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9 02:23:16睿治藝術

013-2. 酣暢快意、技冠群倫的爵士鋼琴手John Hicks(下)



文/孫秀蕙(政大廣告系教授、「爵士春秋」作者、「音響論壇」雜誌主筆)



不可多得的好專輯Inc. 1與Music in the Key of Clark
Inc. 1收錄了兩首鋼琴怪傑Thelonious Monk的曲子「Ruby My Dear」與「Round Midnight」,一頭一尾,都以鋼琴獨奏的方式進行。前者是Monk獻給愛女Ruby的名曲,後者是Monk最有名的曲子,有一部爵士樂的電影就以此曲命名,演繹的版本不計其數。其餘的曲子則幾乎由John Hicks本人所譜。在「Ruby My Dear」一曲中,John Hicks的鋼琴獨奏帶出了熟悉的旋律,雖然和聲配置的方式與Monk的原版相去不遠,但John Hicks卻沒有Monk來得拗口,他以不疾不徐的速度,熟練地以輕重音創造一種極為舒適的搖擺韻味(筆者看過一小段John Hicks在歐洲的現場演出影像,只見他演奏時,隨著搖擺的節奏輕輕扭動腰臀,十分可愛),全曲由John Hicks總攬大局,一氣呵成。

以鋼琴獨奏暖身後,John Hicks三重奏開始演奏「Bookie Please」,這是一首三十二小節,以AABA進行的曲子。也許John Hicks不喜歡別人拿他與Cedar Walton相提並論,不過熟悉Cedar Walton或是他組的Eastern Rebellion樂團演奏風格的樂迷,應不會對「Bookie Please」那種酣暢快意、流暢無比的鋼琴風格陌生。而注重錄音品質的日本人,也不忘讓我們聆聽時,可以掌握低音貝斯與鼓群的空間與動態感。然而,真正讓我驚豔的曲子,則是低音貝斯手Walter Booker寫的「Book’s Bossa」。顧名思義,這是一首Bossa Nova的曲子,雖然旋律單純,但John Hicks帶出來的即興樂句、Walter Booker靈巧的低音貝斯,讓每一次的和聲變化都顯得十分漂亮。專輯同名曲「Inc.」使用了五聲音階,讓人聯想到McCoy Tyner與Mulgrew Miller的混和體,那種充滿自信的威力彈奏,配上低音貝斯與鼓,一次又一次將旋律推上聆聽經驗的高峰,十足過癮!

筆者因為喜愛另一位更早的精純咆勃鋼琴手Sonny Clark,也買了John Hicks向這位偉大但命運多乖的鋼琴手致敬的專輯Music in the Key of Clark。其實,從一九九八年開始,John Hicks在High Note廠牌陸續發行了不少向知名爵士鋼琴手/作曲家致敬的專輯,致敬的對象除了Sonny Clark之外,還有Mary Lou Williams、Billy Strayhorn、Errol Garner與Earl Hines,評價都很高。在Music in the Key of Clark專輯中,John Hicks不但彈出了Sonny Clark特有的律動感與藍調味,同時也刻意地以更為「世故」的和聲配置,讓曲子聽起來有點比爾‧伊文斯(Bill Evans)迷濛夜晚的味道。在筆者的印象中,專輯第三軌的「My Conception」,在鼓手Cecil Brooks-III的帶領下,以三拍的節奏、和弦進行與聲音堆疊的方式,讓它聽起來酷似伊文斯的成名曲「Waltz for Debby」,與原曲較偏重傳統抒情曲的味道很不相同!如果此時陷入了聽覺錯亂的狀態,或許John Hicks的「計謀」就得逞了。因為致敬專輯若是忠實地拷貝原作,實在太沒趣了!畢竟,從以不同的角度來演繹知名作曲家的經典曲,並從中開發另一個新鮮有趣的面向,才能真的達到致敬的效果。

Music in the Key of Clark真正吸引我的是John Hicks獻給Sonny Clark的四首原創曲。John Hicks初到紐約時,曾與在同一街演奏的Sonny Clark成為好友,只可惜Sonny Clark因吸毒成癮,三十一歲就離開人間。除了最後一首曲子為三重奏編制之外,有三首曲子由John Hicks獨挑大樑。「Angel with A Briefcase」與「Sonny Side Up」表達了對Sonny Clark英年早逝的惋惜與對他才情的思念,深沈哀悼的情緒貫穿於音樂之中。「Clark Bar Blues」則紀念兩人在紐約結為莫逆,與在酒吧演出的青春時光,曲調明亮而快樂。最後一首「A Sonny Day」似在與Sonny Clark對話。輕快的節奏中,帶出了John Hicks流暢的鋼琴旋律,也是他對在天堂裡的Sonny Clark最深的祝福!



