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1 18:12:16ANG MO

新加坡------天下第二序文

 
 
 
 
 
 
 
「『事件』是指歷史過程中突發、非結構的短期現象。」 ─陳文茜
歷史上重大的社會、經濟、政治及科技之變動,皆是逐漸孕育形成的趨勢。每一突發事件和傳奇故事的背景,在當時看來,似是無關緊要、寧靜平淡、枝微末節的小事件,這些點滴串聯共振的“因”,匯流開啟日後驚天動地、熱血激盪、令人緬懷追思的“果”。
「大戰略」是不計較短時間與局部策略的賢愚得失、功過成敗。它是運籌多種資訊相互揉搓後精確評估問題本質的演變,以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找出長遠演變結果的合理落點處,事前予以妥當的處置。大戰略必須將二、三百年的歷史切割出來加以審視,如此才能客觀釐清原本的面貌,給予事件正確的評價。
1917年,「富比世」(Forbes)雜誌首度列出美國前一百大公司,七十年後,當它再度發表「富比世一百大」名單時,已有六十一家公司走入歷史,碩果僅存的三十九個企業中,只有十八家還能擠身前一百大。滄海桑田、萬帆過往,多少古今英雄、故事儘付笑談中!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是歷史上的一件偶發性事件。「新加坡事件」的影響力會遠比人們想像的更長遠或是遠比人們預期的更迅速地殞滅。它是否會在歷史上留下深遠的影響力,或是船過水無痕?
1997年,震撼世界的亞洲金融風暴搖響了全東南亞的警鈴,它是一場重新洗牌與卡位的棋局,新加坡在這風暴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亞洲經濟重心的舞台也開始逐漸從東南亞轉移至東北亞,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舉辦2008年的奧運和進入世界貿易組織迄始,在可預見的未來,元氣未復又貌合神離的東南亞國協,在國際環境與內政交相激盪的惡性循環下,將加速陷入更深的泥淖且無法自救的困局中,最後終將被勢不可擋的歷史洪流吞噬,淪落至地球村的邊陲地帶。新加坡當前維繫繁榮、牽引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美國經濟、全球半導體市場、東南亞經濟),未來都將畫餅充饑難再寄以厚望!新世紀的到來,新加坡關愛的目光集中於中國,預料2010年前,中國將成為新加坡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引擎。
當全球化的理念如疾風勁吹,許多國家還困惑不明,甚至舉臂抗拒之際,新加坡早就擺出陣勢重拳準備了,看新加坡新近的幾步棋,只要「東風吹、戰鼓擂」的時機到來,新加坡又可如雄鷹展翅般傲遊天地,仰首叱吒風雲一番。新加坡令世人敬佩、讚賞的是它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及生存意識,更是它經營的應變理念,它的全球戰略。新加坡建國三十六年,不但已成為本區重要的經濟體,也成為世界經濟舞台的重要角色,
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局部的戰術勝利總是無法扭轉整體結構戰略性的錯誤。
急速變動的大環境中,存活未來之道,就是觀察環境的發展,早一步發現趨勢,才能競足於未來。讓我們重新翻閱歷史,思索審視預見趨勢的行徑。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人主宰全球,當時的歐洲列強,在全球擁有龐大的殖民地,國際的政治、經濟、貿易、科技、人文思想、意識形態和世界的主要航道全由歐洲人所宰控,也就是說;現代的世界觀由歐洲所確立,現代世界體系的人類文明發展與推動的最大衝擊動力來自歐洲人。
同一時期,東方的中國、土耳其帝國只是夕陽的餘暉,散發著沒有熱度的燦爛光輝,而現今獨霸的超強─美國,當時僅是初鳴啼聲剛竄出美洲新大陸羽翼未豐的雛鳥,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歐洲是當世的盟主,並主導歷史故事的行進!
「滅六國者 六國也 非秦也 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杜牧
1870年至1871年,法、普戰爭(Franco-Prussian War),法戰敗,割地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與普魯士。
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建立新德意志帝國(German Empire),俾斯麥(Bismarck)成為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首相。他為了瓦解法國的報復與割地的恥辱,在任職期間集中才智,熟練地拉動軸線,令人目不暇給,主導建立一個複雜的外交協議體系。
1890年,俾斯麥離職時,以短期而言,他成功達成外交上孤立法國,維持歐洲的和平與穩定。但是,他的外交策略和政策,留下嚴重的長期性問題,就如同將火藥庫填滿了火藥,只等導火線的點燃?它限制了德國外交的選擇並演變成長期的不可變性,並促成兩個歐洲同盟系統相互兇惡對峙的局面。
德國為孤立法國,聯合日耳曼人統治的奧匈帝國,兩國結成盟友。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締造「三國同盟」(Tripple Alliance),這些舉措當時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思維。而今觀之,奧匈帝國也用它把德國拖進東南歐的火藥庫,並迫使德國對抗俄國,歐洲列強的合縱連橫,竟是逐步將歐洲人推向滅絕種族的戰爭深淵的自縊舉動。
當時的法國為了平衡德國的勢力也與平日敵意多於善意的俄國、英國組成聯盟陣營,各國各懷鬼胎的運動行徑又加上過去歷史上的恩恩怨怨,自然產生水火不容、相視為寇讎、芒刺在背的兩大陣營,於是這樣地彼此互動下,各國在政治角力與軍備競賽下,開展一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劫難,各國擺出一副好勇鬥狠、不罷甘休的姿態,不自覺行進著一場讓萬人填屍溝壑、世界霸權更移的戰爭。
當時的法國和俄國訂下兩國有一國動員,另一個國家就必須動員的協議。此舉讓俄國挑釁德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整體的綜合國力,在人口有6600萬。在生產的電力方面,超過英、義大利和法國生產電力的總和。在鋼鐵生產方面,佔歐洲總產量的三分之二,比英、法、俄三國產量的總和還多。這些大多以昔日法國割讓的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為基地。此外,德國很多項產品包括電氣、武器和化學工業的品質已領導世界。換句話說,1914年,德國已取得歐洲的軍事與經濟的控制權。

