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9 02:23:03睿治藝術

013-1. 酣暢快意、技冠群倫的爵士鋼琴手John Hicks(上)



文/孫秀蕙(政大廣告系教授、「爵士春秋」作者、「音響論壇」雜誌主筆)



先從小提琴手Billy Bang的越南二部曲說起
暌違四年,曾經打過越戰的美國老兵,同時也是爵士小提琴手的Billy Bang,又推出了紀念越戰經驗的大碟Vientnam Reflections(越南反思)。幾年前,加拿大的爵士雜誌CODA在進行年度爵士最佳專輯評鑑時,受邀的樂評人紛紛將他紀念越南經驗的第一張專輯Vietnam the Aftermath(越南拾遺)選為二○○一年爵士樂十大佳作之一。

「越南拾遺」記錄了Billy Bang打越戰的創傷故事。Billy Bang在專輯內頁中自陳,用音樂來表達自己越南經驗的想法,存在於腦海中已經有三十年以上了。然而戰爭對他來說,實在是充滿恐懼的可怕經驗。往事不堪回首,Billy Bang曾經選擇遺忘,來逃避這揮之不去的夢魘。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記憶與創傷仍然停留在腦海中,終於,Billy Bang不再逃避,他決定以即興音樂來述說自己的越南經驗,而「越南拾遺」正是他獻給樂迷的真情告白。

假若樂迷對台語歌曲熟悉的話,就不會對「越南拾遺」專輯中出現的越南小調過於陌生。聽他的演奏,我們似乎可以體會一個年輕軍人的恐懼與不確定(其實,當時有相當多的美國人選擇逃兵一途,越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大赦逃兵,相形之下,那些戰死或傷的軍人,就顯得特別冤枉)。那種危機四伏,表面平靜無波,但處處都是敵軍埋伏與突擊死亡的恐懼陰影,從Billy Bang的小提琴音中流竄而出,令人為之震懾。同時,在Billy Bang的作品中,我們也感受到說故事者的哀愁、嘆息與恐懼瀰漫其間。到了最後一首曲子「Saigon Phunk」時,Billy Bang選擇以激昂的爵士融合搖滾(Jazz Rock)的方式來表達戰爭時的混亂和毀滅狀態,聽到這裡時,我不禁要嘆息,戰爭究竟所為何來?

由於Billy Bang常被歸類為前衛樂手,可能會有人認為「越南拾遺」是一張比較不容易聽懂的專輯,實則不然。發行這張專輯的加拿大廠牌Justin’ Time並不以發行前衛專輯著稱。由於向越南小調借火,並加以作延伸性的自由即興,所以「越南拾遺」應該是一張很有意思的調式爵士(modal jazz)作品。而Billy Bang用小提琴說故事的功力,與營造的氣氛和張力,均屬上乘,幾位同台演出的大將,如鋼琴手John Hicks或是小號手Ted Daniel,不但扮演了畫龍點睛的角色,彼此的默契也十足,整體的演出水準相當整齊。

「越南拾遺」專輯推出時,剛好發生了駭人聽聞的九一一恐怖份子攻擊事件。當美國全國上下一致同仇敵慨地聲討恐怖份子,國會甚至以壓倒性的票數允許小布希擴張軍事預算,大軍攻進阿富汗時,這張反映戰爭恐怖的爵士專輯特別發人深省。因為,它代表了一個退伍老兵的良知,以具創意的音樂鮮活地表述反戰的立場。四年過去了,繼發動阿富汗戰爭之後,美國又以「藏匿並製造毀滅性武器」為名,繼續征討另一個回教國家—伊拉克,拉下了海珊政權。然而,關於戰爭的故事,真的結束了嗎?

