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8 22:56:29假行僧

淺論特區政府削減大專教育經費

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表示,由於特區政府面臨財赤壓力,因此計劃削減意大學教育經費。
自李國章的言論發表後,外間都有不同的反響,當中以理大學生的表態最為激烈,曾一度以罷課來要脅政府,雖然事件最後得以平息,但有關問題各方仍未有共識,處於膠著狀態。
就此問題,社會也有著不同意見。贊成的一方認為,政府現在的首要任務乃消滅財赤,因此各界須同心協力,勒緊肚皮,節省資源,共渡時艱。反對的一方則認為,大學教育乃未雨籌謀的長線投資,削減大專教育經費只會放慢香港走向知識型經濟的步伐,到頭來可能得不償失。
比較雙方的見解,筆者贊成反方部份論點。財赤並非什麼嚴重的問題,很多先進國家都有著這個問題,但都無礙他們的整體發展,而筆者覺得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政府的教育經費是否「用得其所」。
「用得其所」這四字詞可圈可點,眾所就知現行香港的大專教育政策成效甚低,政府每年投放大量的財政預算用作教育經費,但培訓出來的人才卻每況愈下,不合乎經濟效益,究竟為何會這樣呢?原因是政府投放的資源只製造了大量的廉價學位,但學生的質數卻沒有提升,根據邊際產量遞減定律,投放的資源越高,得益並非越大。相反,過量的投資只會造成反效果。現行的教育政策重量不重質,效果自然事倍功半。簡單地說,學生太易得到學位,就不會珍惜眼前學習機會。太多人進入大學,整體的質數亦會變得更為參差。表面上,普及教育造就了不少人才。實際上,社會又不認同他們的資格。結果,大學生投身社會,人才錯配,嚴重影響社會的生產總值。面對這樣的情況,大學生變得進退失據,人心惶惶,造成這樣的困局,究竟是誰之過呢?往日人人低學歷,卻創造了經濟奇蹟。今日人人有書讀,可是人們的心智卻全面倒退,究竟普及教育對我們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
質與量,就像一塊銅幣的兩面,在「機會成本」的支配下,總有一面有所犧牲。究竟質量之間如何取一個平衡,正正考驗決策者的智慧。
總括來說,投放多少教育經費並非問題的關鍵,如何投資教育得宜才是真正的學問所在。(寫於二零零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