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巨流河
今天早上起來,窗外濃霧未散,陽光告假第二日。
晚 上看網上轉載集結的山寨版《巨流河》。在這部回憶錄中,抗戰期間的遷徙疏散,流離成長中的友情與愛情,補足了我對國府遷都的模糊想像。書中也側記下飛虎隊 員的編組,也讓我想起神風特攻隊後期,兵力不足,少年兵在出發赴死前一晚拍下的照片。(見於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一書);還有電影《太陽帝國》裡的日本 少年,也是那樣無辜地起飛了;還記起吳明益《睡眠的航線》中,美國空軍在空襲東京時對上帝的禱告。在這些為著光榮而英勇死去的戰士軼事中,我對於民族主義 或是政治信仰,感到更加地遲疑了。這些殉國的人,都象徵性地安靈於各國紀念碑塔或忠烈祠內,但是新一代的政治亡魂,卻未見終止。
沿 著河走,進入戰後的台灣,場景一下親切起來,那是樸素的南方,一切都像大夢初醒,肅殺沉默但也有復甦的生氣。在進入這自由中國時期之前,作者並未細言/指 控與親友一別四十年的傷痛,但微言大義已在其中。也許傷心無話,才如此節制。生聚教訓的自由中國,開始發展,歷史也因其夫婿任職鐵路局的緣故,轉進鐵路建 設篇。鐵路的修築與史的修築一樣,代代相傳,〈鐵槳〉裡那燒紅的鐵槳早已冷卻,火車進入電汽化自動號誌時期。
想想這條巨 河,巨龍一樣地四處遊走,或在台中執教或赴美進修,草創中興外文系,編修課本,在台大授課都與文學相關。我最喜歡的片段是作者寫她的文學經驗,從朱光潛如 何講詩,乃至作者如何授課、編修課文,那些詩文如何輾轉成為世代記憶。像是國中課文裡的孤雁雖然落單了,卻一直住在我們這些讀者心中。[部編本也是有很多 可愛的課文啊]
河流中下游已是尾聲,著重在親情與文學志業。台灣文學如霧中風景,似清未明,作者與他的學生們,分進合擊地推動著台灣文學的體制化、國際化。讀到國家台灣文學館的建立過程時,還想起大學時台文館還是籌備處,屈身於某棟大樓中。文學的家,真是多方奔走得來不易的產物。
文本最後結束於中國東北遙望台灣的啞口海,寧靜恢弘。但我更感動的卻是作者寫他父母的兩個小節,尤其是母親埋骨的淡水海邊,作者寫他們一家四代在台,不再漂流,那是他們落葉歸根,生死團聚之處。我覺得這是對省籍問題統獨議題隱微的批評。
今 天晚上騎車回家時,那清晨的白霧又濕潤了Davis小鎮的大道,我騎著車與幾輛車交會,能見度極低,稍一白目就會閃失。我想起齊老師曾寫過《霧漸漸散的時 候》,文學始終是她行事依憑的準則,庇護她行走過多風多雨的中國史與吵吵鬧鬧的台灣史,如大道上守路的夜燈。我想她也不是毫無政治立場的,對於中國歷史問 題,她與她的父親一樣,一直在思考某個歷史轉折發生的問題,因為他們真的曾經走過中國的近代史,也參與台灣的發展,自然有不同政治名嘴的視野。但是在這個 假設與難題之外,文學給予她的更多更深,而她也為文學作了很多事。
在政大風風火火地招開民國百年研討會時,我覺得巨流河也是一個民國(文學)史的縮影,非常民國,十分文學。
上一篇:看過謝雪紅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