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1 23:25:44JT

轉貼朋友的"德後感"


我們在六月的三天德語課程認識,接著就和其他八人一起在桃園機場碰面前往德國,並在Bonn相處了三天。他是個很棒的人,最近又申請到了千里馬計畫。話說這十人小組內,就有兩個人得到千里馬計畫補助即將前往美國,另外也有兩個人獲得2011 DAAD三明治計畫補助將於明年再度回到德國,真是令人雀躍!

總之,他寫了一篇很棒的文章,除了他在專業領域上與德國人的切磋外,更切切實實的說出了臺灣人與德國人的差異。Kathrin剛看完這篇文章,她的評語就是

I am so impressed by his words!!!! Because he exactly mentions the problems which happen to me here again and again, when I explain things to Taiwanese or try to convince them to look at things from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wow, and he is an good author...

所以,還需要多說嗎?:)

以下便是「德後感」:

就在25歲生日的清晨我回到了臺灣,開了FB看到好多臺灣朋友的祝福,還有死黨們在家裡接風。

恩,這是我的故鄉,充滿人情味的臺灣。

回到台大,我用一個禮拜把化工八個單操實驗全部做了一遍,用了三個禮拜把在德國研究機構ICP時試出的新點子跑完整理完實驗,再用了一個禮拜把paper寫好。這一個月累歸累,但超高效率得到的成就感還真是前所未有。

在ICP實習的三個月,我得到了許多正面的衝擊。雖然ICP與我們分散相實驗室都是做膠體系統的模擬,但其中有三個很重要的不同。1. 在ICP的朋友們都是物理系背景,看問題的角度會跟我們化工系學生相異。工科重視的是結果,理科重視的是原因,從我們每天的討論之中都可以激出一些火花。2. 在ICP用的是分子動態模擬,與我們的電動力學數值模擬不同,透過不同的模擬方法我們可以方便地檢驗彼此的優缺。3. ICP的宗旨是做出更好的電腦模擬方法,我們的宗旨比較像是建立完整的電動力學理論。所以想當然,他們的coding超強,但電動力學的敏感度就沒有我來的高。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從彼此的知識中學習到很多。

除了有形的專業知識,語言能力,對我來說更重要的體會卻是德國人無形的"敬業態度"。這也是讓我在回國一個月後得到前所未有成就感的最大原動力。很多人說德國人一板一眼,沒錯,德國人在很多事情上是很固執,但追根究底固執的原因就是敬業。我覺得他們每一個人的成就感,自尊都是從自己的敬業態度而來。成就感建立在每個人有沒有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到最好。身為博士研究生,國家付我薪水就是要我創造這個世界上所沒有的知識,即便是一個很小的進展也有它的價值。身為一個餐廳服務生,我就是要用最好的態度讓客人舒服的用餐。不管我做的是什麼,重要的是我在這個工作上到底有沒有價值,而我的價值有沒有大於等於我的薪資。

因為成就感是從對自我的要求而產生,德國人與臺灣人骨子裡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會事事愛比較。講難聽一點,臺灣人很大部分的成就感其實就是優越感,都是來自比較。小時候要比誰考試成績比較高,誰穿的籃球鞋最好,誰用的手機比較趴,誰念比較好的大學,長大了要比誰賺的錢多,誰開的車比較貴,誰的女朋友比較正,誰住的房子比較高級,生孩子後要比誰的小孩考試成績比較高,誰的小孩念的大學排名前面......累不累阿? 然後奇怪了為什麼沒有人要比誰對這世界的貢獻比較大,誰排放比較少二氧化碳,誰製造的垃圾比較少,誰幫助了比較多的陌生人?我的意思不是不能比較,而是成就感不應該是從比較而來,我們都被從小的教育制度的副作用給害了。我們被迫一定要排名次,成績好的人就是一直上台領獎,成績不好的人就是一直被說沒路用,甚至連教室內的座位還要照成績排。我們在意的不是有沒有學到東西,我們在意的只是成績有沒有比人高,學校有沒有比人好。家長不會因為你花零用錢跟三天三夜組好一個1:15跑車模型而稱讚你,卻可能因為考全班第一名送你一隻手機。(我很幸運,沒有這種家長)。這也是為什麼世界百大常常找不到來自德國的大學,德國科技卻強的嚇死人,因為他們不會為了排名這種事情花任何一分心力。

離題了,希望各位親朋好友不管在哪一個崗位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

不用把成就感建立在比較上,快樂沒有這麼辛苦。

--

這篇文章的最後讓我想到,之前看過一篇報導指出,近期公布的世界經濟體競爭力報告中,雖然優質教育對國家競爭力有重要貢獻,但排世界第一的瑞典、第二名的瑞士,及第五名的丹麥,並沒有任何一國的大學進入世界百大。在瑞典、挪威等地教書多年的一位教授說,瑞典的大學不注重排名,「也不知道自己排第幾名」,但大學很清楚自己的任務,就是提供國家所需的人才。

光是這點怎不叫人雀躍,每年的排名和評鑑究竟在滿足哪些人的需求?教育到底是要創造自我感覺良好的人,還是對整個社會環境有貢獻的人?研究不需要時間?急就章的發表論文就代表頂尖?整個資本社會似乎就建築在比較上,並不在意所謂的平等。更正,應該說他們覺得競爭比較後的結果就是一種平等的表現。

若我沒有記錯的話,後來我不看費曼的書,原因除了他覺得美國政府是除了英國政府以外最好的政府之外,另一方面是我覺得他很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用自我感覺良好是因為他在學術上還真的滿良好的....),例如他會覺得為了社會、國家或什麼團體而做研究會失去創意等等(再次證明他真的是個頗以自我為中心的傢伙),甚至有點嘲諷這樣的事情。或許是我不該如此妄下結論而導致偏見,但我很想跟費曼說,嘿老兄你錯了,既然我們資本社會這麼愛比較的話,卡內基美隆大學調查,瑞典是全球最有創造力的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比,瑞典是全世界科學與創新第一名。

上一篇:Today's New Word

下一篇:下集從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