時值夏季時節,旺盛的西南氣流為台灣島帶來驚人的豪雨。台灣人每天除了關心氣象、抵抗雨災之外,最憂心的,仍是原油每桶突破六十元大關的新聞。油價調整後,物價調漲不可免,一連串通貨膨脹的效應也將難以估計。就在這樣騷動、不安又潮濕的氣氛下,Billy Bang的越戰經驗續集「越南反思」CD寄到了家裡。看了一下這張專輯的編制,除了Henry Threadgill取代了 Sonny Fortune的長笛,James Spaulding取代Frank Lowe(已經去世)吹薩克斯風,並增添了越南歌手Co Boi Nguyen 唱歌之外,這張專輯與「越南拾遺」編制大致相同,那越南小調混雜著美國藍調的趣味,配上Billy Bang用情頗深的琴音,變成了我最近百聽不膩的專輯之一。



讓我們歡迎鋼琴手John Hicks!
「越南反思」的開場曲「Reflections」一曲中,節奏部分由低音貝斯與鼓開始,先把基本旋律和節奏鋪陳清楚,鋼琴馬上接著即興,Billy Bang的小提琴隨後出場,將旋律以極有韻味的琴弦重述一次,這時音樂的層次感已經相當豐富了。由於「Reflections」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Billy Bang那種具民謠色彩的演奏風格,有時聽起來竟然有點像二胡!然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鋼琴手John Hicks充滿自信的演奏了!在帶勁的節奏與反覆的和弦進行中,John Hicks勾勒出鋼琴漂亮又流暢的即興旋律,長達十一多分鐘的曲子,聽起來絲毫不覺得乏味,能夠將越南歌曲與藍調結合得這麼好,而不落入玩弄異國情調的窠臼,Billy Bang自然是最大的功臣,然而,若沒有最佳助攻手John Hicks慧黠的即興樂句,將曲子妝點得這麼吸引人,「越南反思」恐怕將失色不少。

放眼當今爵士樂壇,一個鋼琴手能夠同時具備McCoy Tyner最擅長的五聲音階與威力演奏(power play)、Kenny Barron的甘甜與拉丁味、Sonny Clark的律動感與架構於藍調曲式,極其流暢又不落俗套的即興樂句,與Billy Strayhorn的婉約和柔情,John Hicks可能是唯一的一個。雖然John Hicks的知名度遠不及前述鋼琴手,個人掛名的專輯在台灣也較難取得,但作為紐約一流的爵士鋼琴手,John Hicks卻常常為人作嫁,是錄音室最忙碌的爵士樂手之一,參與錄製的專輯至少在三百張以上。

除了小提琴手Billy Bang固定請John Hicks為其專輯跨刀之外,八○年代以降美國兩位最重要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手:David Murray與Joe Lovano,都曾經請John Hicks為其樂團效力。David Murray為彰顯低音單簧管魅力而製作的Ballads for Bass Clarinet、與長笛手James Newton合作的David Murray/James Newton Quintet,都由John Hicks擔任鋼琴手,這兩張專輯也是筆者相當喜愛的收藏。而藍調之音(Blue Note)旗下的薩克斯風手Joe Lovano,近幾年來發行的專輯幾乎也都是由John Hicks協力,部分專輯藝術設計甚至由John Hicks的夫人,也是優異的長笛手Elise Wood捉刀,足見這對夫婦檔在爵士樂壇的份量。

John Hicks出生於密蘇里州的聖路易城,與薩克斯風手Lucky Thompson、小號手Clark Terry和Miles Davis等偉大的樂手為同鄉。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John Hicks廣泛地吸收了早期的藍調鋼琴風格如Boogie-Woogie與闊步(stride)、教堂詩歌、百老匯歌舞劇,以及現代爵士樂中的咆勃樂,奠立了他極富彈性的彈奏基礎。影響John Hicks演奏生涯的關鍵,是從一九六四年加入亞特‧布雷基與爵士使者樂團(Art Blakey and Jazz Messangers),替代Cedar Walton的位置開始。爵士使者樂團不但是當時頂尖的現代爵士樂團,也是精純咆勃樂(hard bop)的推廣者和代言人。John Hicks在這個樂團待了三年有餘,錄製了Soul Finger、’S Make It等專輯。後來也曾受邀為Woody Herman大樂團編曲,並擔任歌手Betty Carter的鋼琴伴奏(九○年代初期,為Betty Carter伴奏的鋼琴手是Geri Allen,大家還記得去年她在Telarc發行的鋼琴三重奏The Life of A Song獲多家音樂雜誌選為爵士樂十大專輯之一嗎?)。

