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6-22 09:41:54rinchen

國家競爭力基本觀點

管理學大師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其著作「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提出:從國家的層面來考量時,「競爭力」的唯一意義就是國家生產力。對於企業而言,生產力是每單位勞動與資金的產出價值,由產品的品質、特性以及生產效率來決定。對於國家而言,生產力是決定國民長期生活水準的關鍵。生活水準的提升,需要企業不斷提升和創造符合時代需求的生產力。
但反省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概略分為左右兩派,左派是弱勢團體勢力的集結,追求平等,傾向社會主義,要求政府以公權力調整貧富差距;右派是既得利益者的集合,要求自由競爭,傾向資本主義,希望政府干涉越少越好。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後,不斷利用科技創造財富、發展軍備、競逐海外探險、投資、殖民,競逐世界霸權帝國,民間的富裕也促成中產階級的崛起與民主思潮的勃興。這不僅提升歐洲的地位,美國也因為新移民不斷拓展領土、開發資源、吸收歐洲自由開放思想,而急速崛起,在兩次世界大戰後變成世界第一強國。然而在創造新時代文明之餘,思想家反省貧富差距、勞工與資本家的對立問題,而不斷提出社會主義的公義平等主張。這兩股思潮交集的結果,根本上使歐洲與北美洲主要國家不但是科技與經濟的強國,在社會福利方面也都是領先保障的國家。然而本書所謂國家競爭力的概念仍然偏重經濟發展與企業的競爭,只是將公共生活素質納入其評估條件之一。
台灣以殖民地的角色出現在近代的世界歷史舞台,從荷蘭、西班牙人收購鹿皮,漢人移民開發農業成為稻米、茶葉、糖的生產基地,以降到日本殖民建設帝國的南進基地時,才全面吸收西方式的建設和思潮,成為近五十年來,台灣能夠以獨立國家的地位、發展出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傲視於世界的基礎。
在國民所得不斷提升之餘,要討論國家的競爭力,個人認為,重點應放在如何建立更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之上。因為現行憲政制度的偏失,已經使政府從傾向極權專制擺盪到金權政治,衍生出來的金融危機、官商勾結、全民在資本市場投機競逐、產生泡沫經濟問題,才是腐蝕國家競爭力的病毒所在。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