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話都稱為「疔仔 」的【毛囊炎】
毛囊炎(folliculitis),又稱為毛包炎。因稍微用力抓癢、
衣褲摩擦、拔毛、剃毛,不慎弄破表皮(甚至不自覺),
致體毛的毛囊,也就是根部(整個包住毛的淺層的部位)
受傷、擴大,導致受到葡萄球菌的感染,產生紅腫,
或出現小膿包,即稱為毛囊炎。
毛囊炎有單發,也有多發。初起常無感覺,變腫
化膿時,異常疼痛。整個毛包發炎時,又稱為癤
(furuncle),幾個癤聚集一起(數個小膿包),則稱為
癰(carbuncle)。好發於臀、背部和脖子以上。
毛囊炎的誘因:
1. 長期處在潮濕的環境(發汗多,角質軟,細菌增)
2. 經常塗抹類固醇藥物,皮膚抵抗力差。
3. 衛生習慣不佳。
4. 免疫機能低下。
5. 患有慢性皮膚疾病。
6. 高齡、肥胖、糖尿病患者。
7. 鼻腔存有葡萄球菌。
8. 泡湯或不潔的泡湯場所。
毛囊炎的預防法 :
1. 小心刮鬍鬚。
2. 抓癢前,確認指甲剪短。
3. 女性額頭盡量使用髮箍,透氣且較不妨礙洗臉。
4. 洗臉前,雙手務必先清洗乾淨。
5. 洗面乳或洗面皂的泡沫,盡量蓋住整個臉。
6. 以溫水(接近體溫)徹底沖洗臉部乾淨。
7. 泡沫若少量殘留,將變成污垢。
8. 雙手不可用力搓揉臉部,以防損傷。
9. 沐浴時,肥皂或沐浴乳應擦及全身。
10. 較胖者,注意脖子衣領的磨擦。
11. 起床後(睡眠會流汗)、外出歸來時,即刻沐浴更衣。
12. 剃毛理髮器材,最好事先清潔消毒。
13. 處理多餘的毛髮前,皮膚清洗乾淨。
14. 順著毛的方向刮除
15. 飲食均衡,少吃甜食。
單一毛囊炎如果不嚴重的話,也就是細菌量少,
大多會自行痊癒。腫痛時,還是及早就醫為妙。
太晚治療,因發炎過久,癒後容易色素沉澱。
尤其造成嚴重的膿瘍時,還得切開引流。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