熟知爵士樂的讀者讀到這裡,可能會質疑,Soul Finger或’S Make It似乎都不能算是爵士使者樂團的代表作,更何況市場上一片難求(註一),如何能從這些專輯來推斷John Hicks的彈奏實力呢?畢竟大部分的樂迷對Cedar Walton擔任鋼琴手的爵士使者經典作品,如Mosaic、Buhaina’s Delight、Free for All、以及筆者相當喜愛的Indestructible(台灣很俏皮的翻譯為「金鎗不倒」),印象更加深刻。確實,John Hicks絕對不是實力不如Cedar Walton,只是生不逢時而已。因為他在一九六四年加入爵士使者樂團時,現代爵士樂已經開始有銷售衰退的跡象,亞特、布雷基已不再與爵士樂壇最好的獨立廠牌如「藍調之音」或「河邊」(Riverside,老闆Orrin Keepnews因財務困難於一九六四年結束營業)有合約關係,轉而到更小的廠牌如Limelight發行專輯。八○年代後期,唱片公司掀起了重發CD的狂潮,「藍調之音」或「河邊」的唱片幾乎都有CD復刻版,但許多冷僻的廠牌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所以,許多喜愛精純咆勃樂迷的朋友,對於一九六四年以後,爵士使者樂團究竟有哪些鋼琴手曾經參與過,並不是很熟悉,說起來John Hicks知名度低,實為非戰之罪。

爵士信差樂團在六○年後期到七○年時,鋼琴手異動頻繁,繼John Hicks之後,還有George Cables、Ronnie Matthews、Walter Davis、James Williams……等人。除了跑來插花的Keith Jarrett(幫忙錄製了一張Buttercorn Lady,也是由Limelight發行)之外,這些鋼琴手幾乎都活在搖滾樂的陰影下,仍是默默無聞。到了七○年代之後,爵士樂徹底地成為小眾音樂,樂手們自然也無法在美國取得好的演出或領銜錄音的機會,只好遠赴他鄉,到歐洲、日本討生活。渡過了消沈的七○年代之後,爵士樂市場雖有復甦跡象,但精純咆勃也幾乎要步入黃昏,少數仍有市場潛力,又有經濟優勢,可以優渥的酬勞聘請這些樂手來錄製專輯的國家,日本是其中之一。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八○年中期以後積極為美國樂手安排錄音機會,隸屬於日本最知名的爵士樂連鎖唱片行Disc Union的DIW曾經發行過的專輯,不難發現領銜的鋼琴手幾乎都曾出身自爵士使者樂團,包括John Hicks在內。



認識John Hicks的機緣:錢,總算沒有白花
忘記是哪一年了,那時候誠品音樂館還沒有開張,台北公館的宇宙城唱片行也還在。當時死忠樂迷買爵士樂的「另類」管道,是向小成本經營,「附著」於2.31咖啡廳角落的謝老闆訂貨。謝老闆熱心地提供了一份影印的DIW(包含Avant,另一個比較前衛的即興音樂廠牌,也是DIW的子廠牌)唱片型錄給消費者。當時我也沒想太多,卯起來勾了一堆專輯,所費不貲。想當年,每張DIW的專輯是四百元,宇宙城賣的美版鑑賞家系列也不過三百一十元(金卡價),比較之下,DIW的專輯實在頗傷樂迷們的荷包。

不過,幸好當時狠下心來買了這一批DIW發行的專輯,否則筆者大概就沒有機會認識John Hicks,並一窺其他曾擔任「爵士使者樂團」鋼琴手的George Cables、Ronnie Matthews、James Williams等人的風采了!畢竟從七○至八○年代,一流的美國爵士鋼琴手幾乎都集中在歐洲與日本發片,較富前衛或跨界色彩的選擇了德國的ECM或義大利的Black Saint/Soul Note,精純咆勃的好手,有的選擇了丹麥的Steeplechase,有的選擇了義大利的Red,八○年代後竄起的DIW也不遑多讓,傳統與前衛樂手全包了!以一九八八年發行的Inc. 1為例,由John Hicks、低音貝斯手Walter Booker與鼓手Idris Muhammad組成三重奏。無論是選曲、默契、錄音品質或是John Hicks的演奏功力,是筆者Inc. 1心目中五顆星的專輯,十分值得向喜愛鋼琴三重奏的樂友推薦。




想直接收到「睿治音樂評鑑」電子報嗎?趕快加入會員:
http://www.rigelar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