鰈鶼情深的鋼琴/長笛對話
除了錄製一系列向爵士鋼琴手/作曲家致敬的專輯之外,John Hicks也與愛妻Elise Wood錄製鋼琴與長笛的二重奏專輯。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兩人就曾經偕同薩克斯風老將Clifford Jordan組成五重奏,錄製了Luminous。雖然對爵士長笛的瞭解不深,不過筆者卻相當喜愛聆聽有長笛助陣的小編制演出。只不過,在爵士樂中長笛手的位置通常都由薩克斯風手兼任,例如James Spaulding、Frank Wess、Yusef Lateef、Bobby Jasper、Sahib Shihab……等人。真正「純種」的爵士長笛手,除了Herbie Mann與Elise Wood之外,一時之間還真的想不到還有誰哩!不過,兩人的風格大相逕庭,Herbie Mann的吹奏帶著較為厚重的節奏藍調或拉丁音樂味道,Elise Wood的吹奏則比較容易聽出古典音樂對她的影響,以優雅的旋律線勾勒出音樂中輕盈的質感。

以Beautiful Friendship這張專輯為例,第一首曲子「Autumn in New York」一開場,Elise Wood就吹出了戀人在秋天相遇,旋即陷入愛河的陶醉感。浪漫的旋律所鋪陳的,是心靈的悸動,如夢似幻,卻也有著一抹秋天的淡淡哀愁。「A Beautiful Friendship」是專輯同名曲,由John Hicks先行前奏,帶出Elise Wood輕快的旋律。一如曲名所言,「A Beautiful Friendship」紀念兩人之間亦師、亦友、亦是愛侶的關係。長達二十年的音樂合作關係,John Hicks與Elise Wood早已奠立根深蒂固的情誼,堅不可摧。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從兩人愉快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猜到答案。喜歡Bossa Nova的樂友,一定會對巴西音樂大師Antonio Carlos Jobim所譜的「Corcovado」情有獨鍾。長笛音樂的輕盈質感,似乎特別適合拿來詮釋有夏天味道的拉丁曲子,此時若能一邊聽著「Corcovado」,一邊躺在樹蔭下的涼椅,喝著消暑的青草茶,眺望著藍天大海,應該是人生一大樂事吧!

艾靈頓公爵的名曲「Sophisticated Lady」則由Elise Wood以長笛先從中間一段吹起。Wood不愧是長笛高手,無論是音樂的質感或是曲子的韻味,都掌握得恰到好處,John Hicks的鋼琴即興也是不落俗套,雖然沒有精純咆勃時代的痛快淋漓,但不慍不火的鋼琴演奏,與長笛搭配得恰到好處。學習長笛的樂友,請務必「領教」一下Elise Wood在這張專輯中的「氣柱分離式吹奏」,聽說這是有名的長笛超高難度技巧,Elise Wood吹來似乎毫不費力,庖丁解牛,游刃有餘,所謂高手,此其一也。

其他如「April in Paris」、「My Romance」與Johnny Mercer的「Skylark」,不但是名曲,也都極為浪漫而悅耳動聽。「Bewitched,Bothered and Bewildered」是略帶憂鬱感的曲子,也讓我們聽到長笛音色暗沈的一面。「Afternoon in Paris」則回復了大家較為熟悉的輕盈質感。輕快的節奏中,帶出了旅人愉快地散步在巴黎街頭的感覺,Elise Wood與John Hicks就像兩名活潑的導遊,快樂地告訴我們,午後的陽光映照在街口,瞧,那行道樹下的花圃,春天的花兒正在綻放呢!

John Hicks與Elise Wood合作的另一張專輯Live in Paris記錄了兩人在巴黎的現場演出。相較於Beautiful Friendship的婉約浪漫,Live in Paris的音樂語彙較為抽象,所營造的空靈意境,值得樂迷回味再三。John Hicks在這張專輯與Elise Wood的對話空間加大,無論是「Heart to Heart」或是Billy Strayhorn的「Starcross Loves」,在綿延的樂句中,從鋼琴和長笛流洩而出的音符,雖然沒有太多激情,也不強調炫技,但仔細聽過Live in Paris所收錄的曲目,我仍可深刻體會兩位音樂老手紮實的功夫與合作無間的默契。

John Hicks與Elise Wood這一對最佳音樂拍檔將於今年九月十六日(週五)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在看過他們歐洲現場演出的影像之後,筆者非常有信心的向樂迷推薦,這將會是今年最好的二重奏現場演出之一,喜歡長笛演奏的樂友,千萬不要錯過了Elise Wood的演出。而爵士鋼琴的喜好者,無論是技巧、創意或搖擺感,相信都會對John Hicks這位大師的整體表現,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註一:環球唱片公司曾於二○○四年發行’S Make It重刻盤,隸屬於所謂的LP Reproduction系列,台灣曾引進少量。至於Soul Finger則曾由日本環球發行,在台灣的可得性就更低了。




想直接收到「睿治音樂評鑑」電子報嗎?趕快加入會員:
http://www.rigelar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