「1914年的春天和夏天,歐洲異常寧靜。」─邱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斐迪南皇儲巴爾幹半島遇難後,俄國以全面動員的聲勢威脅德國,德國擔心受到兩面夾擊,結果聰敏的希利芬將軍想出所謂的「希利芬計劃」(Schlieffen plan),也就是利用俄國動員速度慢,德國先集中全部力量一舉擊潰法國,再與俄國對決,一場跟法國沒有任何關係的事件,當事者的國家如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還沒打起來,德、法邊界已經砲聲隆隆、血流成河了。
1919年1月的《凡爾賽條約》竟又不幸的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伏筆,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對歐洲各國的文明造成無可彌補的重大傷害,檢討過去兩次世界大戰憾事的歷史根源,當時只是要解決這個世界誰才是老大的問題?最後得到的答案竟然令人啼笑皆非!用英國外相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的名言:「全歐洲的燈火已熄,我們今生將不能再見它重燃。」
歷史行進中令人緬懷追思的“果”,都有脈絡與徵兆的“因”。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
一九五九年 六月 三日 新加坡自治。人民行動黨的新政府成立。
一九六三年 九月 十六日 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沙勞越、北婆羅洲(現稱
沙巴)合併成馬來西亞。
一九六五年 八月 九日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而獨立。
一九六五年 九月二十一日 新加坡加入聯合國,成為第117個成員國。
一九六八年 英國決定撤退所有在新加坡的駐軍。
一九八六年 新加坡港口躍居為世界最繁忙的海港。
一九八八年 大眾捷運系統(MRT)正式通車。
一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吳作棟成為新加坡第二任總理。
一九九一年 人民行動黨僅得到61%的席位,首次遭受失敗滋味。
一九九五年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把新加坡列為發達國家。
一九九六年 美國的《財富》雜誌發表調查報告,把新加坡評為
世界最美好的國際城市之一。
一九九六年 新加坡邁進開發國家俱樂部。
二○○一年 一月 一日 新加坡當選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1965年8月9日,透過電視宣佈新加坡獨立的李光耀以淚眼對著國民說:「這是既沒有腹地,沒有廣大的國家市場,也沒有天然資源的都市國家的存亡危機。」
當時的馬來西亞人加查利‧沙菲在新、馬分家後說:「孤立無援數年之後,新加坡將陷入嚴重的困難,會爬著回來──這回是根據馬來西亞的條件。」
李光耀先生對著不可測的未來說:「世界猶如大海。在大海中,大魚可以生存;小蝦也可以生存。新加坡將以一條小蝦生存於國際大海中。」
香港《亞洲金融》﹝Finance Asia﹞撰文指出,新加坡在一九六五年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9億7000萬美元,相等於亞買加;1990年,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等於亞買加的十倍。
一九九六年,新加坡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是24,674美元,當年的新加坡邁入已開發國家隊伍的行列裡。新加坡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已銳變為擁有高技術水準的高經濟成長的國家。
