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5 19:54:36amuck archfiend

從國學常識這個網站摳來的小文章

2001.12.12  中國時報

◎湯晏 圖/時報出版提供

五西以來,蓄意求新、頭角崢嶸的文士著實不少,但真能學貫中西、出入創作與理論無不自得者,大概就屬錢鍾書了。

被譽為「民國第一才子」的錢鍾書,《圍城》已列廿世紀百大華文文學之列,四九年政權轉易後,他被迫放棄文學創作,但《管錐編》等著述依舊鏘鏗有力。等到八○年代以後,錢氏聲名再度於華人世界雀起,以迄於今。

錢氏的才情,文革時的心路歷程,都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如今時報出版推出湯晏所著《錢鍾書》,本刊特選錄錢氏於清華時的風光篇章,或可一解眾饞。

錢鍾書於一九二九年進清華大學讀書,因為他有一個「不尋常的經過」-謠傳他數學考零分,按例不得錄取,但因他的中英文特優而破格錄取-故他到清華時「文名已滿全校」,有清華才子之稱。

羅家倫是清華學校改為國立清華大學後的第一任校長,在清華只做了二年,因學生反對他,憤而辭職。在二年校長任內,羅家倫對清華的一大貢獻是破格錄取了錢鍾書。

清華藏書之富,在當時各大學來說是數一數二的。清華圖書館書庫、書架滿滿當富的幾十萬冊,中外古今圖書無不應有盡有。學生可以到書庫裡去看書,左右逢源,輾轉相生,可免借還之勞,有人說:「此中樂趣,不可形容,恐怕只有飢鼠入太倉之樂彷彿似之。」

許振德在《水木清華四十年》一文中說:「鍾書兄,蘇之無錫人,大一上課無久,即馳譽全校,中英文俱佳,且博覽群書,學號為八四四號,余在校四年期間,圖書館借書之多,恐無能與錢兄相比者,課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甚。」許振德後來在另一篇文章中又說錢鍾書「家學淵源,經史子集,無所不讀;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自謂『無書不讀,百家為通』。在校時,以一周讀中文經典、一周閱歐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圖書館借書還書,也懷抱五、六巨冊,且奔且馳。且閱畢一冊,必作札記,美哲愛迪生所謂天才乃百分之九十之血汗及百分之一之靈感合成之語,證之錢兄而益信其不謬。」

用又黑又粗的筆在書上畫線眉批

錢鍾書喜歡在書上眉批及畫線。據錢鍾書外文系同班同學饒餘威在〈清華的回憶〉一文中說,錢鍾書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但「他有個怪癖,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筆畫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筆」。據甘毓津回憶說:「他(指錢鍾書)起勁時,圖書館庫裡的書,逐排橫掃,他把書裡精采或重要的部分,在旁邊用粗筆畫上豎線,可惜我當時沒有學乖,否則只去找他畫有粗黑線的部分讀,也可以省事省力多讀很多書。」

在書本上作眉批或畫線,也代表錢鍾書另一種讀書方法或者說是治學方法。胡適亦有此「癖」。讀書的方法很多,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一套,有的人作劄記,有的人作卡片。錢鍾書喜歡在書上畫線作評語。這種方法,對記憶力好的人很有用。胡適寫文章時常在書桌上擺了很多書。因為記性好,知道甚麼材料在甚麼書裡,在書上畫線或作眉批,實在是幫助你去找材料的一種好方法。所以當吾人讀錢鍾書著作時,常見旁徵博引,實只是舉手之勞。

清華也為錢鍾書提供了一個發表文章的園地,即《清華週刊》。《清華週刊》是一份有分量的大學生刊物,除了報導清華園裡的新聞,也有副刊、專欄,後來篇幅越來越大,在抗戰前已成為一份影響力很大的全國性刊物。當時《清華週刊》的總編輯為劉丙廬,學術組編輯,文藝為吳祖襄及錢鍾書。錢除擔任編輯外還兼任英文副刊主編,為《週刊》寫了很多中英文文章及舊體詩。《錢鍾書散文中》有兩篇文章曾在《清華週刊》上發表過的--〈鬼話連篇〉及〈小說瑣徵〉。

為吳旁徵博引考證小說是他的拿手絕活

〈小說瑣徵〉最初發表於《清華週刊》第三十四卷第四期(一九三○年十一月),是由三組小考證組成,與後來在《新語》雜誌第四期(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七日)上〈小說識小〉是同一性質,也都是用文言文寫的,他的方法是將說正史、佛典、經書、文集、講話,戲劇裡相關同一故事的記載,摘錄出來,相互比較,從而考證小說中某項記載的來歷。這種考證是錢鍾書最拿手的,也是他日後寫《談藝錄》及《管錐編》的開路先鋒。

