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22 17:24:52rihito

美伊戰爭中媒體的再現

2003年3月 小布希向伊拉克宣戰
姑且不論是否為反恐的正義之戰
還是垂涎伊拉克石油所編的藉口
我們從戰爭新聞看到了什麼?

台灣在新聞的觸角上地處偏僻
而二次大戰後更成為美國的虛擬領土
台灣各大電視台
也仰仗著美國影帶的奶水
來餵食台灣的人民
從新聞中可以看到畫面中有著CNN的字樣
光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戰爭
是危險的

僅管伊拉克電視台和半島電視台
也有著自己播報的戰事
不過從美國人的手中看待這些影片
可議之處已無所遁形
海珊的會議是不是戰前所攝
台灣人的判斷力
已經決定在外來的訊息中
而CNN戰地記者的採訪
不外乎是美軍節節勝利
和伊拉克民眾同氣連枝將海珊雕像拉倒
暴政固然可恨 但在這再現背後
小布希的蠻幹 和海珊有什麼差別
美軍是正義的 替伊拉克的銀行守門
伊拉克的人民是悲哀的(通常是婦女)
只能向真主祈求平安
這樣大的落差在台灣愛用的美國媒體
我們還能怎樣看待戰爭呢?

戰爭初期反戰聲浪在畫面中如潮水一般
但隨美軍的推進
倫斯斐的個人談話
早就壓過千千萬萬仍反戰的人士
設影棚內建造的假想戰略圖
配上穿迷彩服的播報記者
媒體似乎在太平洋的另一邊
向"自己的子民"宣示國力的強大
僅管美國在網站上並未將台灣列入
支持作戰的國家
台灣 仍是五體頭地於媒體的飼養

戰時媒體的自由已受限制
從美國驅逐半島電視台的記者就可知
CNN的記者也會無意有意的選擇
美軍的勝利
和伊拉克人民合作拉倒海珊雕像的情節
美軍這樣的收買人民 誠然有可議之處
不過背後的意義早隨著戰勝的氣氛
隨風而去
留下的是一群"自由"的伊拉克人民
鋼鐵踐踏過的血累
仍是留給受過戰爭的人民

發掘宣戰原本動機的勇氣
也被戰後重建新聞的大餅
給瓜分去

美國用媒體報新聞
也宣揚著"美式正義"
直抵美國海外的藩屬
台灣人民何時才可以拆開這個面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