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7 00:16:48種子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讀後心得

  關於佛教的入門書,有一種奇特的體驗,如果作者是用中文書寫,通常讀不大懂、讀不太通,原因在於許多名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般若、如來、菩提、涅槃、悟道、業、苦集滅道四聖諦、八正道...等,作者習以為常信手拈來的名詞,讀了總是似懂非懂,好像隔了一層紗看不清楚,又好似繞著一座寶山轉圈圈卻不得其門而入。但是如果佛教相關的書籍,作者是外國人,用英文書寫,再翻譯成中文就可以上手,例如馬修‧李卡德著<快樂學>、<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頂果欽哲法王傳>(以上由賴聲川譯)、亞當斯‧貝克著<釋迦牟尼的故事>、赫曼‧赫塞著<流浪者之歌>、以及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以英文寫作<禪學入門>再譯成中文,就可以瞭解其義。

  好像由外國人寫東方思想比較容易理解,仔細思索,應該歸因於西方哲學強調理性思惟與邏輯推論,而我們受的訓練與教育就是由此出發。例如<鈴木大拙禪學入門>之序由心理學大師榮格撰文,文中提到開悟此一抽象概念,竟可以用理性主義娓娓道出,他說﹕「經由宗教實修而生起的新的意識狀態,在於外在事物再也無法對我執的意識起什麼作用,也就不會有相依相待,而一個空的意識也準備接受另一個作用。這個另一個作用不再被覺知為自身的造作,而是一個非我的作用,它以意識為其客體。自我的主體角色彷彿被超越過去了,或者是被另一個主體給接管,由它取代了自我。一位心理學家將深刻的宗教蛻變歷程,用嚴謹周密的理性思惟來說明(但讀完這本書後就會知道,開悟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準確,人們也無法透過理性思惟與邏輯推論達到開悟的境界)。

  又例如馬修‧李卡德(一位法國分子生物學博士)著<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一書,嘗試以西方思惟解釋藏傳佛教的「轉世」,轉世並非一個人的靈魂轉移到另一個人的身上,而是一個人一輩子努力修佛,想了追麼多道理、說了這麼多話語、做了這麼多事,死後並非煙消雲散一無所有,而是以意識流(僅是一種比喻的說法)的形式傳遞下去(僅憑印象描述,並非作者之原文)。

  鈴木大拙著有多冊以英文書寫,關於佛教與禪的書籍,也將老子<道德經>翻譯成英文,其書有現代哲學的縝密思辨。台大哲學系教授楊惠南說﹕「如果蓮華生是藏傳佛教的開創者,那麼鈴木大拙無疑是歐美禪學的奠基大師。附帶一提,現今歐美對佛教的關注,已從禪學轉為藏傳佛教,乃因為數眾多自西藏逃亡而出的喇嘛,向西方傳播。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一書譯者林宏濤,讓此書中譯本表達出信達雅,更將書中提到的禪宗公案找到原籍出處,按照原禪宗書籍類似文言文之文體的文章譯出,但其實我也想讀英文原文之直譯。

  要說明禪是什麼,無法用理性開展之,但可以從負面表列的方式入手。禪絕對不是西方世界意義下的「哲學」。因為禪是以開悟為終極目標,開悟正是知性無法言說與論証的。

  「開悟」不是「自我暗示」。某人是否真的開悟,或者只是自我催眠自我想像,很難有明確的判斷依據。榮格認為數百年來,無數哲人獻身禪宗(禪宗祖師爺即達摩),共同追求的目標就是開悟,應不致於這麼多人都在追求達到自我暗示。鈴木大拙認為(他自訴二十五歲第一次開悟)開悟後,一個人會產生極大的轉變,此巨大變化非自我暗示為開悟所能達到的境界。

  禪不是知性所能理解的東西,問題不在於「看到另一個東西」,而是「以不同的方式看」。禪宗那些不合邏輯、不合常理、無厘頭似的、甚至暴力的、毀佛的公案,不是要人理解,而是要人脫離理所當然的、邏輯的意識狀態。

  意識的世界是受限制的,是有障礙阻擋,容易被各種念頭操控的,並不是真正的自我。佛洛依德更進一步揭示無意識的存在,榮格也提出集體無意識的概念,在在操控著意識的作用,而禪就是要擺脫意識的束縛,禪師會說「本性」、「見性」、「本來面目」,這些才是禪宗關心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