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2 00:06:51張耀仁

第八課:幸福配備(廣告文本類型分析)

 

如果說,自由可以由海豚代言,那麼,幸福呢?

 

由旅遊節目達人鴨子所代言的汽車廣告,展示了媒體如何善用符號以具體呈現抽象概念的說故事方式。故事的開場從一家三口剛離開宴會的場合說起,喝了酒的先生配合政府政策「酒後不開車」,由老婆接手坐上駕駛座,「妳可以嗎?」先生這麼質疑著。「你只知道我會做家事。」老婆悶悶不樂抗議。然後車子駛進平坦的道路,搭配優雅輕柔的配樂,也就是在一個轉彎的路口,副駕駛座上的先生緊抓安全手把喊道:「小心車!」

 

這時候,老婆白了他一眼:「我有種不被信任的感覺,平常你開車我都能享受被載的幸福──為什麼?」

 

先生理所當然:「我開車技術好啊。」

 

「錯!大男人,」老婆頓了頓:「是因為我信任你。」

 

先生若有所思,鬆開緊繃的情緒,面露愧色。儘管到了家門口仍忍不住檢視車子有無受損?但面對孩子的提問:「爸爸到底愛車還愛我們?」他的語調是溫柔的:「當然是愛你們啊。」最終,廣告標語(slogan)藉由低沉而深具磁性的男性嗓音娓娓道來:「唯一將幸福列為標準配備的車──」

 

是的,家庭房車怎能沒有配備幸福呢?那麼,它運用了什麼符號讓我們感到幸福?是一家三口的「小家庭」符號?還是家裡必須有個「小男孩」的符號?又或者一家人「穿著」得體的符號?換言之,媒體當中的衣食住行都可以視為符號、也都有其象徵的作用,透過這些符號組合,媒體重新展現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套句春上村樹的用語:「小確幸。」亦即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幸福從那些細節裡流洩出來,塑造了溫馨的家庭房車,也造就了這支拍攝於2003年的廣告備受矚目,甚至促使廣告產品銷售量成長了三至四成。

 

但讓我們回頭檢視這些符號:在那個「小家庭」裡,為什麼孩子必然是個「兒子」?也許你會說:「他們剛好生到男生啊。」但如果我們仔細檢視,將發現台灣絕大多數的廣告中,一家三口始終是爸爸、媽媽、兒子,這意味著什麼?必須擁有兒子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再者,男性懂得技術、女人懂得信任,看似合理,但技術象徵理性、信任代表感性,則男性被視為理性者,女性被聯想為感性者,於是乍看之下為女性出氣的這支廣告,說穿了,其實再次墮入主流價值當中,廣告裡的女人必須做家事、不懂開車、技術不好,凡此種種無非是性別刻板印象的再次強化與呈現。

 

亦即媒體說故事的過程當中,正一點一滴灌輸我們所謂的刻板印象與主流價值,於是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戲碼不斷在媒體中上演,殊不知,家庭勞務理應由彼此分擔、生男生女一樣好、女性從來就非弱者,但媒體往往忽略這些,卻放大了某些訊息,藉由符號與主流價值重新展現世界,這也就是所謂的「媒體再現」(representation),也是媒體素養五大教育目標之一:思辨媒體再現的層次。

 

媒體刻意強化甚至扭曲某些訊息的作為,將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那麼,請各位找找媒體究竟「再現」了什麼主流價值與刻板印象?什麼,你說什麼?你「姓陳」,不「幸福」?咦,這不是許多年前,政府廣告《豆豆看世界》的台詞嗎?你居然還記得!那麼,你覺得它「再現」了什麼價值和認知呢?