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17 19:07:00ㄘㄟˊ

影展萬歲 還我錢來

十九歲的我在做什麼呢?沒跟同學一塊兒去美國遊學,沒去北海道或韓國滑雪,才懵懵懂懂明白什麼叫「看的方法」,這就是我蒼白的青春。

在第戎念語言學校的時候,我是裡頭數一數二的老學生,班上多的是十八以上二十未滿的歐洲小朋友。「歐洲」對我們而言是個極具份量的字眼,要接觸或認識都得花一番心力,但對這些小朋友來說,這片大陸就是個親切的環境,歐洲旅行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高中畢業後花個一年時間去別的國家住住,想想自己大學要念什麼也很平常。我覺得其中一部份原因,是因為學費和福利政策的關係。

先把一向自外於歐洲的英國剔除。舉例來說,法國大學的學費一學期大約只要五千台幣,如果你要去法國唸書,只要自己準備生活費就行了。更棒的是,法國還有房屋補助政策,雖然各省比例不同,但不分本國人外國人,政府都會參考你的租屋大小、租金、設備等給你補助,在外省最多還可以補貼到百分之五十。你一拿到申請表格,看到「還未租到房子時的旅館花費」也可以報上去申請補助時,不禁要高呼哈利路亞,福利國家萬歲。

在德國,那就更貼心了,別看他們四四方方不苟言笑,他們的小學生室外溫度超過三十七度多就不用上學;他們前幾年淹大水,災區居民可以免費度假一到兩星期;他們唸書,根本不要學費。

其實德國以前沒有私立大學,所有學校都是公立的,由政府出錢,而且沒有就學時間限制,換句話說,只要你願意,你可以當一輩子的學生,或到了五十歲再回學校念博士,反正都不用錢。

這也就是為何前陣子柏林影展上會有大學生鬧場抗議。因為東西德合併後,全國經濟被龐大的德東重建工作拖垮,政府負債累累,於是國會大量刪減教育預算。大學現在最多只能念五年,一個系本來有七個教授現在變五個,助教剩三個人大家來分,再冷門一點的系還被迫關閉,學生因此可能要轉系或搬到別的城市去唸書。想想如果在台南唸書的學生,有一天因為國會袞袞諸公這麼舉個手,他就得搬到人生地不熟的苗栗去,誰都會覺得莫名其妙氣不過的。

不僅如此,法國的高中會考題目也不簡單,動輒就考你康德哲學或電影美學理論,因為美學對他們來講是必修科目,不像我們只拿來作美勞工藝或家政。他們上美學,學到欣賞事物的角度與方法,認識媒體在提供資訊時可能的偏頗,所以他們雖然才十九歲,已經不太容易被騙,對影像作品也非常敏感有意見。而這些,我卻是從十九歲才開始慢慢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