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4 16:29:01謝鑫佑

喚醒冬晨的清冽琴音



「After Virtue」
「於善之後」
Wim Mertens


喚醒冬晨的清冽琴音
最冬天的極微音樂

週末行車等紅綠燈時,轉頭看見市區咖啡店裏的員工正佈置著今年冬天的耶誕氣氛。像電影一樣,音樂進場,然後主角落淚。

多虧雲門舞集二團的「2000年新舞臺春季漫遊」,讓國人聽見了Wim Mertens的琴音。謎一般的Mertens二十多年來有著平均一年一張的創作量,雖然在比利時名氣如雷貫耳,但台灣目前可尋獲的唱片少之又少,雖然如此,每一張卻有著教人動容的旋律。

Mertens運用傳統的鋼琴、吉他、管絃樂編制精準地傳達浪漫主義與極限主義音樂(minimalism)融合後的情緒,在肩負傳統新古典、浪漫樂派較戲劇的音樂性格時,卻多了極微音樂製造出的空間感,且在保留極微音樂完整綿延性質時,更透著浪漫樂派的憂傷美,所以許多人聽Mertens的音樂都會掉淚。

由於Mertens的極微音樂含有浪漫樂風,在受到接近標準模式的極微音樂那種近乎「失焦」的影響下,他的作品讓人們覺得容易理解,1981開始創作後,他便被喻為「美國極微音樂的創始人」,與Michael Nyman、Philip Glass一樣,他也幫電影寫配樂像「Lisa」、「Fiesta」、「Peter Greenamay’s」、「The Belly of an Anchitect」,只是知名度不高,也就乏人問津了。

這張錄製於1987的「After Virtue」只有鋼琴與人聲,皆由Mertens一手包辦,琴聲簡化到單音推著單音組成憂傷的旋律,沒有隆重的排場、繁複的樂理,清冽單薄的琴聲像空氣中的小小塵埃,在半空中懸浮著。CD唱片的設計像是呼應音樂風格一般,塊狀的拼貼及內頁的黑白近照,除此,什麼也沒寫。

冬天的早晨,寒冷從被子外一絲絲地滲進來,呼吸感受著這嚴冬稀薄的寒氣時,想起了過去的每一個冬季,而Mertens的音樂就是這樣的感覺。



刊載於自由時報專欄「極微音樂教室」,二〇〇〇年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