錢鍾書在〈小說瑣徵〉中,先引焦廷琥《讀書小記》卷下一則《舊唐書.楊虞卿傳》云:「鄭註為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捕小兒無算,民間相告語,扃小兒甚密。」據焦氏說法《西遊記》裡的比丘國小子城的故事即是根據這一條來的。但錢鍾書提出異議,他認為唐人張謂《宣室志》載乾元初會稽楊叟事與《西遊記》裡第七十八回「比丘憐子遣陰神,金殿識魔談道德」及第七十九回「尋洞擒妖逢老壽,當朝正主見嬰兒」兩回才有相似之處。《西遊記》比丘國的故事,是由一隻麋鹿變成一個老翁開始,一隻白狐狸變成老翁十六歲的女兒,美如天仙,父女兩人,求見國王。王見女色,乃寵幸在宮,不分晝夜,貪歡不已,如今弄得精神疲倦,命在須臾,御醫束手無策,乃聽祕方取小兒心肝做藥引,不僅治病,且可長生,乃施令廣抓小兒,唐三藏途經比丘國,知情乃暗中救了無數小兒。國丈(即鹿變成的老翁)見小兒失蹤了,欲謀害唐三藏,向王進言,說唐僧器宇清淨,容顏齊整,自幼為僧,元陽未泄,比那小兒更強萬倍,乃要唐三藏的黑心治病,唐三藏深為恐懼,故由孫行者變做唐僧來頂替,孫把肚皮剖開,即骨都都的滾出一堆心來。但不見黑心,孫行者反說國丈有黑心,國丈懼而逃之夭夭。後被擒住,顯原形乃一麋鹿也。

張謂《宣室志》裡的故事,是講楊氏病重,有人建議吃生人的心可治病,但不能一時即得,某日,他的兒子宗素上山見一老和尚,很枯瘦,自稱姓袁,世居巴山,好佛道,獨恨自己沒有悟性,也沒有機會拿自己的身體去餵餓虎,宗素乃對他說家父病重;須生人心始可治,與其去餵虎,何不如救我老父。老和尚答道,可以,但先吃飽才死,吃完了,乃躍身跳到樹上對宗素說,你有何求?宗素說:「但願以你的心治我父親病。」和尚說:「我已答應過了,但先請說一說《金剛經》的奧義,如何?《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檀越若要取吾心,亦不可得矣!」說完即大叫一聲就變成了一隻猴子。錢鍾書說《西遊記》裡比丘國故事即從這裡來的。在七十九回孫行者變成唐三藏後,晉見國王,把肚皮剖開「那裡頭就骨碌碌的滾出一堆心來」,錢鍾書說這句話來自《金剛經》。他的結論是吳承恩寫《西遊記》時,心目中未必有《楊虞卿傳》。這是錢鍾書做的翻案文章。且均有根有據,雖小說識小之類小文章,因頗有學術價值,也可以寫成大文章。

連哲學也有特殊的見地,真是個天才

另一篇《鬼話連篇》原刊《清華週刊》第三十八卷第六期(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七日)評白克夫:《讓我們進來,已故威廉.詹美士與人間世通訊》,這篇書評主要講「不杇」與「不滅」的大道理。「不朽」與「不滅」大致區別有四:A「不朽」是一種價值判斷,於是不朽是好的;B「不滅」表示一種純粹的存在判斷;C「不朽」指人的姓名或著作,「不滅」是指人的靈魂或精神;D「不朽」指人間現象,「不滅」指非人間現象即關於幽冥界怎樣,我們不知道。錢鍾書認為在歐美哲學家裡面,只有威廉.詹美士夠得上既不朽與不滅。這篇文章錢運用邏輯上的歸納法來寫成,同時也可以看得出他在哲學上的見解以及他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刊出後頗受時人注意,正如馮友蘭說的錢就連哲學也很有特殊的見地,「真是個天才」。

錢鍾書在《週刊》上發表的文章或書評只是一個開端。清華教授除教書外,在校外均有刊物,如葉公超編《新月》及後來的《學文》,張申府編《大公報》世界思潮,吳宓除編《大公報》文學副刊外,尚辦有《學衡》雜誌,及日後的溫源寧的《天下月刊》。這些刊物均是高水準全國性報刊,影響力遠較《清華週刊》大。因為這些教授很欣賞錢鍾書的文采及淵博的知識,故大家競向他邀稿,錢當時大學尚未畢業即已成為大家炙手可熱爭取的對象,上述刊物除《學衡》(太保守)外均有他的文章。此時的錢鍾書意氣風發,正如他父親所說「與時賢往還,文字大忙」,錢鍾書「頭角漸露」矣!那時錢鍾書在清華快要畢業了。

外文系的教授都希望錢鍾書畢業後,留在清華讀研究所,可是他一口拒絕了,並對人家說:「整個清華,沒有一個教授有資格充當錢某人的導師。」吳宓對錢鍾書不願意留在清華並無不悅,他說學問和學位是兩回事,以錢鍾書的才華,他根本不需要碩士學位。「當然,他還年輕,瞧不起清華現有的西洋文學教授也未嘗不可」,清華教授朱自清有一次說過:「清華大學畢業生犯兩種毛病,一是率真,二是瞧不起人」。那麼錢鍾書在清華還沒有畢業就已瞧不起人了。吳宓人比較厚道,並不在意,可是其他教授像陳福田、葉公超可能就沒有如此包容大度的雅量,播下了日後錢鍾書在西南聯大教書時不愉快的種子。

(選自時報即將出版之《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