另一方面,紐西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全球富有國家中,排名第二或第三的經濟體,當今的紐西蘭雖然擁有高教育水準的國民,但卻也是一個低經濟成長與輸出大量勞工的國家,現在的紐西蘭國民平均收入為新加坡國民平均收入的一半。
一百年前,曾風光顯赫、不知飢餓貧窮為何物、世界排名第五富國的桃花源地,在1933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年代裡,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如潮湧般進入西班牙人眼中「黃金之城」的富庶天堂─阿根廷,一個資源豐富的農、畜業大國。
2001年12月19日,這個南美第二大經濟體,資源富饒的國度,爆發十年最大的暴動抗爭,全國幾近於無政府狀態,暴民在街頭搗毀公物,搶劫商家。
總統召開緊急內閣會議,以行政命令宣佈全國進入緊急戒嚴。
這個曾名列全球第五的富國,在不到二代歲月的長度,就淪為「破產與一毛不剩」、外債達1320億美元、國內失業率18.3%、全國總人口數3600萬,竟有近半數沉浮於貧窮線上的危亂之邦。
歷史上這種滄海桑田、乾坤挪移的例子屢見不鮮,「未來」是建立於「現在」的基礎上,是由點點滴滴的「現在」連接串聯而成。
但是,你能說,新加坡人比亞買加人、紐西蘭人和阿根廷人聰明;亞買加人、紐西蘭人和阿根廷人比新加坡人能力差嗎?
事實並非如此,同一時間,如果領導人互換,國家就會有不一樣的命運。歷史上任何重大的工程和事件,少數富有創意的人在創造文明時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他們順應世界的潮流趨勢,實施贏的策略,在適當的時機,做了適當的事。
一九七八年,李光耀先生與鄧小平先生的晚宴上,曾與鄧小平語及;新加坡的華人是中國廣東和福建等地南方人的後裔,祖先都是目不識丁、沒有土地的農民;達官顯宦、文人學士,則全留守中原開枝散葉。沒有什麼事情是新加坡做得到而中國做不到,或沒法子做得更好的。
新加坡過去在摸索規劃都市建設的歷史上,無論闢機場蓋港口或是教育的百年大計等巨細糜遺的問題都主動到世界最優良的國家去觀摩學習,以高效率邁步登上世界第一的高標準為目的地,主要的策略模式為找尋新加坡對全球附加價值的產業,將這個策略位置的利益發揮到極限,學習世界最高標準的模式,吸收別人的優點,同時避免別人犯過的錯誤,累積經驗、不斷修改、去蕪存菁、提高效率、發展創意、有彈性的想辦法使自己變成各種中樞,航運中心、航空中心、金融中心、石化工業中心。
現在的新加坡在很多領域處於世界級的領導地位。自行發展出新加坡當地獨有的風格與特色,例如公積金制度、公路電子收費制度、擁車證、公共組屋、司法的初庭制度等等,現在已成為全球很多國家取經的的對象。
新加坡的樟宜機場、航空公司、海港、人民外匯均值、經濟競爭力、經濟自由度、政府的廉潔程度在國際排名上名列前茅。
美國趨勢專家約翰‧奈思比的「全球弔詭」〈Global Paradox〉一書指出;新加坡雖是亞洲四小龍中最小的,卻是最成功的。新加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990年,四十八位外國高級官員前來研究新加坡模式,1993年則有兩百三十一位。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多元種族建構的國家。它的社會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亞人等一群來自不同地域的移民所組成。如果這群來自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夠有效率的凝聚,在沒有資源的彈丸之地能組成如此強又有力的戰鬥團隊,在全球的叢林裡征戰,並取得如此傲人的成果,這策略一定是迅速有效的成功守則。這戰略一定是打開國家富強之門的鎖鑰。
新加坡成功的事實證明一件事,一個國家不論其經濟體的大小、不論其擁有資源的多與寡,只要有一小撮深謀遠慮的人,正確的戰略目標,一批正直有效率的人,把國家的利益置放於個人利益之上,永續執行靈活的策略,它就能成功。任何國家如此!在任何的時代,成功之道也是如此!
莎士比亞說:「如果玫瑰不叫玫瑰,它仍會是芬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