顱內大腦、小腦都有大面積的血塊,血壓下降,最後有驚無險保住了性命;出院時,全院為他切蛋糕慶祝重生,庭維的父親更是慶幸在偏遠的東部有玉里慈院,讓他沒有失去兒子。
全方位 人人身兼多職
2012年10月發生一件泛舟翻船溺水事件,病人被送到玉里慈院,檢查時發現兩肺水腫得相當嚴重,病人喘得很厲害,送他來的同伴一直想將病人轉去花蓮。但張玉麟院長擔心病人肺水腫太嚴重,即使插管送到花蓮,仍可能在途中因缺氧而往生,風險太高,於是在玉里慈院先進行治療。
過了五天,病患順利出院回臺北。病人很開心,準備出院時要求和院長合照,想要把自己的故事放在網路上,感謝玉里慈院的醫療團隊讓他能這麼快恢復健康。張玉麟說,其實這麼嚴重的肺水腫,就算在醫療資源很豐富的地方,也常常是救不回來的。
而當張玉麟在處理溺水病患的時候,剛好有一位從西部大醫院急診室來到玉里慈院協助教育訓練的主任,他很納悶院長怎麼處理這種病人?張院長說,「就是因為我們這種小醫院,一定要具備這些能力,才能夠去發揮醫院的功能。所有同仁也都一樣,大家都是身兼多職。我們是把病人當作全人照顧,像我這種腦外科醫師會去治療肺炎、氣喘、糖尿病、肺水腫的病人,醫生就是多功能,那護理團隊也是多功能。」
只聽院長的話
說到多功能,除了值急診、看門診、開刀、照顧病房的病人,以及開不完的會和處理行政事務外,玉里慈院也肩負著醫療結合慈善的責任。院長常常和同仁協助弱勢民眾打掃、居家關懷、往診,更有民眾因信任他而接受治療,九十幾歲獨居的阿枝阿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阿枝阿公曾因手腫,自行以草藥敷貼而差點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張玉麟院長親自上門,設身處地用「阿公的語言」與他對話,才讓他卸下心防接受治療。而心臟不好的阿公,必須定期下山看診,但他常常「逃醫」,是因為信任院長才願意就醫。
後來阿公心臟衰竭,功能只剩百分之十五,喘個不停來住院,護理人員發現阿公不願意吃飯,加上他和兒子互動不佳,兒子怎麼勸都不吃,醫護人員與他講話,他也閉著眼睛不理。張玉麟院長想,不能幫阿公插鼻胃管、或是強行約束餵食,這絕不會是阿公想要的生活,加上他心臟功能太弱,不能給水,也不能打點滴,只能想辦法讓阿公自己願意進食。
就在苦惱之時,有一天清晨,張玉麟又去病房探視阿公,阿公還在睡覺;張院長看到床頭掛著一條毛巾,想起阿公的兒子曾說過,父親最喜歡熱毛巾敷臉,張院長悄悄地拿起毛巾弄熱後,輕輕為阿公敷上,相信這樣阿公至少會舒服些,熱敷後再幫他洗洗臉。
沒想到洗好臉,張玉麟跟阿公說,「天亮了,阿公,要吃點東西……」時,阿公就有反應了,他張開眼睛,看看院長點點頭,接著就開始進食,之後就非常順利的完成治療。
不能熄的醫療燈塔
「一般救護車送來玉里慈濟醫院,在臺九線上,往南端最遠的以(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由北往南送的有附近的三民、玉里消防隊、瑞穗鄉,更北就是富源村,另外就是沿臺十一線公路的海岸線過來,像是(臺東縣)成功、長濱鄉。」玉里地區人口統計兩萬五千人,但真正居住在當地的約只有兩萬人,加上附近鄉鎮,人口不到六萬。
「雖然按照法規,一百床以下的醫院不用設急診,但我們的使命是要守護生命,沒有急診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們才堅持要有急診的業務。」張玉麟強調:「開急診業務對所有同仁來講,甚至對醫院的成本負擔都不小,但是為了落實上人的慈悲心,所以我們難行能行,還是要去做。」
「玉里這地方,人口少,地形狹長,蓋一家醫院一定賠錢。」為什麼虧錢還要繼續做?張玉麟院長的回答很篤定:「就是尊重生命。」及時的搶救,或是慢慢陪伴打開病人的心房,都是這間鄉下小醫院要想辦法做好的事。
張玉麟院長說,大部分的人晚上是一覺到天亮,這十年來,他則是「被叫」到天亮,大到緊急事件,小到護士打針打不上都會叫院長,天亮後常常來不及吃早餐就趕快看門診、趕病歷記錄、巡房、急診值班、開會、處理行政事務、醫病關係,比住院醫師還辛苦。
這間鄉下醫院雖然就像雜貨店一樣,大小瑣事都要管,忙的時候也常常會失去方向,不過有時候忙了一整個晚上,喘口氣時,看看窗外,天亮了,就會覺得這個小鎮真的非常美。張玉麟說:「有時候看看身邊的風景、看看天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燕子不需要羨慕大鵬鳥能夠展翅高飛,燕子也能造自己的家,感覺幸福時,十年如一日,回首遙望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
「假如我們把醫院變成一盞燈的時候,想想看,玉里慈院把這個燈關掉,或是關山慈院的燈關掉,這整個花東縱谷臺九線的夜晚就黑漆漆的。所以,這盞燈非常重要。但是,這盞燈怎麼能不滅?這能量來自於每一個人,要願意有那一分奉獻付出的心。」張玉麟院長愈來愈清楚這家小醫院的重要性,也就這麼願意奉獻,守護著這座臺九線上的醫療燈塔。
(文:吳宛霖 花蓮玉里報導201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